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来自《第二章 思维模式解析》 P20
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 Benjamin Barber)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究竟是什么把一部分人变成了不好学者?每个人在刚出生时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他们从来不会说太难了,或者说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
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一旦孩子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我研究过成千上万学龄前儿童,发现会拒绝学习机会的孩子数量多得惊人。
我们给了一群四岁孩子一个选择:他们可以再拼一次一块简单的拼图,也可以尝试拼一块更难的拼图。即使是在这样幼小的年纪,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那些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固定的孩子-----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选择。他们对我们说,生来就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孩子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为什么你会问我这个,女士?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样的拼图?他们选择越来越难的拼图。“我非常渴望拼好这些拼图!”一个小女孩对我说。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但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I,重述知识」你怎么看待成功
说说你过去认为成功意味着什么,和拆页中解读的成功有什么区别。
过去我对成功的定义:充分调动和运用我身上现有的才智来达到相匹配的成果就可谓成功,如果现实不如自有才智水平应该实现的标准就是不够成功,因为没有人尽其才,没有努力发挥到“顶点”。
拆页认为成功的定义:成功是才智在现有基础上的阶段性突破,不应该自我设限,不应该有所谓的“顶点”,未来成果极有可能突破你的现有才智水平,成功是可持续的自我才智开发,而不是被动地对才智水平进行因应、证明。
「A1,激活经验」 越挫越勇的事情中是哪一种思维模式
回想一下,你曾经做什么事情是越挫越勇,当时是为什么那样,那个时候的想法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果那个时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人生头一次挑战《心理学与生活》大部头阅读
从2月底开始,我转行律师,但先前参加的一个心理学专题阅读进入攻坚战。《心理学与生活》全书600页、近135万字,是经典心理学专业教材,对全小白的我有很大的看下去、看得懂的难度,而且我们的晨读排程很满,紧锣密鼓:每天自学1小时,回答1-5个不等的领读提问(共102道),记录由此输出的笔记字数,每周清退字数不达标的打卡者;每天听讲精读1小时;第二轮复习要达到离开书本闭卷简答所有原书练习题(共 324题);第三轮再脱稿参照附录答题每章15题*16章=240题。
目前持续行动了2周,我渐渐平静心态,找到了自己专注理解的节奏,感觉也算越挫越勇的一个例子吧。
应该说这其中的成长型思维还是起到一定的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鼓劲、激励作用:
每当我认为自己的精时力难以企及别人那样随心掌控时,我会把关注点转向梳理我的排程思路,考虑有没有改进空间:比如带娃吃饭、洗漱、睡觉占用很大时间精力,以至于晚间难以投入提前阅读、追赶进度,不如早睡早起,利用晨间可控又精力旺盛的2小时来完成一个章节。
每当我答题卡壳,无话可答感到沮丧,觉得自己理解力、记忆力差,理科思维天生缺乏的时候,我会用别人先我1个月的事实证据说服自己进度落后属于正常,会审视自己能够精炼回答的道数,当不再人比人气死人的时候,专注于后一次比前一次投入、刻意练习“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复习”这套学习策略所带来的细微效果,内在认知逐渐发生改变,对自己如何采取高效阅读的正确姿势建立起初步信心。
相信这本书训练完成后的收效,不论是心理学原理方面还是个人阅读、成长的观念方面,都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