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的课、参加的讲座和读的这本书,无不在透露一个信息,未来已来——数字化的课堂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的校园。教育的形态再次发生了变化。
一、现状
读到第六辑第一篇《一线牵引,双线融合》时,我想到了我们前不久录制的一堂课。借助电脑端互动平台,实现人机互动,在课上能够真正实现互动式融合。只不过主体是平台方。平台开发的课程以素养类为主,可以作为孩子课后延时活动的资源补充。除了设计好的课程资源,还有丰富的AI 互动功能,实现在线讲解、人机互评等。录课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新的课堂样态的可能。同组的老师在参与磨课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在公开课时尝试运用人机互动功能,做到资源的互补和多元评价。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给了我启发。其实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平台功能,挑选出合适的资源和功能用于日常教学中,丰富教学的样态。
周末,参加了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一位台湾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名为《台湾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发展》。他提到目前台湾已经是教材电子化了。教师充分利用网上学习平台来进行授课,发布任务,给予反馈等。他们的教材从关注文本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我看来,他们已经真正做到了融合课堂和数字化课堂。
第二天下午,聆听了一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主讲者王建华教授指出我们的现状是新智能的涌现,而教育落后于智能时代。我们的教育依旧是工业时代的模式,而智能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二、变革
王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教育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一个国家的教育以及教育系统中的人如果不用或不善用人工智能将因落后于时代而逐渐被淘汰。那如何做,王教授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陈述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从意识上去改变。而李政涛老师在《活在课堂里》第六辑中给出了一些思考。在《一线牵引,双线融合》一文中,他提出教师要具有“数字胜任力”,既表现为在线教学胜任力,更表现为双线融合教学胜任力。其中“融合力”又表现为“观念融合力”“方法融合力”,以及“评价混融力”。
在《走出数字化的“课堂之路”》一文中,提出了在把数字化变为教育化,走出走好数字化课堂之路的四件重要事情。
一是研究“数字化”学生。数字化时代的学生,是数字一代,要让数字育人化,帮助学生通过数字化而成人。因此首先需要对这一代数字儿童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方式等有深入的研究,以此作为数字化课堂转型和变革的前提。是的。这一代学生的许多表现已经和以前的学生截然不同。如果不去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那么我们的教育只会问题不断。并且,数字化时代的儿童,如果不加以引导,后果可能不堪设想。王教授的讲座中提到“人工智残”一词,令我心惊胆战。手机短视频等对人的大脑损伤比较严重,更何况是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大脑。如果不训练孩子如何善用电子设备和人工智能,孩子可能会陷入成瘾或注意力缺陷等问题。
二是赋能“数字化教师”。数字化课堂中的教师,需要把数字化转化为新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新基本功。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要先从转变观念开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课堂新样态的出现,要去了解、去学习。如这两天的培训,我看到了台湾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和数字教学素养。他们使用AI生成图片进入教学,用了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教授大陆的语文课程。同时,在课后,他们也是线上平台的讲师。他们的课借助数字技术,关联现实生活,注重人的品格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开展“数字化实验”。书本和讲座都提到了,数字化的演变和发展是历经千锤百炼。因此数字化的课堂之路,也应该是实验之路。
四是明晰“数字化限度”。老师们需要对什么事数字化力所能及和力所不能及的厘定与划分。
在《呼啸而来的教育元宇宙课堂》中,提出了教育元宇宙对于教师的新要求。一是运用力,运用元宇宙技术的能力。二是建构力。教师要有在元宇宙技术背景下,建构新课程、新课堂和新教研的能力,还有建构基于教育元宇宙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的新评价的能力。三是协同力,首先是指与虚拟教师、真人学生的协同能力,其次是指与真人同学、虚拟同学的协同能力,教师如何组织真人同学、虚拟同学在协同交互中学习。此外还指真人教师与虚拟教师、真人同学与虚拟同学的多重协同。四是指导力。指导学生适应元宇宙时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如何有效改变其元宇宙的学习方式。不得不说,进行课堂展示的两位台湾教师都具备了这些能力,是合格的新时代教师;而我们,也许只是刚刚开始。就拿上次录课来说,我体验到了虚拟教师的功能。给我了一些教学的思考。也许,当平台资源日益丰富时,我们也可以实现真人教师与虚拟教师、真人学生的协同。
简而言之,阅读和培训内容互为补充,让我对数字化时代和数字化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冷静,了解现状,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赋能,并敢于去实践中求证、反思,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胜任力的数字化教师。未来已来,而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