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一,在城市生活不到一年,今年五一回到了老家。
老家跟如今的许多农村一样,都在走向城市化,可是没有任何优势只有粗糙地发展,连本来的特色和风俗都在逐渐变淡。
这个时候是老家唱庙会的时候,前些年热闹的时候可以有三台大戏,有杂戏团,歌舞团,庙会上人潮涌动,最基本的也有两台戏。现在一台戏都快要唱不起来,以前的杂戏团,歌舞团是靠门票盈利的,现在要么没有这些活动,要么票都是送出去的。喜欢看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老人们是不乐意看的。老人们是热衷于看戏的,看戏的老人们还是那么多,站在人群中还是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都还是小时候在戏台前见到的老人,他们或津津有味地听着戏,或一块聊聊天。老人们总是不那么容易变的。
庙会上嘈杂的音乐声,零星的摊贩叫卖声。大超市的兴起,使摊贩们的生意暗淡下去,不论是时髦点年轻人还是目不识丁的老人都愿意去超市买东西。摊贩们主要是年老的大爷大妈,他们卖的都是自己种的菜,想挣点零用钱花。可是没有灵活的经商之道,他们只有顺其自然,无精打采地看着过往的行人。
街上依旧卖的是那些吃的,凉粉,胡辣汤,包子,油条,烧饼……凉粉从五毛涨到了五块,不过还好味道没变,还是儿时的味道。受城市的影响,现在老家街上摆满了奥尔良鸡翅,里脊肉饼的铺子,也都是些薄利多销的生意,人们为了节省成本,把一块钱一串的“蟹块”,从中间切成了两半,再切成四个三角形。这样五个三角形穿成一串看起来就显得很多,就可以卖到两块。农村人是聪明的,被生活所迫的聪明。
四五月份的老家天气有些干燥,地上好多干土,风一吹,街上满是灰尘和杨絮,而摊铺的食物大多是裸露的,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卖狗肉的摊铺前,狗肉还冒着热气,买家和孩子盯着卖肉的裸手撕着狗肉,之后把钱往狗肉上一扔,高兴地离去。卖肉的笑呵呵地用油腻发亮的手把钱塞进口袋,然后继续吆喝吸引来往的行人。
回到老家见的这些其实和儿时的记忆差不多,但是由于见到了不同于这里的世界,心中就有点嫌弃,但更多的还是心酸和悲哀。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人们不觉得落后也就没想过要去改变。可是出去过的年轻人,见到了对于他们来说更好的世界,所以不愿回来。一个没有年轻人的地域自然是没有什么活力的,所以农村看起来是那么没有活力,搞经济发展也吸引不了年轻人回来,连最具特色的民俗也在渐渐消失。已经变得四不像的农村出路在哪里?
写的这些文字并不是想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怨恨,这只是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现在正受城市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心中的复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