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参加了个关于音乐治疗的学术交流会,本是出于对音乐治疗的兴趣而来,结果倒是被关于教育的部分触动得更深。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选择”。芬兰的学校教育处处都体现了对孩子自主选择的尊重,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都为孩子的不同选择提供了空间。学音乐时选择哪种乐器不是老师来定、更不是家长来定,而是让孩子们接触各种乐器后由他们自己选,他们当然愿意在喜欢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活动课(运动、玩)的内容也是孩子们自己决定,玩什么、跟谁玩、想一个人玩还是跟大家一起、具体在哪里玩……都没有外界来限定,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游戏新运动。特殊的孩子,比如残疾、多动……的孩子大部分是选择不去特殊学校的,他们在普通学校里跟所有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生活,不同的孩子们在同一个学校里可以融洽相处,这样长大的成年人当然也可以在同一个社会里融洽相处,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就是这么建构起来的。老师的选择也是被尊重的,芬兰也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他们的大纲跟我们的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现大纲要求的过程是不被限定的,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想法和教法,他们甚至可以在森林里上课,只要他们认为需要这样。芬兰的青少年很少有同辈压力的烦恼,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如何做自己、做属于自己的选择,他们的兴趣和精力投注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因此不容易被他人所干扰。
会议是关于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的,交流中国内老师们提问的思维方式都很像,大体都是诸如“为了解决某类问题我们应该使用哪种类型的音乐或者音乐形式”,Minna教授的回答内容根据具体问题有所差异,但是思路也相当一致——选择孩子们有兴趣的,而不是“公认”的应该有效的。摇滚很吵,但是如果孩子们自己觉得能在摇滚乐里得到平静的感受,那就用摇滚带他去拥抱宁静吧。这一问一答之间,两国人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同体现得活灵活现。有趣的是有科学研究指出摇滚的音乐形式很有助于学习语言哈。
毕竟是学术会议,专业性还是要有的。不同的音乐过程会激活不同的大脑区域,前沿的脑科学研究已能颇为清晰地指出这些对应关系,其中包含一一对应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大脑最原始的区域——与情绪相关的区域——作用于全身,这个作用过程往往又与记忆相牵连,每个人的经历、记忆不同,同一首音乐勾起的回忆和情绪就会有差异,这正是不存在音乐万金油的原因所在。理解和把握好这些差异,很重要也很难,对于习惯“一视同仁”的国内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难。但还是很有些益处,是只要听音乐就一定可以获得的,无关年龄、经历、健康程度,比如,呃,太多了忘记了,得去翻翻笔记了:P
注:Music Education & Music Therapy,[芬兰]Minna Huotilai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