朱丽上小学二年级时,对新搬来的邻家男孩布莱斯一见钟情。布莱斯长相英俊,有一双漂亮的蓝色眼睛,可惜他对朱丽毫无感觉,反而觉得她令人难以理解。朱丽是一个很有个性也很有思想的女孩,她站在树枝上捍卫要被砍掉的梧桐树,成了报纸上的新闻人物;她的“鸡蛋孵小鸡”实验获得了科技展第一名,之后还卖富余的鸡蛋挣钱;她自己动手修缮自家的草坪和院落,为经济拮据的父母分忧。无论在学习还是社区,布莱斯对朱丽避之唯恐不及。到了八年级,在两家的交往和学校的接触中,布莱斯开始觉得朱莉不同寻常的兴趣和对于家庭的自豪感使她显得很有魅力;而朱莉则开始反思自己对布莱恩的好感只是以貌取人。经历了内心的纠结和现实中的纠葛,两个小朋友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电影是2010年上映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这是一个小清新的故事,从男女主人公的两个视角穿插叙述,因此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男孩女孩从情窦初开到心意相通的心路历程。故事的结尾,他们收获了相同的果实:成长。而从教育的角度,该片也向我们展示了西方父母对小朋友们谈恋爱的态度:支持。本文就聊聊“早恋”的事儿。
如果我们翻词典,会发现根本找不到“早恋”这个词在其他语言中的对应词汇,这个词是当代中国人的原创发明,不仅在空间上绝无仅有,在时间上也是开创性的。宝黛初次见面的年龄分别是八岁和七岁,之后几年日久生情不过十岁出头;罗密欧与朱丽叶私奔时是16岁和14岁。古今中外,现在的国人是“早恋”一词的唯一用户,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对这一概念所持的态度也和其他国家大相径庭。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中小学生中很多人有男女朋友,家长也支持男女朋友单独的交往,学校更加安排舞会或者“情人节大告白”之类的活动,鼓励男女学生约会。美国社会认为约会可以让人学会跟异性相处,学会尊重、迁就、妥协,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负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影中忠实地展示了这种文化共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问题首先是不予干涉,同时给予理解和支持,在遇到问题时提供建议和帮助;而学校则将“午餐约会”当成一项校园活动。可以说,开放的文化更关心的是一个人的成长,他们将恋爱视为个人发展的天然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文化担心的是恋爱带来的负面结果,却忽视了这种自发的情感需求在人生中的意义。视角的不同,导致了迥异的概念、态度和处理方式。
无论是从进化的角度还是宗教的角度,人类都是这个世界的杰作而非败笔,如果我们身上有什么自然而然的诉求必须要遭到来自环境的打压,我们就要开始思考一连串的问题:这种打压是站在谁的立场?出于什么目的?为何方利益服务?这种警觉和思辨,才是一种理性,才是对自己和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从表面上看,成人反对未成年人早恋的原因有两个:影响学习和身体伤害。
早恋是否必然的影响学习?搜“情侣学霸”一词,百度的搜索结果将近200万条,其中双双考入北大清华,双双获得奥赛金牌,双双被藤校录取的都不乏其人。人的大脑是并行处理问题的高手,完全有能力同时应对学习和交往。何况“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同伴,在学业上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其实是一种优势。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家长们一直在利用这一手段,鼓励孩子们“为爱努力奋斗”。
身体伤害是中国父母特别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性行为、怀孕、堕胎将给未成年人造成无法逆转的身心创伤,但是,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早恋所致,不如说是因为无知。对行为的结果缺乏认识,对避免某些结果缺乏手段,同时又对已造成的结果缺乏承担能力,在成人世界也比比皆是,反而和年龄关系不大。究其原因,无非是性教育的滞后甚至缺失。这方面,如果学校难于推动,那么家庭最好主动承担起责任。
以上是社会上惯用的反对早恋的两个冠冕的理由,当我们深入思考,其实还有两个隐而未现的原因。
其一,国策的舆论导向。“早恋”是伴“计划生育”而生的词汇,杜绝早恋是贯彻国策的第n道防线。虽然女性的性成熟年龄在17岁左右,国家还是希望她们过了23岁再生,以便控制人口。近年来,二胎政策放开后,对“晚婚晚育”则不再提倡,鼓励性的婚假也随即取消。
其二,固有的文化结构。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但是自己身体的产品,还是自己意志的延伸,因此要施以更多的控制。中国文化更看重“身”而无视“心”,人生主要使命是传宗接代。这种将人物化的倾向,从“上学时不能谈恋爱”和“毕业后最好马上结婚”这两种荒诞共存的要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无论是政策上还是文化上的原因,都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扭转的,它们的功过得失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我们要做的只是通过清晰、理性的认识,科学的对待自己的孩子。
在我看来,禁止早恋至少有三个危害。
第一,情感固着。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是分阶段和特点的,如果某一阶段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发生“固着”,也就是一直无法跨越,阻碍正常成长。在荷尔蒙的驱使下,自然萌发的情感得不到理解和抒发,会影响成年后的身心健康,在学业、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都将成为拖累。如今,很多养儿育女的成年人还痴迷影视剧中的年轻偶像,正是情感固着的表现。
第二,浪费时间。抗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间不断周旋,斗智斗勇,有这工夫还不如让“两个人坐在图书馆里安静的看书”,或者“骑着单车去郊外采风”。更何况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还要上演绝食、自杀、离家出走这些桥段,又是何必呢?
第三,促成非理性的结果。禁忌本身就是一副春药,父母的反对有时会使叛逆期的孩子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做出缺乏理性的事。本来青少年的恋情是促进自我认识、学习判断与选择的成长之路,由于是初次尝试,成功率必然很低,倒是成年人的干预激发了他们越挫越勇的决心,压力之下难舍难分,这是父母和老师希望看到的吗?
至于早恋的好处,如我们上文中多次提到的:它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必经阶段,能够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更是孩子以后不做单身狗的情商储备。更重要的是,这些不能人为控制的自发感情,是生命与基因的原始设定,我们根本没有理由与天性为敌。像西方的父母那样,利用天性,把恋爱转化成激发上进的动力,这是教育的智慧。
“不许谈恋爱”,和“不许看漫画”、“不许看电视”、“不许打游戏”之类的禁止一样,是不会对“好好学习”起什么作用的,孩子成绩不好,很少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主要是因为没动力没方法。不让他干那些禁止的事,他就能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了?还是他迫于成人的威慑,把时间花在假装学习上?负责任的教育者,要在正向引导上多下功夫,努力去发现积极美好的事物,也要善于发现一切事物中积极美好的那一面。
所以,如果你的小宝贝儿心有所属,我们一起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