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寻“诗意”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选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课例

置身诗境寻“诗意”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选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课例

【写作任务】

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全班合作,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编排,如体式、题材、时代、风格流派等。

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②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④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⑤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写作引导

单元研习目标: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学习任务群,选取了《氓》、《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蜀相》、《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七首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古典诗歌。学习本单元诗歌,旨在通过古代诗词的专题研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之美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单元写作主题解读: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诗意的探寻”。要求我们探寻诗歌艺术特色,探寻古人哀乐悲欢,探寻传统文化精神意蕴,探寻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等等。当然,“诗意的探寻”的用意,不仅要求我们探寻诗歌所蕴含的这种种“诗意”,还要求我们要怀着“诗意”的情怀,用“诗意”的语言写出鉴赏诗歌的文章来。

单元写作鉴赏角度:

本单元所选的七首古典诗歌在题材的选择上内容丰富,抒发情感各异:有出自春秋时期的古老民歌《氓》,抒写女子对背叛爱情的男子的决绝之怨;有选自“汉乐府”的民歌《孔雀东南飞》,抒写为爱殉情的古代青年男女之悲;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抒写了动荡的战国时代,诗人九死不悔坚守理想之坚;也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浓墨渲染的“蜀道”之难,杜甫在武侯祠前发出的“蜀相”之叹;还有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描绘的“三吴都会”杭州城的繁华之赞,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呈现的“名都佳处”扬州城的“黍离”之衰等等。

七首诗歌形式多样:在诗歌风格上,有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也有以浪漫主义为特色的;在诗歌体裁上,有形式比较自由的古体诗,也有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和古词;在表达方式上,有情节跌宕起伏的叙事诗,也有让人荡气回肠的抒情诗;在诗歌语言上,有朴实自然的民歌,也有委婉含蓄、繁丽凝练的文人诗;而在诗歌表达技巧和构思上更是同中有异,各具特色。

所以,在诗歌鉴赏写作的角度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和写作背景入手,知人论世,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从诗歌内容入手,解读人物形象特征、品读景物意象意境、剖析事情因果联系等;从诗歌语言入手,揣摩字句,品味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诗歌的表达技巧入手,欣赏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深入挖掘诗意内涵,充分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剖析诗歌中蕴含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等等。

课堂写作教学思路:

1、在诗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明白诗歌鉴赏类文章的写作角度。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

2、通过诗歌鉴赏语段示例分析,探究诗歌鉴赏类文章片段写作教学的一般路径和方法,以点带面,为篇章写作做铺垫。解决文章“怎么写”的问题。

3、以屈原的《离骚》为例,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学以致用。

4、对于学生课堂完成的诗歌鉴赏写作片段,可通过师生点评或互评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情境,拓宽思维,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5、学生通过写(单元要求)、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改(作文升格)这一过程,完成本单元写作学习任务,最后选出优秀作文辑录成册。

【课堂实录】

情景导入,确定写作角度

师:同学们,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诗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所以,研读古代诗歌,我们不仅要掌握研读品析诗歌的一些鉴赏方法,还要掌握诗歌鉴赏类文章的写作方法。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置身诗境,探寻“诗意”,摸索写作路径,让古典诗歌在你的笔下再次绽放光芒。

师:根据我们平时研读诗歌的体验,请同学们概括一下,阅读鉴赏诗歌的角度有哪些。

生1:从诗歌的语言入手赏析,可以赏析整首诗的语言特色,也可以赏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或者关键语句,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炼字”“炼句”。

生2: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入手赏析,意境是由一些意象组合的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诗人把他所想表达的情感融入到了意象意境的描绘之中。

生3:我觉得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属于诗歌形象鉴赏的范畴,诗歌形象的鉴赏还包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还有咏物诗中“物象”的鉴赏。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诗歌的形象包括写景诗中的意象意境即景物形象、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还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生4: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入手鉴赏,例如诗歌常用的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各种修辞手法,各种描写手法等等。

生5: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鉴赏,诗人写诗为的就是抒情言志,那么我们通过准确地把握这首诗歌的含义去挖掘诗歌主旨,诗人写诗的目的。

师:阅读鉴赏诗歌,我们要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等角度进行研读。而写作鉴赏诗歌的文章,写作内容的选择,也依然要以这些角度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抓住一首诗歌独具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鉴赏,深入剖析;还可以抓住形象、语言、技巧、情感中的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鉴赏,精读细品。

二、示例导引,探究写作路径

师:其实,知晓诗歌鉴赏类文章要“写什么”并不难,难的是这类文章要“怎么写”。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而得“法”。虽说文无定“法’,但有“法”可依,必能达事半功倍之效。下面我们以老师上届学生写作的诗歌鉴赏语段为示例,首先来探究一下鉴赏诗歌一段话的一般写作思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示例一,从诗歌鉴赏语段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和结构思路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出写作路径。

(屏显)

示例一:千百年来,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成为抒发远客思乡之情的经典中的经典。(明确角度——情感)清冷的秋夜,被一轮明月照亮了,风悄悄地浮动起阵阵凉意,庭院倍显寂寥。月光透过窗,照射进了屋子里,肆意地洒在床头,带来了冷冷的秋宵寒意。本来就睡意清浅的他被打扰了。睡梦初醒的他起身顺着光源的方向,望了又望,在恍惚迷离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月正挂在中天。这时,他完全清醒了,心头竟泛起阵阵波澜,似什么堵在他心头,让他竟然有了几分苦恼。他看着那明月,心头骤然涌上一种酸酸的情愫。(情境再现——想象)他已无法控制心中的那份感情了,他默默徘徊着,徘徊着,终于一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跃然纸上。(诗文引用)李白的这寥寥数字,言浅而情深,终成为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远客旅思感怀的名篇。总结评价——唐代李白《静夜思》

师生共同分析示例一得结论:

写作路径明确角度(情感)——情境再现(想象)——总结评价

师:请同学们按着示例一的分析方法,从“活页题签”中所列的三则示例中选出你喜欢的任意一则进行写作路径的分析整理。

(课前印发的活页题签)

示例二: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自然,明白如话,如清水芙蓉,无矫揉造作之痕。诗人独处他乡,于夜深人静之时,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而"举头望明月”中"望"这一动作神态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蒙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虽然整首诗歌语言平实,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唐代李白《静夜思》

示例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吟诵这句贯穿全诗的咏叹,让我唏嘘感慨。这条蜀道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人生在世,犹如行路,道路总会或“青泥盘盘”,或“百步九折”,而不可逾越的“峨嵋之巅”又何止一二呢?《蜀道难》道尽蜀道行进之难,更道尽人生之艰险。其实李白就是在间接地告诉我们,人生艰难,万万不可率性随意,要谨慎从事,认真对待。是呀!李白不是还一再的提醒我们“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不止一次的告诫我们“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吗?但他没有让我们止步不前,而是让我们等待机会,积蓄力量,然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思考:惟有历尽人生之难,方可领略广阔云天。——李白《蜀道难》

示例四:“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提一个“思”字,而运用曲笔虚写,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可谓平中见奇。——唐代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生1:我认为示例二是从诗歌语言的角度进行鉴赏的,重点赏析了“疑”“霜”“望”“思”等字,层层深入地分析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师:这位同学分析了示例二这个语段的写作赏析角度(情感)和赏析方法(炼字),分析的很好。哪位同学再从整个语段的行文结构上来分析一下。

生2:这三则示例段的行文思路都属于“总分总”的结构,第一句总写赏析角度,中间语句具体分析,最后一句进行归纳总结。

师:根据以上两位学生的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出示例二的写作路径:明确角度(语言)——炼字分析——总结评价

师:示例一和示例二都是对李白的《静夜思》进行赏析,因为选取的鉴赏角度不同,所以鉴赏方法有区别,而语言表达更是各具特色。因此,我们对于同一首诗歌的鉴赏写作,也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师:请同学们直接展示一下示例三和示例四的写作思路。

生3:我认为示例三的鉴赏角度是对“主题”的深入挖掘,具体分析中运用了反问手法,并且层层推进,并且还引用了诗人其它诗歌中的诗句进行了佐证,使分析更透彻,结尾句总结升华。所以,写作路径明确角度(主题)——层层推进(反问、引用)——总结评价

生4:我认为示例四的写作路径明确角度(技巧)——诗文分析——总结评价

师: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可以得出诗歌鉴赏语段写作的一般路径:明确角度——结合诗句分析(运用方法)——总结评价

三、以课为例,写作鉴赏

师:欣赏完以上诗歌鉴赏语段后,请同学们参照以上鉴赏语段的写作方法路径,以本单元所选的屈原的《离骚》为例,抓住其中的一个鉴赏角度,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赏析语段。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给出15分钟左右的写作时间,写在活页题签上)

写作基本完成后:

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分享交流作品,互提建议,并选出其中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小组修改,然后进行展示解读。(10分钟左右)

生1作品展示解读(黑板投影展示)

屈原诗中意象瑰丽奇特,多以花草、禽鸟为象征,寄托情意。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草”和“茝(白芷)”都象征美好的理想和品德,写自己因为佩戴蕙草被罢黜,又因为采集芳香的白芷被再加上罪名,暗示了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君王的昏庸。又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里用“鸷”这鹰一类的猛禽,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而“鸟”这种到处可见乱飞的鸟雀,比喻世俗那些谄媚庸俗之人。鹰和凡鸟不能够同群,写自己不愿和“追曲”“周容”的小人同流合污。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句,写自己裁制菱叶荷叶做成上衣,收集芙蓉花瓣缀成下衣;“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句,写自己佩戴着缤纷多彩的饰物,散发着菲菲芳香。再加上“岌岌之高冠”“陆离之佩带”,这几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唯美高洁、超凡脱俗的诗人形象。屈原以香草美禽自喻,把自然之美物与人品美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千年来,香草的芬芳随风飘来,香味从未消散,就像屈原从未离开。

生1:首先感谢我们小组的同学们对我写作的鉴赏语段的很多修改,我的写作路径是“明确角度(意象)——结合诗句分析——总结升华”。

师评:这组的同学展示的作品写作角度明确,思路清晰,特别是结尾句的抒情,实在是画龙点睛之笔,点亮了整个语段。

生2作品展示解读(黑板投影展示)

《离骚》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多少的无奈与坚守。

诗人无奈于“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诗人因为具有美好高尚的品德而被罢黜;无奈于“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诗人因为才学能力出众而被小人嫉妒陷害;无奈于小人们“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诗人因为坚守正道而孤独地遭受着现时世态的“穷困”(走投无路)……

诗人坚守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对于自己所向往的美德,纵使九死也不会后悔;诗人坚守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诗人对于自己所追求的、前代圣人所推崇清白之志,纵使忍受着强加的罪责和耻辱也不退缩;诗人坚守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诗人对于世人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做法,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苟合取容之态……

诗人屈原一生执著理想,上下求索,但政治理想难于实现。于是,他在污浊的世态环境中有着无法挣脱的无奈,但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中努力坚守,最后以生命为代价为世人谱写了一篇唯美诗篇。

生2:这是我们小组全体成员在我的写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后的作品,我们是从诗歌的情感角度来鉴赏的,我们的写作路径是“明确角度(情感)——结合诗句分析(排比)——总结评价”。

师评:这组同学从诗人情感的角度深入剖析,从诗句中品读到了诗人思想情感中的矛盾与挣扎,百般“无奈”中依然决绝“坚守”,这既是《离骚》这首长诗的思想精髓之处,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希望同学们在诗歌鉴赏中,也像这组学生一样,有更多自己的见解体会。另外,这组学生在这样简短的时间内,写了三段,应该有400多字,这群策群力的效果显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课堂上继续发扬小组合作精神。

师: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不再展示其他组的作品,老师相信其他组的作品一定也很出色。请各组同学把你们选出的、小组精心修改后的作品,由小组中写字好的学生誊写在一页练字纸上,张贴在教室后黑板上展示。希望同学们在彼此欣赏、互相学习借鉴中,引发写作热情,激发写作灵感,写出好的诗歌鉴赏作品来。

四、教师下水,率先示范引领

师:同学们,课堂任务完成的很认真,小组合作也很给力。以上我们只是抓住诗歌鉴赏的某一个角度进行了200字以上的语段写作的学习和训练。如果让你赏读一首诗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你觉得会有问题吗?

生1:应该不难,知道要写什么,有大致的构思方向。

生2:有了鉴赏语段的写作训练,我觉得写整篇作文也不会太难了。

师:其实,我们能写出一段赏析文字,那么写一篇也不成问题,因为,一篇文章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语段组成的。另外,对一首诗歌的鉴赏写作,我们可以抓住这首诗歌独具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鉴赏,写细写透;还可以抓住其中的几个方面,甚至可以各个角度面面俱到进行综合鉴赏,写实写全。

师:请同学们阅读“活页题签”上老师所写的一篇诗歌鉴赏作文,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些启示。

诗语如画,乡思入境

——研读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心得

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燎沉香》,虽语言清浅,却有自然脱俗之韵;虽不事雕琢。却蕴含万种风情。整首词仅寥寥数语,不过50多字,但细细品味,字字蕴涵深远,句句引人入境。感觉诗人留给我们的不是一首词,而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看看这幅晨雀呼晴图。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因为下了一夜的雨,空气潮湿闷热,所以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暑气。此中一个“燎”字,似乎让人看到香气袅袅之状;一个“消”字,让人感觉正炎热烦闷时,丝丝凉意吹来,顿感清爽。突然,几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引起了词人的注意。一两只、亦或是三四只鸟雀,正在屋檐上跳来跳去,它们怯怯地窥望着窗内,争相呼唤着词人,似乎在告诉词人:雨后新晴了,快快出来吧,外面的风景正好。这一“呼”一“窥”,词人运用比拟手法,极为传神的描摹出鸟儿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的情态,为下面写荷叶荷花的美丽做了铺垫。

看看这幅出水圆荷图。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宿雨初收,雨后的阳光更加透彻,静静的铺洒在这一池荷塘上。“一一”二字,形象地绘出了荷花独具清洁、丰姿绰约之态;再加一举”字,极尽荷茎修长挺拔、亭亭玉立之神。这不禁让人想起周敦颐于《爱莲说》中盛赞荷花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偶有微风轻拂,圆圆的荷叶上的雨珠偷偷滑落,我想那些出水的荷花呀,朵朵绽放如美人出浴,肤如凝脂,面露娇羞。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句:“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可谓一言以蔽之,极尽其妙。

再看这幅客居长安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本来荷花荷叶之美应该让人忘情释怀,可没想到,如此美景落入周邦彦的眼中,却触动了他心中那无尽的羁旅愁思。周邦彦本以太学生身份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厌倦仕途之心,产生归思之情。这里的一“遥”一“久”,不仅写出了词人长久客居京师长安,距离家乡吴门遥远的现实处境,更流露出词人深感归途遥遥无期的无奈。所以,词人此刻站在荷塘边,眼睛望着荷塘,心却早已飞到了那莲叶田田的家乡江南。

再看这幅梦楫轻舟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词人由景生情,情深入梦,“这到底让他惦着江南了”。词人自己思念家乡,却不直言相思,而是用“相忆否”三字,遥问远在家乡的渔郎,是否记得曾经在五月的江南,我们一起轻摇船桨,驾一叶小舟在芙蓉浦中,穿行在那层层叠叠的莲叶间……从对方落笔来写自己思念之情,使实景与虚景相结合,使现实与梦境相呼应,更突出了词人对家乡思念之深。此神来之笔,真是妙哉!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美如画;下片抒情,情真入画。词人用朴素而精致的语言,把自然之景、人生之遇、幻梦之境连成一片,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确如清代周济所说:“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师:我的这篇鉴赏文章题目是“诗语如画,乡思入境”,这是全文的“文眼”,也是线索,起提纲挈领作用。围绕这个中心,我从诗歌语句入笔,梳理出四幅图画。并且通过对诗句中关键字词的赏析,带人进入诗歌意境,引人体会诗人思乡情感。诗歌鉴赏角度为语言、意境、情感等;在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模式,中间主体部分形式上为并列式,其实内容情感上遵循了原本诗歌的语意,为由景入情的层递式。这样不仅显得行文思路清晰,而且版面也给读者一种整齐划一之感。

师:同学们,老师的文章虽然在语言上不够优美精炼,在结构上也有刻意雕琢之嫌,但还是希望能帮助到你们,当然,我相信你们都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五、布置作业,完成鉴赏写作

师:本单元的七首古典诗歌,篇篇经典,各具特色。可选择的写作角度很多,如鉴赏《氓》,我们可以感受“淇水绝恋”,从情感角度;还可以品味“赋、比、兴”手法的妙用,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离骚》,我们可以赏“从‘香草美人’看人品”,从意象、手法和形象的角度;还可以赞诗人“一生守志独从容”,从形象主题角度;还可以写“一个浪漫唯美的灵魂”,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人物形象角度等等。

请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下完成“单元研习任务”第四题的写作任务。我们将选取优秀作文,辑录成册。老师对你们的鉴赏作品衷心期待!

【名师点评】

单元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张宝伟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单元为学习单位,把涉及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写作等系列学习任务综合在一起,形成单元学习任务“群”,力图用单元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以单元为学习单位的语文学习和言语实践。

写作学习任务只是单元学习任务的一部分,在进行单元写作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作为教者,一定要协调好写作学习和其他语文言语实践任务的关系,把写作训练设置在单元学习任务群中最恰当的位置,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向。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诗意的探寻”,教者在设计写作学习任务时,把诗歌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放在首要位置,设置出两个层级的写作任务:一、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200字以上的鉴赏片段,分享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二、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在此基础上,全班合作,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编排,如体式、题材、时代、风格流派等。任务目标由任务一的片段作文训练到任务二的篇章作文训练,指向学生个体语文学习成长——阅读、鉴赏、审美、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任务二,以学习项目的形式呈现,需要班级大部分学生分工、协作、最终完成,目标指向了对学生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统编教材的单元写作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单元写作学习任务,也就是我们目前阶段正在研究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基本流程为:解析任务——研讨策略——自主写作——互评升格。

 在“解析任务”板块,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概括出阅读鉴赏诗歌的若干个角度,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出诗歌鉴赏类文章的写作角度,解决了文章“写什么”的问题。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很难大面积接触到诗歌鉴赏类文章或者片段,因此在“研讨策略”板块,教师直接把往届学生所写的诗歌鉴赏文字抛给学生,供学生品读、借鉴,形成不同鉴赏角度的行文思路的可能性借鉴,解决了文章“怎么写”的问题。

“写什么”、“怎么写”问题解决后,“自主写作”活动的出现就变得水到渠成,学生单位时间内较好完成相关写作任务,并顺利进行了小组内修改、互评、乃至升格。

教学实施到这一步,用去了大约两个课时的时间,第三课时,教师把自己的习作(下水作文)抛给学生,对学生的篇章写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引导示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篇章写作成为可能。写作教学任务一至此得以完美收官。

在完成任务二《古典诗词鉴赏集》的编写过程中,全部同学要分工协作,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位同学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互评”后文章“升格”将在后续的1-2周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单元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的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真实发生。教师的组织、指导、评价功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巧妙实现,使教学效果真实有效。

【范文引路】(三篇作文皆为学生多次修改后的升格作文)

借古抒怀,一唱三叹

——读杜甫《蜀相》心得

赤峰实验中学张艺馨

诗人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正值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国势艰危。亲历战乱的杜甫渴望能有一位诸葛亮式的人物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改变国运。报国无门的杜甫更渴望自己能实现尽忠报国,匡济天下的夙愿。可是,救国之贤相在哪儿?自己的报国之门又在哪里呢?于是,当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诸葛亮的祠堂时,自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诗人运用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可谓一唱三叹。

一借丞相祠堂之破败,感叹一代名相身后之寂寞,抒发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缅怀和景仰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在这两句中诗人用一“寻”字,表明此行是诗人专程为瞻仰武侯而来;而柏木森森,四季常青,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氛围,抒发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仰慕追思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写祠堂台阶上都被深深碧草所掩映,黄鹂空鸣好音无人听取,描写出祠堂环境的荒芜破败;景语含情,突出先贤早已被人遗忘,诸葛武侯身后的凄凉。“千秋万代名,寂寞身后事”,古之圣者尚且如此,怎不令人叹惋!

二借武侯生前事迹,赞叹一代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之怨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烦”,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诸葛亮忠心耿耿多智多谋,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想当年,诸葛孔明结庐于隆中,躬耕于垄亩,是谁三顾草庐请他出山?白面书生乳臭未干,是谁力排众议,给他施展才能的空间?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诗人回望自己,舍身弃家,到处漂泊,报国无门。诸葛亮得遇先主,士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诗人借古人之幸,衬托自己之不幸。一声“老臣心”,仿佛喊出的是“上天呀,你可体谅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

三借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悲剧结局,哀叹英雄功业未竟的历史不幸,抒发诗人功业无成,壮志未酬之悲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病逝五丈原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实在让人痛惜不已。杜甫正是借武侯之悲抒自己心中之块垒。所以,泪满襟的背后郁结着诗人心中的千言万语: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求仕艰辛,“万里悲秋常作客”的颠沛流离,“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美好期盼,以及这“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人生遗憾。泪满襟的背后更凝结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无限感叹:大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用此言来评价杜甫的这首《蜀相》,若契相合。纵观全诗,表面上字字句句都在写古人古事,但字字句句都蕴含深远,让我们从古人的故事里,深切体悟到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悲、仕途之艰、报国之难。真可谓:借古抒怀,一唱三叹,精读细品,余韵流远。

师评:本文小作者选取的鉴赏角度为怀古诗借古抒怀的写作技巧,从诗歌所描绘的武侯祠之景、诗歌所叙述的武侯功业及武侯人生憾事三个方面入笔,以“感叹、赞叹、哀叹”这三叹为主线,并分别结合相关诗句进行深入分析,使我们明白诗人借写古人生前身后之境况,实为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的处境情感思想。本文语言多用整句,简洁精炼;构思严谨,层次清晰。

三叹蜀道

——赏读李白《蜀道难》有感

赤峰实验中学鲍文慧

品读李白的《蜀道难》,最震撼我心的就是那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全诗的主旨句,这句话在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突出了蜀道之“三难”,即开辟之难、行走之难、治理之难。在内容和情感上皆呈层递之势,使人产生一叹、再叹、又叹之感。这三叹使得后世读者即便未曾去过古蜀地,也能在气势磅礴的辞藻中,得以一窥昔年愁断万千人的蜀道是何等的奇崛!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张本,奠定基调。

李白这第一叹,叹蜀地闭塞久远,叹蜀道山高路窄,更叹五丁辟道之惨。在科技文明尚不发达的古代,世人崇尚道家思想,信天圆地方,仰大罗神仙,算的是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便是那万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以真龙天子自居,做梦都想要去到九重天之上。而李白却叹,这蜀道,比那登天还要难上几分。难的是有翼黄鹤难飞越、善攀猿猱愁攀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继续造势,大肆铺渲。

李白这第二叹,叹蜀山空寂苍凉之境,叹高山绝壁之危,叹飞湍转石之险。空山古木林寂,衬以悲鸟哀啼,行经此地,何人不“凋朱颜”;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风光变幻,险象丛生,行之此道,何人不生畏胆寒。若非李白,想来难能再有人能以如此细腻又恢弘的笔触,如此奇特又绚丽的想象去描绘一处风景。李白的细腻,细到看到山鸟雄飞雌从、听到林中子规悲啼;李白的恢弘,弘的是飞瀑冲击峭壁之石落入深壑,其声响如惊雷;李白的想象,想的是连峰接天盈尺、枯松倒挂绝壁的奇险。李白用他放荡不羁的灵魂,将文字描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让人自然的跟着他的思想浮想联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收束全篇,余韵悠远。

李白这第三叹,叹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叹所守非亲,譬如狼豺;叹人世险恶,若猛虎长蛇。可以说,之前两叹,感叹自然世界的蜀山蜀道之瑰丽、奇绝、险峻;而这一叹,慨叹人类世界中战祸之烈、人性之凶、人事之艰。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写景转而言志。因此,诗人一再追问的“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问题,有了答案。希望友人不要久留蜀地,担忧国家政治形势生变,或许还告诫我们人生之路本多艰险等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贯穿全文,回环往复,如一曲高亢的主旋律,一唱三叹,跌宕起伏,不断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生发无穷的想象。

师评:本文小作者选取的鉴赏角度为诗歌语言,赏析的是贯穿诗歌开头、中间、结尾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文章主体部分围绕这三处所描写的蜀道之开辟之难、行走之难、治理之难展开,并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等手法,有情景再现,也有人生感悟。由“三难”到“三叹”,体现小作者构思之妙。对于许多古诗的鉴赏,前人已经言尽奇妙,但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能具体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重新整合、润色,也实属不易。所以,此文值得同学们学习。

“那人”站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赏析

赤峰实验中学李安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每读起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我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人”到底是谁?是谁让人如此执着的寻了“千百”回。跟着词人的脚步,我也来一次探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礼花跃向天空,随后像流星雨一般落下来。悠扬的萧声回荡,那明月如同玉壶一样散发着明亮的光芒。整个夜晚到处灯火飞舞,人人欢歌笑语。这样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不正是宋朝繁荣的景象吗?

实则不然。《青玉案元夕》作于南宋淳熙年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可统治阶级不思进取,仍旧沉迷于歌舞和游乐。不仅如此,当爱国词人辛弃疾向朝廷提出抗金复国、收复失地的建议时却不被接受,愤怒和苦涩使他作出这首词。而所谓的繁荣不过是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假象。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女子们将好看的饰品置在头发上,笑意盎然地走过。我焦急地把她寻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见她。突然间我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稀疏之处发现了她。难道词人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百遍千遍地寻觅,只求找到那个与众不同、偏好安静的温婉女子吗?难道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词吗?

带着疑惑,我查询了词人写作本词时的社会背景、进一步了解了词人的生平事迹和理想追求,并参阅了前人众多的解读评注。所以,我更倾向于“‘那人’并非作者所追求的一个心仪女子,而是‘他自己’”的这一说法。试想,当时词人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满怀落寞,所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只能站在灯火阑珊处,独自咀嚼孤独。

词中所讲到的“灯火阑珊处”与“夜放花千树”实属两种不同的环境,一处热闹喧嚣,一处冷落寂寥。元宵之夜,人们都向着繁华之处,可作者却更愿意待在相对安静的地方。也许,他不愿意沉溺于荣华富贵的假象,他不愿意与沉迷享乐的统治者同流合污,他更不愿意放下自己“嬴得生前身后名”的毕生理想。

另外,根据词句字面意思,“那人”即“美人”,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从屈原开始,“美人”常常喻指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所以,为复国大业奋斗“千百度”的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寂寞的“站在阑珊处”。多少失意无奈都蕴含于这短短的词句中呀!

从词人的诗境中走出,我再次品读这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觉得“那人”仿佛就站在我的眼前,是一个青衣纶巾、挥毫泼墨的儒家才子,是一个身着铠甲、手执金戈的杀敌勇士,渐渐的最终定格成一个“栏杆拍遍,无人会”的老者,“望尽天涯路”——

师评:本篇诗歌鉴赏文有几点特别之处,值得同学们学习:如全文以“寻”为线,从词中寻到“那人”,又从“那人”处寻到词人,构思新颖巧妙;本文主要赏析了诗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句,而在这几句词中又重点探寻了“那人”的含义,达到以点带面,可见一斑的效果;在赏析中,小作者不仅能联系词人其它词中诗句,还由“那人”想到了屈原诗中的“美人”含义,这样引联拓展,增添了作文的文化底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