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
世上果真有一个桃花源吗?
陶渊明为我们中国千百年来的文人造了一个桃花源。
陶渊明生于魏晋时期,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也是一个文杰辈出的年代。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魏晋时期成为继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后又一个文学鼎盛时期。
魏晋文人都有些放浪形骸,落拓不羁,号称魏晋风流。在魏晋文人乃至中国文人里,陶渊明都是一股清流。
陶渊明跟谁都不同,在我看来,陶渊明才是最有个性的人。
自古文人都有做官的情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连人称“谪仙”的李白,也有一颗做官的凡人心。
而陶渊明,自始至终都在积极追求身心的自由解放。
别人都积极投身仕途,无奈之下才弃官从文,而陶渊明是生活所迫才做官,他根本无意仕途,一旦放弃了仕途,不但不消沉低落,还纵情欢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仕途生活对他来说就是囚笼,自然田园才是他的家,他是主动追求个性解放的第一人。
自古文人多失意,因为壮志难酬,无论李白、杜甫,还是苏轼、辛弃疾,都在政治的漩涡里翻滚过,最终走向文学。
而陶渊明,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喜欢做官从政,所以他仅仅为生活所迫纠结了一下下就全然抛下了一切。
从此后,他陶醉在自己的桃源里,饮酒赋诗,自得其乐,哪怕身居闹市也心灵宁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身上没有中国文人的拧巴,没有那种强颜欢笑的勉强。他内在和外在得到了统一,获得身心和谐,所以读他的诗文感觉舒服,由里到外的舒服。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真的有这个么桃花源吗?这是怎样一个桃花源?
所谓桃花源,其实是文中实指,桃花源就在一片桃林的尽头,溪水的源头。中间需要穿过一个山洞,出洞之后眼前是一个完整的村庄。
村庄里有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男女老少,衣着和外面人一般无二。看到渔人来到,村里人热情招待渔人,向他打听外界生活。并告诉渔人自己先祖为躲避战乱才迁居到这里,渔人临走时,叮嘱渔人不要告诉外界桃源的事。
故事讲到这里,你感觉这个桃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至少在我看来,桃源里的生活和真实生活没什么两样。
桃源里有着普通乡村常见的田地、屋舍、池塘、鸡犬、桑竹之类景物。住在里面的人,无论衣着还是语言都和生活在外面的人相同。
而且,他们说起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居住,是因为先人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这种解释也合情合理。包括临走时叮嘱渔人不要告诉外人,为免受外人打扰,一切都合乎人情世故,毫无失真之处。
如果你也觉得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你就被陶渊明骗了。
文中多处暗藏玄机,暗示读者这个桃源是不存在的。
首先从桃源的出现方式来看就很诡异。
在桃林尽头溪水发源的地方,很突兀地出现一座小山,给人感觉不像是早就存在的,并且有一个小口,隐约有光。
看这种场景,像不像时光穿梭隧道?《千与千寻》中千寻一家就是由一个隧道误闯入另一个世界。
而且,这种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并不是随时可以遇见的,后来,渔人再回来就找不到那个出口了,这证明那入口已经关闭了。
其次,看桃源人的见到渔人的反应“见渔人,乃大惊”也不正常。
为什么大惊?如果是真实世界的村庄,见到外人应该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倘若只是迁居到此,恐怕不会诧异渔人来到,只有通过非正常的方式来到这里才会诧异:渔人怎么找到这里的?并且惊恐:是不是通往外界的通道暴露了?后面渔人找不到通道,难保不是此中人故意设置的障碍。
再次,渔人临走前,桃源人特意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隐含了桃源的不存在。有了之前种种铺垫,结局自然很容易理解。尽管渔人处心积虑“处处志之”,再“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陶渊明还没停止忽悠,为了让你相信这个桃源真的有,还举了个有名有姓的例子——老是渔人渔人的,难怪你不信。而且是一个名人“刘子骥”,一个“好游山泽”的高士,想来对这桃花源慕名已久,但直到病终也没找到。
陶渊明本来想让你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却更加确凿地告诉你:桃源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如果细究起来,这里颇多疑点,刘子骥好好的,怎么计划去找桃花源就得病了,而且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不是也很诡异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切的诡异都是因为:桃源本不存在,一切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那你可能要说,这陶渊明编故事的水平太低了吧,这么拙劣一看就像编的。
如果这么想你就错了,陶渊明就是故意把这么多漏洞暴露给你看,就是想告诉你: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被绕晕了吧,陶渊明到底想让我相信桃源真实存在还是根本不存在?
这就涉及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虽有过短暂的太平时期,但是战乱还是十分的频繁。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桃花源人那样的生活,正是陶渊明那个时代的人最向往的生活:没有战乱,又有所托,老有所依,人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但这样看起来很平常的乡间生活,要通过虚构想象才能实现,现实该有多不堪?
《桃花源记》通篇写桃源人富足安宁的生活,看似和美安乐,却似喜实悲。
《桃花源记》在充满喜悦的描述中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无奈和悲哀:和平安乐的生活只能在想象里才能实现,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陶渊明以似假还真的奇幻手法,制造扑朔迷离的情节,真实与虚幻交织,赋予桃花源以神秘和奇幻色彩,成为我们的精神桃源,让后人无限向往却无法抵达。
202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