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不靠谱
谁都想尽力保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但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积习难改!
怎么办?要改变,就得先明白这些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才好对症下药。
即,得像看医生一样,先把脉,有“自知之明”,才能解决如何做好的问题。
那么有人会说,我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可以改掉坏习惯!
但,其实,真的很难。
因为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我们的意志,而是我们的大脑。
在我们做出选择决定的时候,大脑中总会自动跳出一些默认选项,这些选项往往就是那些最简单、最直接、最熟悉、最容易、最好玩的选项。
比如,背单词还是打游戏,跑步还是窝在沙发上看电影。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这些选择会很容易战胜我们的意志力,甚至于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根本就是“无意识”选择,即「习惯」。
很多人的拖延,都是对重要的、需要投入的事拖延,从来不会对简单而有趣的事拖延,是不是?
拖延也是一种「习惯」,拖延成疾。
很多书会从心理上进行分析,试图从意志力上解决拖延的问题。实话告诉你:没用!
还是要靠方法、制度。
关于战胜拖延的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拖延成疾,无药可治?」里已有阐述,大家可以去看看。
「习惯」的形成奥秘
现在随时可见低头族。
餐馆里、马路上、地铁公交上,甚至在骑车或开车时,我们都时时刻刻拿着手机。
以前家里老人不会用手机,现在全是触摸屏了,老人也成为了手机控。
你有没有发现一旦没带手机,心里就发慌? 我就有!
有一天早上送女儿去坐校车,走到半路发现手机没带,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好在一会儿就回家了,问题不大。如果是一整天没带,可能就麻烦了。
确实,现在手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办事,购物,支付都能搞定,手机已经成为比钱包还重要的随身物品。
有种感觉,好像我们现在离开了手机就无法生存了,缺了就像丢了魂似的。
其实,我们平时经常拿出手机来,并不是一定要做什么,多数是因为无所事事,想消磨时光。
手机上的讯息五彩缤纷,有时候我们潜意识也总会觉得会不会错过什么,比如打折信息啦,朋友、客户的紧急联络啦,重大新闻啊。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了微信后,大家有事都不打电话了,好像发了微信,对方就一定能马上知道似的。如果对方没有回复,我们就会每隔1-2分钟就掏出手机看一眼。没收到回复,心里感觉总有点空空的。
其实,各种习惯的形成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套路,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下面,我们以频繁刷手机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套路:
-
首先,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触发信号,称为提示或者暗示,它会引导你拿出手机。这个触发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内部:无聊,潜意识里怕错过信息等
外部:其他人都在看手机,手机发出通知等
只要有触发信号,你就会自动地按一定的步骤自动采取对应的行动。
其次,你知道使用手机后能够满足你的愿望,或者说我们大脑里存在一些动机、渴望,促使你通过使用手机来满足。例如想看娱乐节目使心情愉悦,想上某宝、某东、某拼购物,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等等。
-
第三,响应,即,我们会以预先设定好的一系列步骤采取行动。这有点类似于工厂里的标准操作流程(简称SOP)。步骤按既定顺序和做法进行,不用犹豫或过多思考,也不会出错。
例如,浏览微信:手机解锁,点开微信,滑到朋友圈,一页页翻阅,有时点个赞,有时评论一下;或者打开微信后,看到红点就点击。
-
回报。这个回报是比较广义的,可以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
对于刷手机来说,回报可能是获得了朋友的点赞或者评论(心理满足),也可能是获取了信息,甚至是红包。
下一次触发出现的时候,你已经知道,只要采取对应的行动就可以获得回报,满足欲望,因此,再一次的往复。久而久之,习惯就形成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巴普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和习惯很类似。
条件,就是提示。只要食物这个条件出现,就会让狗狗有想吃的欲望,多巴胺分泌,流出口水,吃下食物,获得回报。 狗狗尝试多次,每次都能获得食物,也就形成了习惯。
尼尔·埃亚尔在《上瘾》这本书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回路:
触发:引导客户使用产品
行动:具有使用动机和行动能力
酬赏:最好是多变的,保持兴趣
投入:产生下一次“触发“,开启上瘾的循环
因为你已经投入了很多,精神上的,物质上的,产生了「沉没成本」,很难舍得放弃,因此会不断重复,直至上瘾。
另外一个例子
刷牙的习惯。
大部分人刷牙,觉得牙膏,或者刷牙粉等替代物是必不可少的吧。
刷牙的习惯,最早还是靠牙膏来带动形成的。
提示:嘴里有异味,或者吃过食物后牙齿里有遗留残渣
渴求:牙膏的泡沫、香味能让口气清新,牙齿美观
行动:挤牙膏,刷牙
回报:口腔洁净、舒服
美国的广告商为了推销牙膏,在广告词上下了大功夫。
他告诉你,如果你不刷牙,牙齿的垢膜会让你的牙齿变得很难看,很不干净,会引起蛀牙。 如果每次都用牙膏刷牙,你就可以获得一口漂亮、健康、白净的牙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啊。通过这样的广告,很多人脑海里就获得了触动,谁都希望自己的牙齿漂亮、洁白,整整齐齐的,没有牙病。结果,牙膏销量大增。
偶尔一两次使用牙膏,还不足以确保形成习惯。怎么办呢?
那就得不断加强大脑对牙膏的印象,认为通过牙膏的使用就能解决我们的需求。
大家回想一下,用牙膏刷牙的时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是不是看到镜子中满嘴的牙膏泡沫,以及嘴里的香味?
不仅仅是牙膏,洗发水、沐浴露、洗衣液、洗手液等等也是如此。我们潜意识中会认为泡沫量大,就是品质高、效果好。
住酒店的时候,如果发现酒店里的牙膏没有多少泡沫,会觉得这个牙膏是不是效果就比较差?
其实,泡沫、以及各种香味,对牙齿的健康、杀菌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既然没有任何帮助,那为什么要添加这些东西呢?这是心理研究的成果。
厂家发现,如果添加了这些东西,会让你的大脑加深印象,能够记住这些产品。
结果就是,说到牙膏、洗发水、沐浴露、香皂等产品,你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满是泡沫的情形。
你在使用的时候,会希望它产生很多的泡沫,或者有你喜欢的香味。一旦出现了,你会觉得效果一定非常好,心理也获得了满足。
回到刷牙习惯,每当刷牙,我们总会希望出现满嘴的泡沫,以使得口腔和牙齿健康,而刷牙后嘴里的余香又能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
我们的大脑对于这样的过程逐渐习以为常,习惯也就根深蒂固了。
好了,轮到你了。不妨拿自己的一个习惯来进行「把脉」,试试吧,还是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