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梗概
1936.7.17-1939.4.1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交战双方是共和国总统的共和政府军与以费朗西斯科·佛郎哥为中心的国民军、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之间政权争夺战。(划线部分摘自网络)。二战又被称为反法西斯战争,西班牙内战被称为“二战前的彩排”,苏联、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各个国家都在西班牙的各种派系中拥有代言人。海明威参加过这次西班牙内战,写出本书。这本书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以一次爆破任务为事件,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现战争中的众生相。有个中文译本附了一个副标题“生死边缘的沉思录”,贴切至极。
罗伯特·乔丹奉戈兹多将军之命,在交战之际炸毁一座山林中的桥。带着这个任务,乔丹落脚巴勃罗所率领的林中游击队。巴勃罗面对任务想的是如何避免炸桥以自保,其妻子/情人(书里没看出来他们到底是否结婚)比拉尔则热情地支持乔丹行动,游击队在炸火车任务中救下的玛丽亚与乔丹一见钟情,老爷爷安塞尔莫坚定地执行乔丹的指令……
在三天的筹备中,出现了敌机猛增、降雪、合作游击队被剿灭、巴勃罗偷爆破装置等各种事件,不停地敲打和考验着众人的抉择与心态。敌情出现变化,乔丹派去传递敌情的人受到各种诘难,在情报送到之际,戈兹多将军已经来不及撤销命令,共和国的军队出动,乔丹的炸桥小队行动,伤亡开启。乔丹腿断,静待敌军靠近,玛丽亚带着乔丹的生命之托撤离。乔丹嘱咐玛丽亚,你活着,就是我们两个都活着(貌似听过类似的影视剧台词,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借鉴过海明威的这本书)。
二 丧钟到底为谁而鸣?
1.向死而生
乔丹知道,自己很难在炸桥后全身而退,但面对玛丽亚,依然不停地向她描绘任务完成后的美好生活;面对其他成员,也在有条不紊、信心满满地布置任务;面对自己和对任务的质疑,不断地解构、重塑。三天三夜,读起来像是过了一生,对乔丹这些人来说,大概也像是过了一生。读的过程中,不断唤醒自己在重大测试结果未出前的情绪体验,那种忐忑难安,期待结果出来而又害怕,一会儿幻想成功的喜悦,一会儿又锥心地品尝失败的苦胆,心中不停地念着早死早托生。主角如此,其他游击队队员、敌对双方的将士和普通百姓大概也莫不如此。战争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看得见而无法控制,如影随形;又像丧钟,不停地响,你不知道哪一下是为自己而鸣。长期处在这种精神压力之下,想想都要崩溃。在这种状况之下,巴勃罗倾向苟且,比拉尔选择战斗,安塞尔莫坚定地服从……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心态和方式向死而生。
2.谁是坏人
海明威给了许多人特写,法西斯阵营中的军官为自己好友之死而愤慨,送信人为自己可能免于作战而小确幸,安塞尔莫在道德与信仰之间寻找平衡……每一个人都是作者的代言人,透视着战争的正义与意义,让读者窥见战争大幕下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正义的大旗并不能掩盖屠杀的血腥,战争开启,难有好人。丧钟到底为谁而鸣?为每一个被战争波及的人,不分好坏。
三 微信读书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app里读完的第二本书。这本书读的并不轻松,心理独白多到我已经不想再去分辨到底是谁如是想。(此处需要承认,我好像读很多书、做很多事都没有耐性)三天三夜,几个人谋划与实施炸桥,写出了三十多万字的书,心理活动有多多,不妨想象一下。一年前就接触了微信读书app,当时翻了几页没坚持下来,现在看来这是个极大的损失。这一个月左右在此读书,慢慢喜欢上这个app。原因嘛,罗列一下:
1.互动功能点开书本,迎面而来的是书的封面、微信读书推荐值、阅读人数、字数和出版信息,免去了我翻豆瓣的步骤。在阅读过程中,能点开别人的划线、想法,感觉像是边看书边开讨论会,读起来就没那么地孤独。看到感兴趣的想法,还可以点赞、查看和关注书友,看到书友读了那么多书,又忍不住赶紧回去看一会儿,平衡一下不甘落后的心。
2.监测功能能读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想让自己微信读书app里“读完”那一栏再添一本书(现在加上这本书是2本)。虽然知道读完了也没人民币,但就是抑制不住地想要添一本,再添一本……对,我就是这么地虚荣。以前我觉得自己读书挺多的,还大言不惭地以为读书是自己的爱好,但微信读书和豆瓣用数据告诉我,我在自欺欺人。我把自己能想到的自己读过的书都标记在豆瓣上,发现自己竟然只读了五十多本,我活了三十年,只读了五十多本,还不及一些人一年读书的量,太打击人了。微信读书app里会记录每天、每周、每月的读书时间,整天赋闲在家的我,读书最猛的这一周多,平均每天读书一个小时一分钟。这些数据是小蛋糕,诱惑我读一点,再读一点;也是尖刀,戳着我的灵魂质问,为什么只读了这一点。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让我继续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