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木今天分享了《见识》这本书,让我们对见识有了新的认识。吴军老师在《见识》封面上说:“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去听听子木如何分享的?见识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要想有见识,必须努力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要脚踏实地的认真学习。另外还要加强个人修养,努力学习更多人的优秀品质,想问题的出发点站在他人的角度,学会换位思考,慢慢来,要求自己每天都有进步,这样你就会越来越有见识的。
那么想到一个词“知识”与“见识”就只差一个字,然而概念却是截然不同的,知识与见识有什么区别呢?
1、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表现这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是感性知识。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2、见识,多指一般人所想不到的看法,但是当有人把它说出来之后,这种看法会令人拍案击节,并感叹为什么自己事先没有想到。因此,见识是智慧的展现,来自于个人的丰富经验以及知识的粹炼,当然,深厚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见识的产生。人的见识是通过学习、实践、借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以及遇事多想为什么,多分析、多总结、逐渐积累起来的。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重叠成功人的脚步。
见识比知识重要,成熟比成绩重要。智慧在群众之中,经验在实践之中,感觉在见识之中。杰出者与平庸者的区别,并不在于学识的高低、专业的好坏,而在于谁有见识,见多识广,应对自如,应该是一种基本功。与其说新技术和管理是科学理论,不如说它首先是一种见识,其次才是一种知识。我们经常犯着“先知而后行”的错误。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多地是领悟和感受见识。
3、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完成同一学习,可以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和环境内内获得了不同的见识。
4、见识还指一个人的对某件事的洞察能力或者感知能力,指一个人对知识面涉猎广泛的程度。接受教育,不间断的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把所学到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使实践充满了聪明与智慧,自然减少了无知的盲目与不知所措的愚蠢行为。也就是说,学习的经历与实践的经历渐渐厚重起来,具有个人风格的见识便慢慢形成了,见识是知识积累与实践的产物。
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见识,可以看这3点就知道:
01:没见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见识还大言不惭、固执己见。而越是见多识广的人就越谦卑,因为深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渺小,所以越能对他人理解和宽容。
一个人的见识,就藏在他的谦卑里。
02:我们知道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少女武亦姝的表现令人惊叹。
这位身材高挑、气质温婉的才女,随身永远带着一本苏轼的诗集。
她曾在比赛开始前这样说过:“比赛结果对我来说无所谓,只要我还能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它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那时刚上高一的她,诗词储存量却高达2000首。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在“飞花令”环节的表现。
飞花令,是中国古代酒令之一,双方所吟诗词,必须含有事先给定的主题词。
当时,武亦姝与对手围绕“月”字吟诗,在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了。
武亦姝并没有慌张,巧笑嫣然地说出一句新的: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她的文化气质令人动容,更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向往和感动。
不仅是参赛者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董卿,也让人见识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主持过程中,常常是名言诗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的点评更是彰显着其丰富的知识储备。
早在上中学时,她就开始三五天读一本名著,直到现在,无论多忙她都会保持每天睡前阅读一小时书,而且从不把手机带进卧室。
董卿曾说过:“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歌赋、历史人文,其实会潜藏到一个人的气质里、谈吐上。
有见识的人,总会坚持阅读,不断刷新自己的眼界,挑战新的领域。
所以他们才能气质如兰、口吐莲花,能对身边的事物都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
一个人的见识,就藏在他读过的书里。
03:亨利·米勒说:我们旅行的目的,从来不是个地理名词,而是为了要习得一个看事情的新角度。旅行,不是单纯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而是一种改变。去看日出日落、星辰大海,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与自己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旅行可以让你的见识更加广阔,让你对世界的感悟更加深刻。
一个人的见识,就藏在他去过的地方。
缺见识,让多少人平庸一辈子。
别总拘泥在你以为熟悉又舒适的小圈子里,世界从来不只是你身边的样子。
它到底能有多璀璨,取决于你的眼界和见识。
坐井观天,只有一孔之见;登山远望,方知天外有天。
大熊老师说,先想清楚自己的赛道,想清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吴军老师《见识》书中说,影视圈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演员,大家说她是苦命人,嫁人不顺,投资也不顺,一辈子辛辛苦苦演戏,最后白忙活一场。
在吴军看来,一是读书少,二是圈子太狭窄,以至见识和判断力高不到哪里去。但凡一个人的见世面稍微宽一点,交际的圈子广一点,了解事情稍微全面一点,这个人的命会好很多。
子木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广交朋友让圈子更广一些,可以有更多的维度去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
例如:如果有人扇你一巴掌,如何反应?
A、一巴掌扇回去;
B、认怂;
C、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是不是在发出求救信息。
这三种思维模式会带来三种不同的命运。
子木分享了三种不同的命:
第一种,《巨人的工具》有言:那些看起来对你缺乏善意的人,其实并非是坏人,可能是因为比较焦虑。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对自己不好的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导致他们想把得不到的东西都压迫到自己身上。我承接了他的痛苦,我是否同时可以抱抱他。
第二种,《被讨厌的勇气》提到了课题分离。我们可以运用课题分离,他做来这样的事是他的课题,后果由他来承担,我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当我变得越来越好时,身边人也会调频提升自己的频率。
第三种,当没有见识和智慧支撑的时候,会有最常见的原始的方式是以牙还牙。
三种思维方法下,什么样的人命会越来越好,自然很清楚了。
作者说,让自己的命变得越来越好的方式是,找到身边的智者,找到被命运垂青的人。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商鞅变法时期,商鞅曾三次觐见秦孝公。前两次用帝王之道分享如何治国:需要有远大的抱负、给后代树立治国之道,顺着这个宏大愿景,江山国运会越来越好。但秦孝公拒绝了,因为做这些事情太浪费时间我。
第三次,商鞅说的是,霸道。秦孝公非常感兴趣。霸道,就是用急功近利的方法短期内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结果,秦国很快走向亡国。“霸道”,是最不可取的。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死穴之一就是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这个事件的结果短期可见,那就不要用了。职场中有后劲的人和很快就到天花板的人有何不同?前者有广阔的视野,良好的通识教育。
很多人拒绝自己领域之外的东西,觉得是浪费时间,时间一长,他格局越来越小,如果不能广泛学习知识,只是盯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即使做到了一万小时精进,能够完成两次的人生提升就不错了。但是你没有掌握专业之外、兴趣之外的知识,人生的路会越来越窄。子木分享要跨界、混血,了解自己知识范围之外的知识,你的眼界会越来越开阔,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调动更多的资源。
作者在《见识》中说:花钱是让你走向成功的有效途经。这是作者的金钱观。让钱有效的花掉是挣钱的一个有效渠道。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赚钱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要学会怎么花钱。不要把钱花在浪费的事情上,比如买一个东西今天用了明天或者以后就没用了。
要花在投资上面:1.自我投资(学习、行动);2.投资别人。
1.)投资自己,让自己生命的品质向上走。子木会花钱去旅行、看艺术展、听音乐会、住很好的酒店提升自己,这些花掉的钱最终会回到自己身上,不断提升自己。
2.)把钱花在投资别人的渠道上面。可以帮助他人让他变得更好,让你和他人的情感变得更好的。子木周末去见想见的人,一起吃饭,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花费的路费所不能替代的,让钱有效的花掉就是让我们赚钱的有效方式。通过交谈可以给你指点少走些弯路,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老董花钱的方式:1.每年花很多钱去上高品质的老师的课程;2.定期给身边的朋友寄送礼物;把身边的朋友家人老师都照顾的非常好;3.每次出去见面都会组局请大家吃很好的饭菜。
作者书中的亮点:做人与作诗,我们需要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宝钗,贤良、淑德、识大体,与这样的女子一起,生活工作都会很顺意。黛玉,烂漫、唯美理想,对世俗不屑一顾,不食人间烟火。这话听起来不错,只是现代社会,想让生命更加充沛丰盛,只向宝钗学做人是不够的,会让人变得圆通,而少了灵性、野性。
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
黛玉有灵性,宝钗有美德。
这个现实社会中,我们都需要做人,因为光有作诗的性格,是很难融入社会的,但是如果世界上缺少了以黛玉这样用生命作诗的人,这个社会就变成了庸俗的无趣的社会。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基因中,还有作诗的性格,所以才有了屈原、李白、李商隐这样的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因为不乏像黛玉这样以生命作诗的人、才会有了贝多芬、托尔斯泰、海明威、梵高这样的人。
子木分享非常喜欢一种品行是“野性”,就是没办法被墨守成规的东西规范的,是每个人生命中原始的动能,来自内心的冲动、热情。希望每个人都找回孩子的状态:率真的状态,充满野性的状态。当一个人身上既有做人的品格,又有作诗的率真和灵性时,这样的人是非常具有魅力的。特别是对于妈妈而言,只有你身上有野性和灵性时,孩子才会有野性和灵性。
作者说:作为“人”,未来有两样东西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放大使其成为优势:
1.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梦想和烂漫的情怀。
这两个元素都体现在像林黛玉这般的作诗的这种生命状态上的。
一个人的人生不仅要会做人,也要会作诗,中国从来不缺会做人的人,尤其是在当下时代。因此,仅仅做人是难以脱颖而出的,如果你在做人的同时还会作诗,那你就更容易鹤立鸡群了。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爱、规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方面是不断提升见识,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不断感受爱、知道什么是常识,可以按照大道至简的道去行动。这样的话,命不好都难?
当你看了越来越多的书,走了越来越远的路,见了越来越多的人,你会发现,原生家庭带来的贫穷的思维方式已在打破,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爱、规矩,这些比缺钱更可怕。
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更多“见识”,越走越远,获得更好的命,将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掌握在我们的头脑当中!
感恩感谢子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