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一本书,断舍离--山下英子著
在过去一年在朋友群里分享这本:断舍离。隔一年 ,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对物品断舍离还是无从下手,或者只是单纯的觉得是做家务与整理而已。甚至有的误读为断舍离就是不断扔东西循环过程。
那么在此,重新理一理基础篇“断舍离”基本理念。《断舍离》的主题是通过整理物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并借此发现自己,重新找回快乐生活的意义!
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什么叫断、舍、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记住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筛选物品的标准是:把重点放在自我轴上,时间轴要放在现在,
断舍离与整理、收纳术的不同,(认真对照这图!看到区别)
比如这时候是换季的的季节,春季衣服打折了,不管适合与否,买!买!未考虑是代谢替换适合自己,还是自己需要呢?断不了,其实是我们内在或多或少有点有匮乏。希望通过物品增加自己安全感,意识层面还停在我需要,而不是是否适合我!
再者家里每件物品都是需要的有没有?过去物品舍不得扔,朋友送的也觉得有意义,留着吧,未来某天也许会用呢,留着吧。这个物品很贵买的,留下来吧,慢慢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了,那么这种意识状态下,我们的思维模式自然而然处于保管,整理与收纳物品的定位了。
要自我觉察,让时间轴回到现在,问自己这些物品现在适合我吗?进一步思考:舍不得,弃不掉!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信念系统呢?通常是不安,担忧,甚至通过物品来体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等。
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苏静 知日·断舍离
所以在整理与收纳之前,先不断重复断舍离,筛选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房子是给人住的,而且要住的舒服,不是给物品住的!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的房间很乱,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是混乱的。
断舍离的三个阶段:
1:接受现状:没办法,我正处于物品泛滥的时代与环境,所以做不到也是自然的,(不对好坏是非进行判断和评论)
2:改头换面:清爽,明白,聪明,坚定阶段!坚持反复进行断与舍的练习,分类、筛选、取舍、创意思考,随机应变,及自我管理!
3:发掘:令人兴奋的阶段,发现了本来就有却一直视而不见的重要东西,不再稀里糊涂全收所有物品,环境井然有序,心情平和自在
最后,适合这种环境的人,事,物自然会到来!
本人在不断练习断舍离,也有走过这样阶段,不过收拾后心情特别放松!列举几个案例:
1:特别是衣柜里的衣服,搬到床上整理的时候,看着像小山一样的一堆衣服,是无从下手,每次到换季的时候都跟搬运工一样,整理完搬进衣柜,来年原封不动搬出来。这样让我烦躁与想逃避。
在不断断舍离过程中,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衣服在这呢?有的衣服都没穿几回,甚至吊牌还在,为什么当初会买这么多呢,完全可以把笔钱做些更有意义的事,下次也不要这么辛苦了,于是下定决心舍弃。拿起物品跟她对话,这适合我吗?不适合那就先扔吧,扔完很多不怎么穿的衣服,这过程要不扔要不赠送,让物品发挥它的价值,衣柜空间大很多,自己心情自然也变好了。做事的思路自然清晰了许多。
后来慢慢意识到自己之前还是胡乱收拾,没有带着思考进行,也意识到乱买不适合自己物品,消耗自己大量时间与精力,那么下次添加一件物品时斟酌一下适合自己吗?同时进一步思考,改变已有的人生观,物品不是多就是好,适合自己够用就好!对与人际关系也是有一定思考,断绝无效的社交。
2:面对书架的上的书,感觉到书很多,不知先看哪一本好,老感觉这个也想看,那也想看,意识到就开始精简归类,捐赠不看的书,再按书籍类型归类,把现阶段要看的书摆在第一排,这样就有序进行下去,才会做到当下真正要看的书籍!
3:对手机上微信群,app,公众号,一不小心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手机,当卸载了不经常看app,果断退出一些没质量的微信群!取消一些不常看公众号等,感觉自己精力不会那么分散,留下都是自己喜欢要看的就好。
心理学家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说过: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内心的无序与不和谐。
在这明白下扫除概念图,如下:
扫除--收拾—(重新审视与物品的关系,反复进行断与舍筛选物品,)—整理—打扫!
生活中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1:逃避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对收拾觉得真麻烦
2:执着过去型:真可惜,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念,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3:担忧未来型:也许有一天会用到,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以上三种你中招了吗?因此断舍离并不是表面物品,整理,收纳这么简单,他反应一个人的内在状态,以及思考能力等。
那么大概家里物品多少才比较佳呢?这里有个“量”的法则——七五一法则,利用七五一法则限制物品总量,就是一个先“舍”再“断”,不断选择最喜欢的物品,不断优胜劣汰的过程,舍弃家里过多的物品,优选选择最喜欢的留下,要入手新欢就得放弃排名最后的物品。请参考下图:
当然在刚开始不凡给自己养成一个小小习惯,一周收拾一次,每次收拾一个区块就好,因为家里物品很有可能十几年囤积下来的,不可能做一次两次就能做的好,而是不断重复断舍离过程,另先从自己物品开始!
在此,没有特别大技巧,带着思考重复断舍离练习,这个过程会培养自己俯瞰力。唯有行动起来,看到完成的,给自己多一点的肯定,不要焦虑没完成,给自己一些信心与肯定,同时能觉察到自己真实的一面!坚持下去,会带来意识,环境,气场的变化
如果说《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借由物品重新审视自我,认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以“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替换“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让生活空间恢复原本该有的清爽与自在。
那么下次将与大家分享《断舍离》心灵篇,则是离开物品,走向更深的层次——心灵,指引我们达成心灵空间的清爽,舒适与自在。
断舍离的层次升华——俯瞰力,也是《断舍离》心灵篇要讲的内容。
俯瞰力,就是通过断舍离得到的能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