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华谊兄弟占据电影行业的半壁江山,面对复杂的行业环境,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同行的崛起,是很重要的一个客观因素,但是目前处在岌岌可危的行业位置上,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内部的战略失误……战线过长,聚焦不足是核心原因。如果用乔布斯的思维来调整华谊的现状,应该会是三个步骤:1.砍掉或者卖掉非核心业余;2.找准行业定位;3.聚焦所有资源强化突破。
做生态是一件正确方向的错误选择,因为华谊兄弟是产品型公司,产品才是第一性战略。没有足够IP支撑的文娱乐园只会是空中楼阁,看着好看,触碰到却心有余力不足,同迪士尼竞争的万达主题乐园也是败北于此。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导演的定位,和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公司的定位,本质都是一样,当超出市场认知后,不只是客户不买单的问题,更是连一个让人记住的理由都不充分。
国内比较成功的商业导演中,我们想到警匪片会想到吴宇森,想到枪战片会想到杜琪峰,想到武侠片会想到徐克……国内近年比较智慧的导演有三位比较突出,徐峥(囧系列),吴京(战狼细节),陈思诚(唐探系列)。脱离的战狼风格的定位,吴京+章子怡的《攀登者》也只是刚刚回本。脱离了幽默+喜剧的宁浩,无论《无人区》的口碑有多好,也很难有好票房。同样冯小刚离贺岁喜剧的道路也渐行渐远。演员也是一样,身价最高的演员都是依靠定位清晰的类型片,违背商业规律的行为如果想取得长久的成功,只能期待幸运之神的常伴。
商业最底层的逻辑是来源于客户的心智,这个世界的选择太多了,让客户减少选择焦虑的唯一方式是:不用告诉大家你有多少优点,只要有一点能认可你,记住你,并将之放大,直至烙印在心智中,才是聚焦的核心。品牌和名牌的最大区别是,品牌有所是,有所不是,但名牌亦之相反。
我们目前处在一个极度竞争的世界当中,各种信息的大爆炸,让我们每天都在超负荷的运转,并且让我们的选择,变得一步步艰难起来。
我给大家分享两组数据,第一组是关于信息:我们当下的主流媒体,一天所产生的信息量要比十七世纪,一个普通人,一生所接触到的信息量还要多。第二组数据是关于书:大家知道我们全世界,一天能出版多少本书吗——高达4千本。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按照平均年龄80岁来计算,然后每周读一本书,我们一生都读不完一天所出版的书籍,这些数据背后,都在指向一个问题,就是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所以如何从商业的丛林中,拨开层层的迷雾,让消费者能够迅速找到你,记得你,选择你,就变的尤为重要。
我们商业环境的变革,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无到有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是福特的T型车。还记得福特经典的广告语吗?“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T型车,只要他是黑色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喜欢什么颜色车,我只卖黑色,虽然福特只卖一个颜色的一种车型,但是在市场上仍然是供不应求,这个阶段产品的属性也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第二个阶段是从有至好的追求,市场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需求,而是希望我们能得到更好的,更漂亮的,或者更多功能的产品。然后是第三个阶段,从好到品牌的追求,更好的或者更多的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比如情感诉求,价值观诉求,社交诉求,这些都是产品之外的品牌文化才能够给予消费者满足的,我们如何塑造一个有真正价值的品牌呢,这就是商业战略定位的核心。
我通过三个维度,和大家一起剖析商业战略定位的核心,分别是:商业的本质,商战的本质,商业的竞争。希望大家能通过这几个纬度,来全面的理解“定位”。
一,商业的本质
我们经常会争论一个问题,商业的发展是融合的还是分化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分清,哪些是潮流,哪些是趋势,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因为潮流只是短暂的,但是趋势却是长久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你们就能够明白两者的区别。比如前几年有一种火锅加烤肉的融合餐饮形式非常的火,花一份钱就能吃到两种不同的美食,听起来很划算对吗……但是现在的市场上,基本上看不到此类餐饮的影子,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商业形式违背了商业发展的趋势,在消费者的认知里,如果消费者想吃火锅,通常会去火锅的专营店。比如海底捞,比如巴奴;如果消费者想吃烤肉,也会去专营的烤肉店,也有很多的品牌可供选择;所以这种融合性的餐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里,是很难生存下去。
从商业的角度也是一样,越来越多的行业品类,会细化出越来越多的细分品牌,每一个细分品牌都代表着一个专业化的服务或者产品,这是一个基本商业趋势。越成熟的市场,意味着对专业化的品牌,要求会越高,如果一个品牌什么都想做,意味着什么都做不了。比如说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的服装种类只有,工装,军装,中山装等等。在大街上一眼望去,只有黑、灰、绿这几种颜色,男装女装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区分,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以及行业的发展,现在只是针对女装品牌,就已经发展出了几十个不同的服装风格,每一个服装风格的背后,都有很多同类的品牌在竞争。啤酒行业也是一样,从最开始简单的一种啤酒,发展到现在,有各种不同品牌,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啤酒,有按照不同制作工艺的,有按照不同口味的,有按照不同颜色的,也有按照不同度数的,甚至还有不含酒精的啤酒……所以,每一个类别,都能分化出不同的代表性品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分化出更多不同的品种和品牌。
比如我们的出行业,很久以前,我们人类的科技就能制造出一种融合性的出行工具,比如说,飞机+轮船+汽车的融合体,为什么销售市场上,到现在都还没有这些融合性产品呢?也许你会觉得这类融合性产品很酷,但是你真的去付出行动的话,你一定会根据你的需求,来选择具体品类中,对应的具体品牌。假如你需要一辆汽车代步,仅中国就有一百多个汽车品牌可以供你选择,全世界到底有多少汽车品牌呢,估计到现在都没人说的清楚。在这些庞大的品牌当中,有不同价位,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车型可以让你选择,每一种车型都有细分的专业品牌,并且未来还会分化出更多产品和品牌。因此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品牌的定位就显的极其重要。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给我们的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定位首先要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也可以是一个人。但是定位的核心不是围绕产品进行的,而是围绕潜在客户的心智进行的。比如,我们一想到服务好的餐饮品牌,多数人都会想到海底捞,海底捞在我们心智中等同于服务的代名词。客观来讲,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出一个比海底捞服务更好,更细致的品牌。但是,不等于消费者在心智中能认可你,因为海底捞的服务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无法改变这个在消费者心智中认知。所以如果你把海底捞作为竞争对手,一定要找到服务之外的品牌定位,从而,才能够有机会让消费者记住你、认可你。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对于定位基本方法的阐述是:“定位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这句话有点绕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提到苹果大家想会联想到到什么?智能手机,无键盘触屏,还有科技感等……那一想到诺基亚呢,传统手机,耐用,性价比,满屏的键盘对吗。那为什么作为曾经的手机霸主,会在当下智能手机市场里无法立足,因为在消费者的心智里,诺基亚的品牌在传统手机的领域里有多强势,在智能手机的领域里就可能有多弱势。因为一个品牌无法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苹果手机的强势并不是他创造了新的事物,而是他作为手机市场的颠覆者,第一个推出了代表智能手机的产品,从而把智能手机第一的概念,牢牢的印在了消费者的心智中,从而造就了一个伟大品牌。所以,成为第一,是定位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原则。
我们当下的生活,都面临着信息爆炸,产品爆炸的干扰,多数人都是有一定的焦虑行为。焦虑的原因,往往都是因为我们面临的选择太多了,严重的干扰了我们的心智。多数人都应该有过一种体验,去逛街本来计划是购买某样东西,但是却空手而归,如果给你拿3条裤子,让你选择其中一条,对你来说可能会很简单,如果给你30条裤子让你选择,这可能会让选择变得无比艰难。你要么在焦虑中选择,要么在焦虑中放弃,选择太难,干脆不选……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统计,我们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一天大概能接收5000多条广告信息,如果转换成电影的话,大概5-6部,是不是很吃惊……我们时刻都在面临着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饭?如何出门?去哪里约会?……所以我们怎能不焦虑,人类的心智比较喜欢简单的模式,不动脑是最好。这也是为什么拖延症,是所有人都会有的问题。放一放,晚点再做,没关系……我们总是在这样自我安慰,一直到最后,不得不做了。这也是你为什么刷着手机,看着新闻,或者视频,一眨眼,一个小时可能就过去了,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大脑是惯性的思维,不用费力,所以才感觉到不知不觉。
造成产品爆炸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发明了太多太多的产品,以便用于满足我们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比如现在,一个普通超市陈列的商品,可以高达几万种,实际上你了解到,我们人均存储的词汇量才有几千个而已,所以我们大脑中能够记住的品牌,以及产品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定位》讲: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选择性,集中火力,在狭窄的目标以及细分市场。同时这句话也是《战争论》里的核心观点:集中所有兵力一点突破,才有可能在将胜利最大化。
请大家记住三个关键点:第一,不要试图改变消费者的心智,这是《定位》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商业上合理的事情,在自然界也同样合理。动物学家曾经用“印刻现象”这个术语来描述新生动物第一次看到生母时的场景,仅仅需要几秒的时间,这个幼小的动物就能永远把生母的形象印刻在大脑中。你也许会觉得所有的鸭子都是一样的,但是,无论你怎么打乱鸭群,即使是刚出壳的幼鸭,也会认出他的妈妈。第二,集中火力在狭窄的目标,也就是聚焦,通过聚焦的方式,让你成为细分品类中数一数二的品牌,才能赢得竞争,并最终牢牢占据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第三,传播和建筑一样,越简单越好,通过简化信息,能让我们的品牌,在信息爆炸和产品爆炸的迷雾中,直达消费者的心智中。筛选出来与众不同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精简为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传递给消费者,能用一个词占领心智是最有价值的定位策略。比如,沃尔沃用的是安全这个词;宝马用的是驾驶;佳洁士用的是防蛀;汉堡王用的是牛肉;肯德基用的是炸鸡;海飞丝用的是去屑;飘柔用的是柔顺;海底捞用的是服务;巴奴用的是毛肚……一旦你在客户心中拥有了一个关键词,你就要一直利用它,强调他,否则就会失去它。
二,商战的本质
大家觉得商业竞争的战场,是在市场进行?还是在心智进行?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近年来国内一些经典的商业战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上面这张图呈现的在一个擂台上,分别是王老吉,还有加多宝,在用扳手腕的方式,争夺第一名,你们觉得谁更正宗?……就凉茶这个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早早的种下了凉茶就等于王老吉的定位。还记得定位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吗——永远不要试图改变消费者的心智。请大家记住,一旦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永远不要试图改变它。
大概是在12年的时候,随着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的爆发,加多宝的营销也进入巅峰,在那几年当中,加多宝几乎冠名了所有的主流节目,几乎是一夜之间,加多宝被大家所熟知。如果评选一个国内营销界的巅峰之作,一定是加多宝凉茶。但是在客户心智中谁才是正宗的凉茶品牌呢?无论市场营销战的规模有多大,正宗的凉茶认知,是主观已经存在的,并且很难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改变。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经典营销战,当时百事,也是面对的非常强大,并且正宗的可乐可乐,一步步的通过营销定位来逆袭,稍后我会和大家详细的分享这个经典案例。
如果心智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占领心智呢?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答案——成为第一,是占领心智的重要捷径。我给大家几个例子,大家就能知道这个原理的重要性。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谁,秦始皇对吗。那中国第二位皇帝呢?很少有人能回答的上来。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是谁,杨利伟对吗。第二个登上太空的是谁?……从营销的概念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成为第一,胜过做的最好,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定位观念。我们对第一名的期待总是超过第二名和第三名,也许后来者能做的更好,但是我们往往只能记住第一个。我在大家一个问题,火锅行业服务做的最好的是谁?你想到了海底捞对吗?那第二家服务做的很好的是谁呢?很那回答对吗?一定有,但是不重要,所以你记不住。我换一个方式问,火锅行业,毛肚做的最好的是谁?你想到了巴奴对吗?那谁是第二好呢?……
请大家记住:如果你不能在这一方面争得第一,那就在另外一个方面成为第一,这是第二个有效的定位原理。
哈佛的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因为记忆力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平均只能记住一个品类当中的7种产品。但是在信息和产品极度膨胀的时代,七种显然过多了。实际上我们往往能记住的只有前两个,比如说可乐行业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凉茶行业的王老吉和加多宝,外卖行业的美团和饿了吗,运动装行业的耐克和阿迪……这样的例子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大家听过非常可乐吗,这是多年前在中国市场,可口和百事之外的第三大品牌,还有和其正,王老吉和加多宝之外的第三品牌。为什么现在在市场上难见踪影,因为第一名和第二名在商业竞争的同时,会一步步的,把第三名的大部分市场都蚕食掉,这便是二元法则,是定位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这印证了一个市场规律,在一个发展成熟的市场里,基本上只有两个品牌在主导着,就好比我们去应用市场下载一款app软件的时候,前两个基本上已经够你选的了。
另外一个核心是,你在客户心智里的位置,决定了你的市场份额。我给大家做几个案例分析,联想、360、格力,这三家企业都是各自行业里面,非常优秀的企业。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过相同的事情——手机。他们都曾用在一个领域里很成功的代表性品牌,去做另一个领域里完全不同的产品的品牌。结果都没做成,难道是因为他们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不够吗……显然不是这些原因。他们都是国内最顶尖的企业,品牌又是这么卓越,但恰恰就是品牌太深入人心了,这在新的领域里反而会是弱点。因为联想代表着电脑、360代表着杀毒软件,格力代表着空调,都不属于手机这个行业,所以也代表不了手机。这些品牌,在之前的各自领域里都是强势的,但是在手机领域里恰恰是弱点。你可能会问,苹果最开始也是做电脑的,为什么后面做手机却能这么成功?因为苹果开创了智能手机,是第一个定义智能手机的品牌,所以苹果的品牌才能这么强势。比如小米的性价比,oppo的拍照功能,vivo的音乐功能等等,都是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三,商业的竞争
商业的竞争有两个层面,你们觉得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还是品牌?请带着这个问题探寻答案……
上面的图片中有八个品牌的LOGO,分别是百度,可口可乐,王老吉,香飘飘,劲霸男装,海底捞,巴奴,格力。每一个品牌都代表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关键词:百度代表搜索,可口可乐代表可乐,王老吉代表凉茶,香飘飘代表奶茶,劲霸男装代表夹克,海底捞代表服务,巴奴代表毛肚,格力代表空调。所以,一定要让你的品牌成为一个品类的代名词,这也是品牌营销或者品牌塑造的最终目的。
回到我们讲过的战略定位核心——成为第一胜过做的更好。就电动车品牌来说,比亚迪的很多技术都要好于特斯拉,但是完全不能阻挡,特斯拉电动车在人们心智里的位置,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是有一点极其重要的,就是特斯拉早早占据了高端电动车第一的心智位置。这一点是其它因素都难以逾越的。
曾经有一个特别出名的可乐实验,心理学家找了三种市场上最畅销的可乐,第一是可口可乐,第二是百事可乐,还有一个是销量排名第三的品牌。然后把这三种可乐,分别倒入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杯子里,你们猜一下,参与实验的人,会认为哪一杯最好喝?结果很让人吃惊,因为觉得最好的喝是百事可乐,最后才是可口可乐。然后又做了第二组实验,把三种可乐,分别倒入带有品牌logo的杯子里,结果完全和第一组实验的数据相反,可口可乐成为了最好喝的可乐。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原则:感觉好和真的好一样重要,因为你的主观认知会影响你的客观体验。所以,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带着主观意识,去评判一个人呢,评判一个人的好与不好,评判一件事情对与不对,从而让我们得出不那么客观的判断。营销或者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你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东西,然后让你提高期望值,产生一种假象,从而让消费者,带着期望值和假象去体验产品,最后获得满足感和附加值。
我们来做几个谜语试验,看下你能不能猜出来:什么产品,有点甜?怕上火,喝什么产品?什么产品,每年卖出三亿多杯,能围绕地球一圈?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联想到农夫山泉,王老吉,香飘飘。有谁觉得农夫山泉味道是甜的,但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重要吗,完全不影响你因为有点甜这个概念记住这款矿泉水,这句广告词的背后,也是为了符合农夫山泉对于天然水的定位。同样喝王老吉是否真的能防止上火呢,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存在争议的。其实,这只是一种心里暗示,目的是,为了夸大某一个在消费者心智中,本身就有关联性的产品属性,通过放大这个属性,让你占据心智中牢不可破的位置,从而让消费者一想到这个特点,就能联想到你的品牌。这个特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总之,越简单越好,简单的才能容易记,容易传播。比如,香飘飘这句广告词想传达的诉求是什么?是为了塑造在消费者心智中是销量第一的品牌。我们上面说过,成为第一,是占领消费者心智的重要捷径。
我们对心智的研究越深入,越发现心智就如同电脑的储存器一样,不同的地方是电脑可以接受你所输入的一切,但是心智却不是。《定位》是这么说的:“心智有一个针对现有信息量的防御机制,它拒绝,其所不能运算的信息,它只接受,与其状态相符合的新的信息,把其他的一切都过滤掉。”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心理学家麦基的一句话:“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当喜欢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在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去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实如此”的心理定论。
我们为了应付产品爆炸所带来的无从选择,人们学会了在心智上,给产品和品牌分级,对于每一类产品,潜在客户的心智中都有一个梯子,市场领导者在最上一层,第二名处在第二层,第三名处在第三层……二元法则告诉我们,我们通常只能记住前两层,最多也只能记住三层。如果你的品牌不在第一层,那你一定要尽早占据第二层的位置,否则你的处境就会很艰难,因为前两个品牌会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给了我们一个方法——关联定位法。
我通过一个经典的案例,给大家解析下什么是关联定位法。以郑州的市场为例,火锅行业有两个绝对领导力的品牌:一个是海底捞,一个是巴奴。我们来看一下巴奴品牌的塑造之路。
上图是一张巴奴最早时候的广告文案,上面的文字我给大家念一下:“现在,很多人排队吃火锅,不是为了服务,而是为了毛肚,巴奴毛肚火锅(重点是下面的两句话),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大家听出来了吗?第一句,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是在关联海底捞。第二句,毛肚和菌汤才是,在表达什么,是品牌的战略定位。这两句话的核心是在用“品牌关联”的方法,让消费者在心智中,把两个品牌放到一个阶梯上,然后巴奴在开创一个第一,进而通过差异化的品牌特点,比如毛肚和菌汤,来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是不是很棒!当然巴奴的产品也很好吃,作为河南人,我为我们老家的品牌崛起感到高兴。除了巴奴,河南还有很多通过定位把品牌做的很好的,比如阿五黄河大鲤鱼,也是我很喜欢的品牌之一。
大家可以留意下目前目前巴奴的门头招牌,除了巴奴火锅的字样,只能看到毛肚字样,已经找不到菌汤的宣传,这是品牌的进一步提炼、聚焦和升级。目前的巴奴已经从分天下而治的差异化竞争策略转化为进攻策略,有如当前的口号: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很好的体现了百事可乐当年进攻可口可乐的经典场景——进攻对品牌强势中的弱点,让对方没有还手之力。让品牌成为一个品类的代名词,也就是为你的品牌找一个与众不同的代名词,是最重要的定位原则之一。我们要尽可能的简化信息,才能抵达消费者的心智,并牢牢的占据这个位置,这也是品牌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对于历史的研究表明:第一个进入人们心智的品牌所占据的长期市场份额会是第二个品牌的两倍,第三个品牌的4倍,而且这个比例,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只有争得“第一”,才是最有效的战略定位。因为领导地位是最好的差异化竞争,几乎在每一步,领导品牌都具有优势。领导者的失败通常都是从多元化开始的,这也是领导者经常会出现的错觉,一个品牌做成功后,领导者通常会同把同一个品牌放到完全不同类别的产品上,这种做法也许会让收益短期内得到提升,但是长期看,对品牌一定是削弱的,甚至是毁灭的,通常,会和一个高度聚焦的品牌竞争时被超越。
最容易毁掉一个品牌的做法就是品牌延伸、品类延伸,这也是商业竞争当中的一大陷阱。因为每个品牌的名字在消费者的心里只代表一种认知,而这种认知越具体越好。当领导者品牌面临不同维度竞争的时候,可以用多品牌的战略拦截对手,宝洁公司使用的就是经典的多品牌战略,同时也是单一定位战略。什么是单一定位战略?就是他们的每一种品牌,都有一个独特的定位,以便在客户的心智中牢牢占据一个位置。比如飘柔代表柔顺,海飞丝代表去屑,佳洁士代表防蛀等等……在多品牌战略中,最杰出的案例之一是丰田公司推出的雷克萨斯品牌,他们没有把该品牌称为超级丰田或者高级丰田,而是给这种豪华丰田车起了一个不同的品牌名称。
大家知道中国最赚钱的汽车品牌是哪一个吗?很多人一定想不到,是长城汽车旗下的哈弗品牌,因为哈弗是一个高度聚焦的品牌,专注于SUV。所以,品牌战略实际上就是单一定位战略,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商业陷阱:使公司强大的往往不是规模,而是品牌在心智中的地位,心智地位决定着我们的市场份额。分享《定位》里的一句话:“定位行动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在某个品类取得领导地位,一旦有了这种领先地位,公司就可以在今后的许多年里,放心地享用领先带来的果实,成为第一是艰巨的,保持第一要容易的多。”
对领导者有效的方法,对跟随者不一定有效,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对于跟随者的战略定位。如果你不是这个品类里的领导品牌,那么一定不要盲目跟风,跟风产品不能达到理想的销售目标,因为跟风产品的重点往往放在了更好,而不是速度或者定位上面。也就是说,位居第二的公司或品牌常常认为,通往成功之路,就是推出跟风产品,只要产品做到更好就可以了。仅仅比竞争对手好,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为你的产品找到一个差异化的特点,并迅速的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才有可能赢得竞争。这个差异化的特点必须是一个没有被占领的空位,找到空位,然后把你的产品填补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这是商业竞争中最佳的战略定位之一。
如果想要找到空位,你必须具有逆向思考的能力,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人人都朝东,那就要看你能不能找到一个空位,往西走。关于寻找空位的战略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功能定位,代表性的有oppo手机的拍照功能;比如食材空位,代表性的有巴奴的毛肚火锅和阿五的黄河大鲤鱼;比如尺寸空位,代表性的有经典的甲壳虫迷你汽车;比如高价空位,代表性的有8848手机;还有底价空位,代表性的是小米手机;以及性别空位,代表性的是万宝路香烟,专注于男性;还有时间空位,代表性的有白加黑感冒药等等……
我们在制定战略定位的时候,经常会陷入满足所有人需求的陷阱当中,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如果我们学不会取舍,那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战中,将不会取胜。在商业上多(品类)就是少(利润),同时少(品类)就是多(利润)。如果想要快速增长,首先要缩小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范围,如果你打算开办一家公司,你的产品范围,就必须比现有的商店要少,所以,打造一家赚钱的公司,规模不是决定性因素,聚焦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