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简书写作半个月了,这15天的写作和学习让我从游戏中领悟出了三个学习方式。
如果没有来简书,我想我很大可能不会领悟。
言归正传。
在学习上,你还在听个人经验吗,还在参考某个人的干货吗?
想想也是,这是别人经过几千个小时的锤炼,无数次实证,苦心孤诣出来的方法,别人能用,自己肯定也能用。
再说大家谁比谁差呀,他能用得成,我就用不成吗?
于是一头扎进别人的各种经验指导中,努力半天发现能用还是自己的那几招,或者运气好一点,付出了成倍努力,终于学到一些皮毛。
如果运气不好,皮毛没学会,先教了听课费,那就是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了。
为什么别人能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走上人生巅峰,我们再去效仿时就处处碰壁呢?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孤例,有且只有一个的例子。
从大的方面讲,中国人口14-15亿,而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张小龙就只有一个。
同样的,从小的方面讲,那些依靠自己独特经验,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也只有一个。
他们的方法,要么太宽泛,没有参考价值,要么太独特,难以复制。
即使不宽泛,也不难复制,视角换到我们这边来,我们自身也是独特的个体,不见得就能和他们对上号。
都是血,A血型的人还不能给B血型的输血呢。
即使上面的都达到了,不宽泛,也能复制,还对得上号,就一定能做到吗?
很悬,每个写经验文的人都忘记了最大的一点,每个人的知识量是不同的,这使得每个人所能总结出的意义也不一样。
对于作者来说很简单的事,对没读过大学的读者来说可能很困难。
这时我常常想,如果学习有一个通用方法,能让所有人都能学会,那该多好!
想法很丰满,现实也不残酷。恰好是以前视为浪费时间的游戏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通用方式。
它有丰厚的心理学背景支撑,经 过无数年无数代人的智慧和实证得出,适合绝大部分人,包括你和我。
大多数讲解游戏理论的书,都会给游戏一样这样的形容:“游戏充满目标。”
没错,游戏总是充满目标的,这是游戏最基本的特征。不管哪一款游戏,都是目标性很强的活动。
众所周知,有目标的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冲劲,仿佛浑身充满精力一样。
这每个人都知道,没什么新鲜的,谁不知道学习要有目标?然而人们较少联想到的是,大多数游戏都有关卡设置。
关卡由一个BOSS把守,需要在本关练到足够等级,收集到足够装备才能打败BOSS,去到下一关。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塞尔达传说》。考虑到即使玩游戏的朋友也可能没玩过这游戏,就不详细讲了。
目标明确+关卡BOSS,就是游戏告诉我们的第一条学习方式。
目标明确好理解,我们学习都带有某种目的,为了什么而学,这样更容易记忆,也记得更深。
如果你现在是漫无目的地学,那建议你找到学习的目的。
关卡BOSS是什么呢?整个游戏被它分成了几段,难度一次次递增,总共要通过很多次的。
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记忆提取练习”。
心理学家赫伯特·斯皮策做过这样的实验。
他从爱荷华州9个城市的91所小学招募了3605名六年级学生,分成几组发了他们能理解的文章。
学生拿到文章后学习一段时间,学习的时间都相同,然后在后来的两个月中按不同频率接受练习。
有些学完第一天就考,有些三个星期后考,有的最后一天才考。
不同小组的成绩有高有低,但读过文章在第一个星期接受“记忆提取练习”的小组,在两个月后的最终练习上获得了最好成绩。而在两个星期后第一次考的,成绩就差很多。
“记忆提取练习”本质是辅助学习的手段,而非对水平的测试,只是现实没有游戏里表现得那么直观。
当人们玩现在的大型单机游戏,例如《旺达与巨像》,都被其美轮美奂的画风吸引,被对里面或沙漠、或平原、或森林的场景印象深刻。
当我们说出印象深刻这四个字,就表示它在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就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
游戏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靠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之发生联觉。
《旺达与巨像》中的每一首BGM都恰到好处,能将人的听觉和所看的联系起来,手柄反馈出来的振动也会有身临其境感。
在游戏玩家眼中,声音是有画面感的,比如我听到《失落的油彩画》这首纯音乐就会想到《月下夜想曲》这款游戏;视觉是有意境在的,看到游戏中巨大的石像所产生的渺小情感与画面联系在了一起。
游戏,经常从不同角度诠释一件事情。
这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研究表明,在学习时为所学事物赋予的意义越多,记忆就越深刻。
比如英语单词apple,仅仅只想到苹果,那记忆只是一般,如果想到红富士、想到牛顿、想到乔布斯,那这单词就很难忘记了。
70年代,三名心理学家做了学习与环境相关的实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环境背景的变换大大提高了记忆力。
在学习时,把笔记放在一边,自己重新归纳出重点概述知识,这就等于玩游戏时水路攻略BOSS不成,换成陆路一样。
这样能强化我们学到的知识。
一谈到游戏,人们总会与反馈、条件反射扯上关系,每个游戏中都有这类机制。
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真的非常实用,尤以“固定间歇”的强化方式最能增强学习能力。
我以前玩《天谕》时,记录了大部分药草、矿物的生长地点,这些东西我记得是每隔两个小时刷新一次。
当我回忆时,我仍然能清晰记得采矿、摘药草那些场景的具体细节。
因为我的记忆随着这些东西的刷新时间被强化了。
这在学习上被称为间隔效应,同样的学习时间,比如1个小时,被分成若干组,在若干天多次完成,比一次性完成要来得好。
每天学习20分钟,总共学习10天的人比每天学习40分钟,总共只学5天的人要来得好。
以前一个叫比特·沃兹尼亚克的19岁波兰大学生,他头很铁,非要琢磨出怎么学习有效率,于是搜集了3000个英文单词、1400条英语的科学资料作为数据库,分组来对自己进行测试,并跟踪记录下来。
花了将近五年时间,他终于找到了学习的最佳间隔:我们在第一次学习过后,一两天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每两个月复习一次。
如此这般,我们学到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忘记,进而使学习变得更轻松。
上述例子讲的都是学习和记忆的关系,是因为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遗忘,没有之一。
玩过游戏的朋友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些。
没有玩过游戏的朋友也能在游戏与学习心理上互相验证,加深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