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和学情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3课。教科书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事例,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冷变热的”。教科书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触后变化的探究活动,通过试管中的冷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温牛奶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于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使冷的物体变热,这样的结果学生比较熟悉。但是他们很少关注热的物体会如何变化,以及这个过程的实质是热量在传递。在本课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以及绘制的折线图,让学生思考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过程中考热量的转移和平衡。
二、教学反思
1.引入环节
(1)我的做法和遇到的现实问题:我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聚焦问题,“这是我刚刚从冰箱里拿出的牛奶,如果我把它浸泡在热水里,一会儿牛奶就会变热。那么热水是怎样让牛奶由冷变热的?”本意是为了后续实验和绘制折线图节省时间,然而上课时我发现学生未及时进入思考状态,我又再次重复了一遍问题,学生才有反应,对此,我认为是学生刚开始上课,还没进入状态,我快速的提问让学生来不及反应。但我的思考就止步于此,没有想解决办法。
另外,我请了两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学生都提到“热水的热传给了牛奶”。然而我给出的反应是“嗯,看来都与热有关……”,据刘姝老师和秦勤老师反馈,认为我反应平淡,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给学生传达的是“他回答有误的信息”。然而,我的想法是学生怎么一下就回答对了呢?我后面该怎么上?因此我可以忽略了,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推进了课程。
(2)导师的点拨:课后经过教研员刘姝老师和秦勤老师的点拨,我才明白:
①我忽略了对学习情景的创设,这才导致学生没法进入这堂课的学习。
②另外,我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够好,说明我不在备课前并没有充分思考学生的回答。
(3)导师的建议和解决办法:两位老师给我的开课意见是: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上课状态。①将单刀直入的引入,改为通过让学生回忆温牛奶的生活情景,思考“如何加热牛奶?”。②回到热水温牛奶上,然后再提出“热水是怎样让牛奶由冷变热的?”但要通过追问和反问让学生明晰热水温牛奶是要让热水和牛奶相互接触。③另外,学生回答:“热水将热传给了牛奶,牛奶就变热了”,教师可以追问:“热水会怎样呢?你为什么这么想?(你的依据是什么?)”。以此,探索学生的底层逻辑和前概念。④顺势明确假设“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热水和冷牛奶相互接触后),热水变冷,温度降低,牛奶变热,温度升高”,开始进入探索环节。
(4)收获:①开课要根据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状态;②老师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的回答,思考回答背后的底层逻辑,然后根据这些底层逻辑思考应对办法。
2. 探索环节
(1)我的做法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当学生进行预测并明确可以做实验验证后,我直接在ppt上呈现实验器材,并提出问题:“如果给你提供一个烧杯、一支试管、两支温度计,一些热水和冷水,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预测呢?请思考并和同桌讨论”。学生可以快速且比较完整地完成实验设计,学生介绍实验设计时,我在ppt中设计了触发动画,跟随学生的表达进行呈现效果。接着,进行安全提示,我播放了温度计使用的视频。然后,马上播放了具体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以及转化折线图的要求,并让学生更改了教科书上64页的数据记录表,让学生补充测量热水和冷水的初始温度,记为0分钟时的温度。还让学生回忆了折线图的绘制方法。最后让学生开始实验。我发现学生在记录完数据后没有及时转化为折线图,处理数据的时间很长。我也请了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填温度数据,并画出折线图,发现时间花费更多。
(2)导师的点拨:课后,刘老师和秦老师指出,①在实验探究环节,首先老师给出的和提示的内容太多,一次性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记录以及数据处理全都讲了,没有层次性,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学生的科学思维并未得到充分培养,剥夺了给学生试错和纠偏的机会;②其次是对于学生实验设计的想法,用ppt呈现看起来非常刻意,让人印象不深刻。③取热水的环节,让学生拿着玻璃烧杯到讲台上取热水的环节忽视了学生的安全问题;④学生上台填写数据并绘制折线图费时,可以不用填写数据表,只需要绘制折线图即可。最好将折线图表,做成板贴后再让生绘制。
(3)导师建议:①学生介绍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老师要一边听一边在黑板上生成设计过程;②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记录以及数据处理分阶段呈现,先看实验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注意事项,自己回顾温度计使用.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有出现甩温度计的情况,正好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体温计和温度计之间的差别,此外,对冷热水初始温度的测定也有规定,等温度示数稳定,且最高的时候(等温度有所下降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最高温度了);③实验记录完后,再让学生绘制折线图,这时才让学生回顾折线图的绘制步骤;④老师拿着保温壶走到每个小组去倒热水。
(4)收获:①关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回忆、猜测、试错;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股脑全部灌输给学生是不可取的,本意是想面面俱到提醒学生,然而学生记不住,仍然没有效果。
三、研讨环节
(1)我的做法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对比学生自己所画折线图,再看黑板上学生所绘折线图,让学生看趋势,讨论书上的三个研讨问题。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回答并不积极,有些我认为较简单的问题,却没有多少学生参与回答,不能从温度变化转变为热的转移。
(2)导师的点拨:刘老师指出,①实验研究没有形成闭环,有假设、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但是没有回顾假设,与假设相呼应和关联。②教师对数据图表的分析不够细致和清晰。
(3)导师建议:①分析数据前,先回顾假设,让学生思考什么现象和结果可以证明假设是正确的或错误的。②分段观察分析数据,以两分钟为段,可以发现热水的温度在降低,同时我们来看冷水,冷水温度在快速升高。(此处可以问问温度变化速度不同的原因。),与假设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断,两者温度接近或一致。这代表热水和冷水达到了热平衡。③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关注折线图走势,热平衡后的冷水和热水温度还在持续下降,为什么?拓展到水与空气在进行热传递。④继续追问,水的温度会一直下降吗?下降到什么程度?以此,拓展到随着时间推移最终水与空气也会达到热平衡。
(4)收获:①研究要形成闭环。实验探究的假设很重要,要清晰呈现在板书中,分析数据之前要与假设相关联。②折线图中的信息很多,对它的分析必须分段进行,以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
四、板书设计部分
(1)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2)导师建议:刘老师指出,这节课的板书上实验探究的痕迹不明显,建议将学生的假设内容清楚地呈现在板书中。秦老师指出,黑板上的蓝色字迹在教室后排看不清楚,因此要慎用蓝色,今后在书写后,教师应当做个有心人,将自己当成学生,到教室最后一排去看一看,体会学生感受,这样可以改善学生的听课效果。
写在最后
非常感谢有这次教研员视导的机会,让我能够有幸被听课,通过聆听教研员刘姝老师、秦勤老师、陈小兰老师和梁树老师非常非常细致的指导与评价,我发现了自己在备课和上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很多解决办法,真的是收获极大。在长期的教学中,如果没有被检查的压力,势必会让人心生惫懒,止步不前。压力和动力是并存的,发现问题和收获办法也是并存的。过程或许是痛苦的,但我要么选择逃避,要么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前路漫漫,吾持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