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女教授的朋友无用演讲最近在微博,朋友圈里火速升温,瞬间成为一个热点。
教授的观点,我赞成一半。
1.她说朋友是“无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虽不会常常想起但一见面彼此间的默契感总能迸发出最亲密的思想的重合。朋友间不在索取,在于奉献,这个和你毫无血缘关系的朋友,总能让你毫无保留的去爱他。
我十分赞可,朋友不是索取,索取的那不是朋友,只是利益伙伴。
舅舅以前在东北念书,他有一个十分要好的老乡朋友(至少他认为他和那人关系很好)。
有一次,舅舅邀请那个朋友去他的私人公寓吃午饭。
舅舅一大早,便独自一人准备了中午的饭食,等待他的老乡朋友。
老乡来了,和舅舅一块享用了午餐。
在饭桌上,两人谈笑风声,相谈甚欢。老乡瞥了一眼,看到放在饭桌桌角的一本杂志,那是一本财经杂志,上面专栏有一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朋友合作经济关系。
他随便翻了翻,便冷冷的说一声:朋友间大多都是由利益走到一起。
埋头吃饭的舅舅,利益一词让他停下嚼饭的动作,仔细听着老乡说的话。
“朋友应该就是拿来用的吧,不然,合作怎可能产生经济间的效益!”他冷冷的一说。说完,又拿起碗筷重新夹菜吃饭。
“那我呢?”二十多岁的舅舅目光坚定地看着眼前这个朋友。
对方没有说话,沉默了。
“你走吧,碗不用洗了”
后来,我问舅舅,你还有没有跟那个老乡再联系?
他说没有了,当时自己也确实太冲动,就这么把人赶出去了,换做现在,应该不会这么冲动,会等他吃完饭,再打发他走,朋友以后肯定是不会再做了,但至少,在路上还会彼此打招呼吧。在我的观念里,朋友之间应该是纯粹简单的,你不能指望从对方身上获取经济上甚至是生活上的甜头。
舅舅还说,朋友归朋友,利益伙伴归另一类,两者不可糅合成一个整体。如真那样,生活里只剩下处处提防,坦诚相待都会变味。
2.教授另一个引申观点是不能将朋友当成一个情感宣泄口,不要让他承担你的痛苦,爱他就不要让他担心,爱他就不要给他在不必要时候带来麻烦。
这个观点,我有自己的理解。
的确,作为朋友,我确实不想自己负面情绪影响朋友。
但是就像教授自己说的,朋友总是默默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会经常都出现,但他们一直躲在角落,默默关注我们,一发现我们情绪低落或焦虑,总会第一时间冲出来,给予我慰藉。我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比我们更加了解。
上周末,因为一些个人私事,让我无时无刻处于焦虑状态中,每天都想逃避面对几天后的竞选,甚至对自己产生不可抵消的不自信,有时候甚至很想就此放弃努力很久的事情。
独自一人,走在学校生活桥上,已经是春天了,可是依旧赶不到春天的气息。抖瑟的凉风将心中的焦虑吹得愈发冰凉,麻木。我拿起手机,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本想着借此自己的消极情绪能够尽快消除。
回到宿舍准备洗漱上床睡觉。手机微信突然亮起,有几条消息。点开,是和我一样在异地上学的几个死党朋友发来的。
他们可能读懂了那段话背后的我,一句句鼓励的言语纷纷送到我的屏幕前,细细去看着里面的每一段文字,心有所感。
人一生或许不会有很多观众,更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朋友总会是那个坐在正中央的观众席中为你拍手叫好的那个真挚的观众。
看完他们发来的消息,那时刻我突然觉得背后充满了一双双无形大手,支撑着我,很幸运。
朋友总在默默角落里关注着你生活,他们总能嗅到你的低落,甚至是焦虑。消极的情绪会因为他们的出现,慢慢消去甚至自我愈合。
不用你主动将情绪宣泄给他,他会发现,并主动向你靠近,与你一块撑过最困难时期。
朋友会让你感到无比自信和坚强,因为,诺大社会当中,我们时常会感到孤独,而朋友的拥有恰恰使生活丰富而又充满能量。在不经意间迸发的思维上的亲密,是我们为人一生的幸运。
朋友应该“无用”,他们的确也不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不会因为许久不联系甚至遥远距离而陌生和疏离,因为默契亲密的种子早已种在心中,成为朋友我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