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大教授黄武雄写的《学校在窗外》不亏是一本教育之道的好书。他在书中以提问的方式提出孩子为了什么区学校?答案是: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及与世界真正连结。于是,在他看来,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与发展他们的抽象能力。因为,这是人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
因为,在作者看来,人类存在的三大原始旨趣即三大支架:“维生、互动、创造”中,“维生不必教,创造不能教,留下的便只有互动一项。”而“互动”就是学校教育做且只做的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与发展抽象能力。”因为,他确指出了我们当今学校教育的现实:“纯为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出路服务,以致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背叛了学校教育的宗旨。”因为,他认为“绝大多数常年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心智并不见得成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套公式与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的“通病”,而“这是学校教育最大的失误,也是百余年来,知识分子发生严重断裂的主因。”尤其是在指出学校教育做且知足的这两件事后,“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
作者在正本2009年出版的书中指出的学校现实,距今已经过去15年了,仿佛看到了当下的教育之真实。我看这书的过程,首先为作者的这种前瞻性以及一针见血的准确性而深深佩服。在我所处的深圳这一一线城市,深处学校教育之中的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的“套装知识”——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的普遍化与学生教育的拥挤泛滥,学生学习时间的“大满灌”化——学生从早上7:30入校到下午18:00离校(中间12:05—14:05吃饭与午休时间),中间10节课(含两节延时课)满满的是老师的上课上课上课,晚上回到家里,作业做到11点,几乎都是笔不离手,不停地一个劲写写写。试问如此学习环境下,学生如何去消化所学知识?如何劳逸结合?结果只能是疲于上课,盲目地任务式地写作业,如此学习,试问效果如何,我不说,相比大家也可以猜想到。哎,学生苦,学生累,学习还要交学费。说心里话,真的为如此学校教育感到深深的无助与悲哀。
现在在回过头来,看黄教授在书中强调的做且只做的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与发展抽象能力。”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生活中,你从以上的描述中看得到学生的“经验世界”吗?还有这样的学校教育生活又给了学生“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的时间了吗?作者指出了,经验世界是人学习与世界发生的前提与基础,因为“人学习知识,必须以自身的经验网络作为主体,去汲取新的经验,予以同化,或调适自己的经验网络去顺应新的经验。这里所谓经验,包含感知与思维,而非单纯的生活经验。”而人的学习如果没有“留白”,尤其是适当的游戏与娱乐的开展与进行,学习便无法真正进行与完成,所以作者指出:“在我看来,只有发生知识,没有学习知识。”
作者说“学生到学校,最主要的事情便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但打开经验世界的同时,必须发展人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特征,文明借助抽象,从特殊经验去寻找经验的普遍性,再从普遍性回来深入刻画经验的特殊性。”这种联结,其实便是真正的阅读的本质,当然,阅读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所谓教育,学习,阅读等等,无非就是人把自己的特殊性经验世界和普遍性的抽象世界真正打通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