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你本来,就不完美。
文/漫随
假设你是面试官,你面前有两位面试者,其中一个的自我介绍是: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凡是领导交代的事情,我都会做到极致,并保证不出错;而另一个则是:我会努力做好领导交代的事情,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前辈请教并学习,如果工作中有什么失误,我一定会虚心接受并积极改正,承诺下次不会再犯。
你会选哪一个呢?或者说,你更相信哪一个呢?
事实上,我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相信完美主义,因为它根本不存在。完美主义是一个积极的缺点,而不完美,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如果你表现得过于完美,对方反而会觉得你不够坦诚,他的自我价值会受到威胁,因为他会想到自己的不完美。
而且,我们所追求的完美主义,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性,它会让我们宅在家中,无限拖延,放弃尝试,贬低自我,更可怕的是,它会让我们逐渐失去真实的自我。
一味地表达自己的完美,只不过是因为你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毕竟,只有不完美主义者才能忍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微习惯》畅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在《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一书中,揭示了完美主义的危害,探索了不完美主义的好处,并指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不完美主义者。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讲如何因不完美而更完美。
1.完美主义的危害
完美主义,顾名思义,指无法接受任何不完美事物的特质。纯粹的完美主义者在现实世界里是无法生活的,大部分追求完美却能正常生活的人,只不过是因为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已。比如,有强迫症的人会在出发前一遍又一遍地倒回去检查门锁,以致错过时间。
如果你总是在没有尝试之前就担心自己做不好,如果你总是因为害怕犯错而止步不前,如果你总是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感到不满,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造成完美主义的原因有四个,我们一起来看。
第一,缺乏安全感。一般来说,对自身有安全感的人都不太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因为他们具有积极的判断倾向,常常会先看到事物好的地方,再去弥补不好的地方。比如,同样在沙漠迷路后得到半瓶水,他们会觉得:太好了,有这半瓶水说不定就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了;而完美主义者则会觉得:怎么只有半瓶水,喝完了怎么办?
可见,完美主义者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迟疑。他们害怕的不是水喝完了这个结果,而是喝完之后可能还是会因为缺水而体力不支的预想。所以他们会远离害怕的事物,以此来获得安全感。比如,不管多渴,都不喝那半瓶水。
另外,他们还害怕失败的意义及其象征。比如,走不出沙漠,他们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提前准备好,或者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而这意味着,他们自己是一个做事不仔细、考虑不周全又容易放弃的人。一次的失败,足以让他们否定一生。
而完美主义,恰好可以掩饰这一切,比如,走不出沙漠是因为我没有喝那半瓶水。
第二,自卑情结。自卑,网络词典上的定义是:由于当事人在某一领域确实或主观认为存在缺陷,其错误地断定自己一无是处的心理,有时会以具有攻击性的举动为补偿。自卑有两种表现形式,要么超乎寻常地努力,偶尔会攻击他人;要么选择自我封闭,不断否定自己。
自卑者会特别关注自身的缺点,并对其高度敏感,还会无限放大错误,具有消极判断的倾向,最明显的一点是,他们对自己很苛刻。无论在某一方面取得多大成绩,他们都喜欢向上比较,然后得出自己总是很差劲的结论。
而且为了避免失败,他们会放弃开始。因为比起收到赞美,他们更害怕遭到批评。所以他们总是拼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希望别人看不见自己。这样,至少不会出错,自然就是完美的。
第三,对现状不满。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最低需求和对理想的至高追求,前者是地板,后者是天花板,我们总是处于两者之间并不断移动。但完美主义者不一样,他们把完美当作脚下的地板,显然,他们没有天花板。
所以,他们事事要求最好,并永不满足。尽管对当下的生活非常不满,但还是会假装很好。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为了假装自己强大,避免陷入任何难堪的境地,他们通常不作为。他们觉得,毫无作为更能证明自己的巨大潜力,而事实上,它只会淹没你的潜力。
完美才是合格,不完美不如不做,因为只有完美,才能让他们对生活感到满意。
第四,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一直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为了拿到全A的成绩,我们必须制定完美的目标。我们以为,想要得到理想的结果,就得制定理想的目标。只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事实就是,最大的努力只会让实现目标变成可能而已。
过度地追求正确,让我们害怕犯错,当有些事情并不是非做不可时,我们宁愿选择待在舒适区里,也不愿意往外踏出一步,直到我们的天赋被收走。为了完美的成绩,我们看不见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成为完美主义者时,我们还会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情境,即完美的时间、地点和资源。比如,想去健身,必须是周三或周五傍晚,穿好运动服和跑鞋,去小区最近的公园。如果不是这个时间点,或者没换衣服,或者去其他地方,都不行。
二是质量,一定要达标。比如,每次大扫除,地板都要擦得一尘不染,多一根头发都不行;或者家里的每件东西都要摆在固定位置,即使挪动了,也要恢复原状,再小的物件,也要做到心里有数。
三是数量,只要数量达到预期就合格。比如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不管姿势对不对,不管中间停顿几次,只要达到100个,就算合格。这个标准忽略过程,只看结果。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你追求完美,将永远无法感到满足。哈里雅特·布莱克也说:励志卓越可以成为你努力的动力,追求完美却只会让你身心俱疲。因为完美主义者只看重宏大、顺利、完美的成功,而无法接受微小的价值或进步,所以他们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
完美主义会导致一系列精神问题,因为它让生活中一切不完美的事物变成令人畏惧又无法跨越的障碍,摧毁我们不断进步,享受生活的能力,让我们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而奔溃。比如,厌食症是因为身材焦虑而引起的过度减肥,抑郁是因为无法接受并承担当前的生活。
一项针对450位老人长达6年的研究结果表示,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在这段时间内的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51%。另有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精神抑郁和自杀率的升高息息相关,其风险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完美主义主要有以下危害:
第一,被动生活。完美主义者总是期待最好的结果,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会驱使他们选择零风险或者无意义的替代任务来填满时间。比如有的人明明有很重要的任务未完成,但还是把时间花在玩游戏、刷视频等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好像它们非做不可。
因为这些被动行为是不会出错的,而且它们更简单、轻松和愉悦,这对完美主义者来说是安全的,是有所回报又不会犯错的成就。所以完美主义者总是难以抵挡手机的诱惑,并借此来拖延任务、逃避人生。
第二,影响发挥。因为完美主义会把你的意识强度调到极限,干扰到潜意识的活动,这会给创造性、专注力以及由潜意识主导的活动带来消极影响。你越追求完美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干不好。
比如我现在告诉你,不要想象一只猪,你就一定会想到一只猪。因为你越想消除一个念头,它越会反复出现并持续更久。你越想避免犯错,就越容易出错。如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所说:研究表明,你越想遏制消极想法,就越容易精神抑郁。要想表现更好,反而是你放松之后。
事实上,最好的结果来自于平时的练习,而不是一次的完美表现。刻意练习才能让你的某种技能达到本能(潜意识)的水平,这时你的意识就可以放松,从而更加集中注意力,高效完成任务。而完美主义,正是阻碍你练习的元凶。
第三,自我设限。完美主义会让你一边向往成功,一边又否认失败的意义。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反复的失败,又怎么可能一次成功?
完美主义者经常在开始之前就给自己的行动设限,以此来作为预备的借口。比如,赛跑时因为没把握故意慢别人一步,如果真的失败,那就是因为起步慢了,而不是本身就跑不快。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失败往往是有原因的。他们会用设限来伪装自己,努力保持完美的人设,而不是奋力拼搏。毕竟,事出有因比竭尽全力依然失败要更容易接受一点。
而且,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会设限,只有自己在乎的事情,完美主义者才会自我设限。比如,有的人在拒绝社交时会说自己性格内向,不擅长交流,但实际上,他们比谁都渴望能够自如地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种情况下,完美主义者正在做的事和自己想做的事恰恰是相反的,他们会因为完美借口而错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2.不完美主义的好处
完美主义伤害那么大,为了身心健康,我们自然要选择好处多多的不完美主义喽。因为不完美主义才是我们的自然状态,它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不完美主义并不代表懒散、敷衍、低标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者对世事漠不关心。相反,从本质上来说,不完美主义也追求美好,采取积极的行动,但不要求必须完美,更不是把完美当成理所当然的结果。不完美主义不是只有目标完美了,结果才能更完美;而是只有接受不完美,才有可能更完美。
不完美主义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完美主义者害怕试错,他们总是希望第一次尝试就能成功,但那是不可能的。而不完美主义者总是积极尝试,并且勇敢接受每一次的失败,在经验的积累中,他们最终会获得成功。
不完美主义可以让我们随时获得行动力。完美主义者总是顾虑重重,必须成功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望而却步,在开始之前就选择放弃,并安慰自己不过如此。而不完美主义者则没有那么多的要求,想到就去做,错了再去改,不断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从而减轻行动的压力,最终取得更大的成果。
不完美主义可以让我们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完美主义者总是斤斤计较,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求苛刻。在他们心里,只有完美才算合格,其他都不值一提。不完美主义者正好相反,对他们来说,哪怕是再小的成就,也是对自己的肯定。他们把每一步都当作自己价值的体现,即使错了,也是成功的基石。知足常乐,才会积极看待事物的走向,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
不完美主义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亲和力。完美主义者事事要求做到最好,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无可挑剔,总是让人自惭形秽。其实大可不必,太过完美反而显得虚假,不真实。相对来说,人们更喜欢接触那些做出不完美的事的不完美的人。因为人的本质就是不完美,所以我们更喜欢那些真诚地表达自我的人。事实上,一个人越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表现得低调,就越显得他伟大。不完美主义者姿态谦卑,注重努力的过程而非完美的结果,显然更招人喜欢。
3.如何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尽管人人都向往完美主义,但不完美主义才能够让人更好地生存。《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不完美主义的修炼法则。
首先,看清自己。奉行完美主义还是不完美主义,主要取决于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如果你看重的是结果、行动是否正确、时机是否恰当、问题本身是否有价值、别人的看法以及失败带来的难堪,那么你可以选择完美主义,毕竟,它让你更适应、更舒服。
但如果你更看重过程、行动是否开始、任务本身带来的收获、问题的解决程度、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自身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那么,不完美主义才是你的最佳选择。记住,你的关注点决定了你看待问题的角度。
只有当我们不那么在意条件和结果,而是关心眼前具体怎么做才能掌控自己的身份与人生时,我们才能积极前行。因为当我们不那么在乎某些事时,才能让大脑保持清醒和专注,才不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分心,才能更轻松地面对它们,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有些事情,你越是在意,反而越想逃避。比如,一考试就紧张的人更在意成绩,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比任何人都在意社会交际。就是因为他们太在意结果的完美了,反而不敢去尝试,于是只能说服自己不喜欢,不合适,做不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你能承担的放弃,又是什么。只有看清楚事物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做出合乎自己的正确选择。
其次,自我认同。我们不但要认识自己,还要认同自己。作家韦恩·戴尔曾经说过,那些一心想要获得他人认同的人很难达成心愿,而那些勇于做自己的人却总能获得更多认同。我们不但要知道自己的不完美,还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事实证明,对自己越自信,就越具有安全感,也就越容易认同自己。那么,如何增强自信呢?
第一,动作训练。自信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后天修炼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练习来提升自信。
社会心理学家艾米·卡迪做过一个实验:两组被试者,一组抬头挺胸,手臂打开,双手叉腰,做出八面威风的样子;另一组低头驼背,缩起肩膀,身体佝偻,做出无精打采的样子,两组保持各自的姿势两分钟。结果显示,第一组的睾酮指标上升了20%,皮质醇指标下降了25%;第二组正好相反,睾酮指标下降了10%,皮质醇增加了15%。
已知睾酮指标上升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定、更愿意承担风险,皮质醇指标下降会帮助我们减少压力和焦虑。换句话说,当你做出代表自信的动作时,你的自信水平也会随之提升。所以,自信训练很简单,只要抬头挺胸,打开双臂,目视前方,保持两分钟以上,你就可以变得自信起来。不妨一试。
第二,假装自信。很多时候,我们是相信来自内心的暗示的。比如,自我设限。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那么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个想法恰恰会成为你放弃的最佳理由。我本来就没有耐心,放弃有什么可耻的呢?我再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
而事实上,放弃的根源正是你内心对自我的评判。暗示如此有效,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用在积极正面的地方。比如,你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可以的,相信我。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比别人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当你开始相信自己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再者,比起传播消极想法,人们更喜欢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你需要在内心想象出一个自信的人,然后代入自己,模仿他,再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这样,不管你内在是否真的自信,至少你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自信,从而回馈给你更多的支持和力量。而这些,正是你变得自信的养料。一定要记住,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第三,合理对标。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参照标准,在合适的比较中,找到自信。事实上,传统的自信训练都有缺陷,因为它们只关注对自我的提升。而所谓的自信,就是你与自己心里设定的标准相比,你认为你的能力达到了何等水平。所以,除了提升自我外,我们还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参照标准。
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或者对自己整体都不自信,那就先回答一个问题:我的标准是什么?大部分人都是通过与普通人或者自己圈子的平均值来确定自己的自信水平的。这就像衣服买“均码”,胖的人嫌窄,瘦的人嫌宽,总是有点不合时宜。
所以更好的方法是:创建一个适合自己标准,并个性化自己的自信水平。《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中讲到,真正稳定的自信来源于你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定义和标准,我们必须掌握自己的标准。
所以,不要试图改变自己,或者他人,而是改变标准。建立强大自信的关键是,明确你现在对什么自信,然后在此基础上努力。这样,每次实现既定目标,你都会收获到成就感。而成就感,正是自信的基石。我们要对自己完成目标的能力有信心,而不是目标本身。以自己擅长的事物为最低标准,我们会更容易迈出第一步,然后投入大量练习。
最后,消除阻力。完美主义者总是害怕犯错,因为这会让他们陷入一种犯错会导致失败的心理状态。但事实上,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犯错,而是丧失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所以第一点,不怕犯错。一次的错误并不足以让我们否定整个人生,因为粗心而导致失败,并不是说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什么事都干不好,不是这样的。失败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要客观对待。否则,对错误的假想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恐惧,导致我们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从而一直待在舒适区,止步不前。
研究证明,对过失的担忧会让我们更加胡思乱想,增加我们的焦虑、对行动的恐惧和犯错的频率,导致最后做出彻底放弃的决定,从此不再尝试某件事。也就是说,害怕犯错让我们失去了真正开发自己潜力的机会。
也有一些人觉得,犯错会让自己变得难堪,与其这样,不如从未尝试。但苏斯博士说过,活出真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介意你表现的人对你而言并不重要,而对你真正重要的人根本就不介意你的表现。所以,忘记自己所谓的完美形象,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有当我们看清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错误并不能定义我们,也无法决定我们的未来,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对错误的反应。事实上,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你会发现,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成功的,但我们忘记了。因为我们更多地记住了失败,所以我们总是害怕犯错。
不要再害怕错误,它只是我们鞋里的一颗小石子而已,觉得硌脚,脱下鞋倒掉就可以了。我们真正要留下的,是成功带来的信心和造成失败的客观因素。所以,最好的做法是把你的成就记录下来,包括你做过最了不起的事和获得的最高荣誉等。然后把你失败过的事也记录下来,看看导致失败的原因究竟有多少和自己犯错有关。然后你会发现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弱化对犯错的恐惧,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第二,注重进步。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只有达到10分,才是所谓的完美,而一旦出现失误,不管再小,都是0分。但对于不完美主义者来说,进步即成功。一件事情,只要你做了,不管是什么结果,都是10分,但如果你只是在想,却什么都不做,那就是0分。
比如,同样看一本书,完美主义者觉得,必须从头看到尾,看完之后,要有高质量的输出,还要在发布平台后得到可观的数据。但凡缺一点,都不是完美。有时候鉴于如此高的标准,他们会永远停留在开始。但不完美主义者不一样,对他们来说,只要翻开读一页,就是10分,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会得到无数个10分,只有连书都不翻,才是0分。
可见,我们要正确地看待10分和0分。人生的关键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成功的本质是点滴进步的积累,所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进步的过程,以及坚持的时间。如果你总是因为做不到完美而自责,短时间内确实会进步,但长此以往,会摧毁你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同。而珍惜一切微小的进步,会让你变得幸福起来。
第三,尽量简单。《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一书告诉我们,导致拖延的深层原因不是懒惰,而是过于复杂的目标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心理。我们都喜欢做简单轻松的事,强迫自己做艰难的事会让内心更加抵触。
越是困难,想法就越消极,然后觉得困难更无法逾越,导致恶性循环。因为这是阻力最小的默认途径,相比于从困难到积极,因太难而变得消极显然更方便。
另外,当我们设置了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时,实际上是把主动权交给了目标本身,而丧失了自己的掌控力。也就是说,我们会被目标牵着走,而不是完全由自己计划。一旦这样,我们就会受到隐形的自我惩罚。比如追剧,刷手机,无所谓地浪费时间,或找各种方法回避目标。这就是因为目标失控引起的成年人的叛逆。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复杂的目标简单化。只有这样,你才会没有拖延的借口,只能勇敢去做;才会把成功变得比失败更容易,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如果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很难的话,那就每天做10个,并随着时间段的推移逐次增加,比如第二周每天做20个,第三周30个等。这样过段时间,你会发现,每天100个仰卧起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目标简单化,我们就能够发挥自主性,掌控自己的决策,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当然,也更容易达到目标,从而激发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人生从来没有所谓的完美计划,在奋勇攀登的路上,我们注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事前的计划当然是有用的,但随机应变同样重要。并且不论目标还是计划,我们都是掌控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随时调整相应的策略,去适合变化的发展。但不要被目标掌控,不要为了达成完美目标而强迫自己。痛苦不是长久动力,热爱才是。
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一点是,由于自身、环境和他人的原因,我们的人生将持续不完美,并无法改变。不只是你,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过程的不完美,我们才能行动起来,才能点滴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才能抵达向往的终点,才能成为更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