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遍踏万水千山,却不见灯火阑珊。
——题记
少年时读诗,最喜那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样的天真、烂漫,一如初夏的白莲;后来爱上李后主的“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那样直捷,却直达人心,纯粹而不含杂扰。
于是爱上文字。每旅游去一地,总想要去寻访一些古迹,去寻那古人纯粹的心境。
黄鹤楼,也曾寻去过的。现在印象已不真切,只记得那重修的玉楼金阁、雕梁画柱,却半点记不得曾寻到的意境。不肯,也不愿承认是未曾寻到过,只一味地对自己说,那时太小,多半是记不得了。
于是又去武侯祠,去寻那千古贤相“少陵垂泪”的“夕阳”。那里游客倒盛,导游也多,却只听见一片闹杂声、招呼声、小孩的哭闹声。看见高墙上龙飞凤舞的前后出师表,不禁想起那“双表上言先帝德”的故事,正自感慨,却又冲进一波急急掠过的游客,眼见他们“长枪短炮”,和大片大片的自拍杆一起一阵喧哗,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打卡”。
我走出祠堂,心境一时是全无了,多少有些凄然。那诗意,难道竟已随钢铁洪流、随霓虹彩灯的不夜城的到来而消逝在朔风之中,不肯留下一点灯火阑珊的角落了吗?
心中常是惘然。
于是不再去寻古迹了,把全心都埋在书里。我看见了一曲曲青春的华章,有“少年意气强不羁”,有“天教长少年”;我看见了一幕幕家国兴衰,有“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有“残莺何事不知秋,已入深林尚独游”……
但终是寻不到那梦里的图景了。
今年春天,读到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寒雁高飞人未还……”,不觉更是有一种空落之感,仿佛血脉中失去了传承着的什么。
正彷徨之时,抬头竟看见有一只新燕在我家檐下,衔泥筑巢。不禁想起新生年年如是,正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时却觉得寻到了什么,也写下一首长相思:“燕归梁,燕归梁,梁上蛛丝乱百行,织回昨夜霜……”
我终于明白,我所一直在寻的,无非就是那千年文明的传承。一些传统文化或许已不如往日那样,花月正春风了,但只要还有我这样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又会燎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我却寻见,传承原不在他人他物,只在我自己心间悄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