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结束了四年级数学同课异构《常见的数量 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 的听评课活动,五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带给我诸多思考。
作为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了解学生,知道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难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教学目标,并能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调控课堂太重要了。
“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有利于我们通过对比,感受到老师的教对课堂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上次六年级的同课异构 ,我也是执教者,通过自己的准备和执教,再听其他老师的课,这种对比更强烈。加上本次活动,不少在我心中早已沉睡的思考,萦绕在我的心头。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上一节公开课,我们都会精心的准备,上完后也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那么,我们的常态课呢?答案显而易见。
本学期,在“双减”的号召下,学校格外重视教研、教改。开学初,安排了两节“堂堂清”观摩教学课,倡导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尽量不把问题留到课外。 然而,我们多年来所形成的教学习惯,也不是说改就能改掉的。尽管我也给自己暗暗定下目标:精讲多练,课堂上要留五分钟左右当堂作业的时间 。半学期过去了,再来复盘,结果不尽如意,其实主要问题还回归到“备课”上了。
三年前,我校就以倡导电子备课,学乐云、班班通等平台相继为我们所用,去年开始,直接建立了一个传教案的钉钉群 ,老师们只要把电子教案上传就可以了。这样的确省事了,因为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因,上传的教案完全一样。开学初,便找齐所需教案,分期、分批上传。就我个人而言,教了几轮,教学内容也觉得熟悉了,好多时候看看教材例题,找个课件,甚至直接拿着课本 练习册就去上课了,纯属“跟着感觉走”,除了几节公开课、参赛课,上传的教案也很少再看。渐渐地,无准备的上课成了我的习惯,而这样的陋习也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提升质量”,便于课后布置练, 借熟能生巧的幌子,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部分学生课内没有掌握新知,课外作业不能有效完成,便又埋怨家长不负责,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公开课中也可见一斑:开学以来,六年级和四年级一共上了十节公开课,在课堂上写了一点儿作业的,只有两节课,其余的课大都是“铺垫练习——教学新知——巩固练习——回顾总结”的模式,在下课铃即将响起,或者已经响过之后才说:“今天的作业是课本XX页XX题,下课!”。(包括我在内)
在开学不久,我读到顾志能老师的文章《请多开展当堂作业》后,就很佩服顾老师的分析和建议,也决心从开展当堂作业这方面做出努力,但半学期即将结束,我所开展当堂作业的新授课还不足三分之一,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其实还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足以支撑顾老师的这种看似普通却有实效的理念。
再来看看俞正强老师关于“如何减轻课业负担”的见的吧:“课业负担的减轻,不是一句空话,不是简单的规定少做题目,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去研究教学本身。相信好的教学,是可以让学习变得相对轻松的。”
本次活动中四年级的五位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探究,得到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三个关系以后,都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三个关系式吧!
生: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师:下面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背会这三个关系式。
生照着老师已经板书好的三个关系式反复去读,以示背诵。一分钟左右,老师问同学们是否背会,并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背一背。我疑惑的是,这样的环节设计是为了落实“堂堂清”教学要求呢?还是为了让学生背熟三个关系式?“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到底该如何落实?
我认为赵老师的课堂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其中有三道题是“不用计算,说一说题目当中已知什么, 求什么?怎么求?”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伴互相说。 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理解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总之,听课能让我们通过别人的课堂,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的确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问题,那么,先解决自身的问题,从认真备课、上有准备的课、多开展当堂作业、上出学生喜欢的课开始,来为“双减”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