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 华杉
我们经常后悔某件事我没处理好!那句话我不该说!是良知发现了吗?不是,是对方的反应,给自己造成损失了。原因还在于毁誉得失。如果结果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不觉得没处理好,觉得自己处理得正好了。所以,要切实地去致良知,真是一刻不能松劲!这就是必有事焉。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周道通来信问:
您教导我,要在事上磨练。又说,一日之内,无论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心的本原。我的学习体会:如果遇到事情,有所感应;或者也没什么具体事,自己心中生出感觉;这心上既然有感觉,怎么能说是无事呢?但是,根据那事情凝心思考一下,大概觉得这事情理当如此,只当没什么事一样对待,尽自己的本心罢了。但是,各种事情,仍然处理得有好有坏,为什么呢?可能是有时事情来得太多,需要依次解决,而自己才力不足,总为事情所困,虽然极力坚持,但精神已经疲惫衰弱,还是处理不好。所以我就想,与其这样,不如给自己减事,宁愿少做几件,也要退下来反省自己,存养本心。老师您觉得我这样的认识体会和应事态度可以吗?
王阳明回答说:
你所说的学问工夫,就你这样天分的人来说,也就是这样了。但是,和圣人之道,难免还是有些出入。但凡做学问的人,终身只是一以贯之的一件事,一生从少到老,一天从早到晚,无论有事无事,只是做这一件,这就叫“必有事焉”。
必有事焉的事,和事上磨练的事,不是一个意思。必有事焉的事,是从事,是着力,是用功,任何时候都必有事焉,无时无刻不在用功。事上磨练的事呢,是讲具体事情。具体事情有很多,但是,无论有事无事,我都必有事焉,都是一个必有事焉的事。所以,你说,宁肯不做事,也不能不存养本心,就变成两件事了,就不是必有事焉了。
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有事情来,就尽我心之良知来应对,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我只要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抵都错不了。凡是处理得不好的,以及有困扰混乱的毛病的,都是为毁誉得失所牵累,无法切实去致良知。如果能切实地致良知,那么平时觉得处理得好的事情,未必就是好。而所谓处理得不好的事情呢,未必就是不好。恐怕正是由于担心自己的毁誉得失所致,自己毁去了良知吧!
王阳明一句话说到了病根:我们后悔:“哎呀,这件事我没处理好!”或者“那句话当时我不该说!”这是良知发现了吗?不是,是对方的反应,给我造成毁誉得失的损失了。能承认自己没处理好的,已经不错了,至少没骂别人是混蛋。但是,认为自己没处理好,原因还在于毁誉得失。如果结果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不觉得没处理好,觉得自己处理得正好了。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我们最多是困知勉行的人,要切实地去致良知,不容易!真是一刻不能松劲,这就是必有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