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恰巧爸爸出差我生病,娃处在放任阶段,纵使我三番四次跟他说明轻重,他依然在做作业的间隙看闲书。不,准确地说,是在看闲书的间隙写了两笔作业。导致的结果是每天10点前作业写不完。
昨天晚上,我身心俱疲,早已处在崩溃边缘。和朋友吐槽的时候,她的一句话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他这段时间内心感受的关注,没有想过他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所以人需要朋友,感恩。)
今天我们平心静气地对此做了一些探讨,他说自己太想休息了,看书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放松,另外他也希望周末可以出去玩半天。但是在我们对这几天他的行为模式做了剖析后(我只负责提问和记录),他自己就能发现我的行为并不能达到我想要的结果。
所以,接下来需要调整行为来到达目的。
以下是我们初稿记录的思维导图和一天学习结束后小复盘时用的视觉笔记。也很好的解释了两者的区别对吧,思维导图有着更为固定的格式,视觉笔记的图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
爸爸说,他就是欠一顿毒打。这也许是大多数爸爸惯用的方法,是男女的差异,也是我们爸爸的一个心结,所以他会把所有问题的出现归结于此。不评判对错,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要想明白一个问题,如果打了以后他依然如此,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反弹得比现在更严重,我们该怎么办?继续打?打到什么程度,需要有一个标准。如果我们想好了对策,我觉得可以实施。我不否则,这是一个可以让他迅速乖巧的方式,并且从表象上来说,成绩会有明显提升。但我依然坚持认为,这不是唯一且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也不是为了养育一个会考试的孩子。而打他的根本目的是因为“他不听我的话”。毕竟,常言虽道“棍棒底下出孝子”,然无“棍棒底下出智者”。
当然,从自身反思,我有我的不足,
第一,我在规矩方面确实从小做的不够,红线不够清晰,赏罚不够分明。有时候简单的奖惩比你花成倍的时间去共情更有效,毕竟正面管教出自国外,国内有国内的行情,我们在根本上也有截然不同的教育背景下的集体潜意识。
第二,我和爸爸作息相对自由,也没有老人在身边每天规律作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孩子时间观念相对散漫。
第三,爸爸对娃的关注和付出可能是很多家庭达不到的。所以看到队友的努力和责任心,不带偏见地沟通也很重要。
第四,关注孩子的优点,他有很多明显的与众不同的优点。而爱看书,对学习充满热忱不应该成为被打压的对象。昨天晚上我对他说你不用练毛笔字了,今天也可以不去上毛笔课。我不会罚你多写两页字,因为写毛笔是一件开心的事,不应该成为一种惩罚。(否则长此以往,他的热情会消磨殆尽。)结果他哭了,一早起来没吃饭就把该写的写完了,跟我说,我喜欢写毛笔,我想去上课。我们迟到了10分钟去上课,他进去前跟我说,我晚10分钟出来,把时间补回来。
第五,我们作为父母需要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要为孩子去牺牲。因为这一切的牺牲都会在将来成为对孩子无形的压力。
当一切看起来如此有理有据,眼前好像出现了一条康庄大道。接下来也需要我们做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走起来”。行动,承载的是那从0-1的份量和跨出去的艰难。我自己在工作中何尝不是想的多而做的少呢。
还是这句话,想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小作文一气呵成,或有很多不通顺和逻辑问题,记录下来,一方面是为了写给自己将来看的,同时也希望能给和我有类似情况的家长一些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