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微博被一个主题为“13号房间惨叫声”的视频刷了屏。
提起杨永信,可能很多人并不太清楚,但是提起戒网瘾学校,估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网络的普及,造就了一批深陷网络不能自拔的孩子,而戒网瘾学校成为某些父母的“救命稻草”。
杨永信,就是其中一家机构的负责人,曾经主理着临沂市网戒中心,有约3000名孩子在这里接受所谓过的“治疗”。
这个机构曾经红极一时,上过央视,而其负责人的微博认证也清楚地显示着“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我们姑且不去深究其真实性,中间的诟病也不提。援引当地卫计委的通告,这个机构已于2016年被取缔。
然而,10月22日晚,一位当地的网友路过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听到13号房间传出孩子的叫声,而这个13号房间就是当年媒体报道的,杨永信使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的所在。
点开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漆黑的大楼内有一两个房间亮着灯,很快,一阵阵孩子惊恐的叫声混杂着哭声清晰地传出来。仔细分辨,孩子喊的是“妈妈、妈妈”,声音凄厉又绝望。
我实在不忍心听下去。
二
瘾,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为,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或依赖性,也泛指浓厚的兴趣。
而提起网瘾,想必大家都不会跟兴趣搭界,脑海里只会出现拿着手机或电脑玩得昏天黑地、茶饭不思的小背影。
从甫一出现的新奇,到越来越频繁和多样的推新,沉溺其中的孩子不见少,同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家长也多了。
但是,很多家长只看到了表面,却从未去深究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能够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孩子沉溺网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父母却只想干巴利落脆地去斩断、去速成。
可能吗?
也许可能吧,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所谓戒网瘾学校花开大江南北呢?
但是,孩子送进去,在里面经历了什么、遭受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这些父母统统不管,他们只需要接回来一个不再沉溺网络的孩子就好,哪怕孩子已经麻木、迟钝、呆滞。
这真是你们想要的孩子吗?这该是孩子本应有的模样吗?
更不要说,孩子受不了折磨逃走,甚至被“治疗”致死的事件了,太痛心。
三
青少年是精力和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期间,家长的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就非常重要。
现在的孩子挺辛苦,早上七点多就要到校,下午四五点才能放学,除了学校作业,还要应付家长给报的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就像升级打怪般地不停战斗。
终于能喘口气儿的时候,是不是想做点儿放松的事情?这个事情的选择,除了孩子的偏好外,很大程度要归结于父母。
扪心自问,你对孩子的陪伴多吗?陪伴质量高吗?你们有固定的亲子时间吗?
周末时,你是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还是带着孩子户外运动?
晚饭后,你是追剧到乐此不疲,还是跟孩子聊聊天,或者看书充实自己?
假期里,你是一直宅在家里不挪窝,还是领着孩子行万里路开阔眼界?
平日间,你是推杯换盏搓麻将,还是发掘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物,提供更多的选择?
这些简单的事情,你可能都没有做到。孩子不知道怎样是对,怎样是好,以为别人父母都是这样,别的家庭也是如此。
身边不少孩子也玩游戏,但是大多数都是作为消遣。因为他们的父母仅仅把游戏作为一个小插曲,该有的陪伴、游戏、旅行、阅读,一个都不少。
孩子怎么甘心把时间仅仅浪费在这一件事情上呢,太不划算。
孩子也需要放松,也喜欢新奇的事情。
不去运动、不爱读书、缺少陪伴、关爱匮乏,你还想让孩子做什么?还能做成什么样?
四
从已有的数据和资料中看,嗜网成瘾的孩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缺乏家庭关爱的。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对孩子已经关心得无微不至了,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了,等等。
请父母们想一想,你给孩子的是他们需要的吗?
除了衣食住行,孩子的业余生活、思想动态你都有安排和掌握吗?
除了甩给生活费,你真正关心过孩子吗?
除了学习成绩,孩子的其他成长你在意过吗?
不是出了问题,立即跳出来做个虎爸虎妈就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基本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而解决孩子的问题,也绝非一日之力一剂可止。
父母调整心态,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更靠谱。虽然时间可能久一些,但这样不会伤害到孩子和家庭,只是父母蜕变的过程会比较辛苦。
那种出了问题无计可施,把孩子送去机构求快的方法,说白了,就是父母的自私与无知。不愿意费一点力气,也不明白问题根源在哪里,盲目且幼稚地病急乱投医。
一些网友说得好,觉得被送去电击的不应该是孩子,而应该是父母。深以为然。
没想写这么多,实在是视频里孩子的哭喊声太扎心,作为一个母亲,看不下去。
目前,官方已经给出回应,该机构已被取缔两年,具体情况正在调查中。
结果和后续可能并不重要,只希望父母真正成为父母,而不是徒有称谓;孩子就是孩子,在本应生活的世界里自由放飞。
PS:晚上8点,临沂市网信办回复媒体称,22日喊叫的声音来自于当晚入住该院的一名8岁,精神发育迟滞男孩。
有多名当地网友表示,该中心并未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