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上,散布着许多关键性的关隘要塞。其中,有九座关隘要塞被誉为“天下九塞”,它们分别是雁门关、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紫荆关、楚长城、黄草梁、井陉关、句注塞和平靖关。在这九座要塞中,雁门关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独领风骚,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作为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关隘要塞,雁门关见证了从西周以来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因此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在遥远的3000年前,周穆王即位之初,他便雄心勃勃地四处征伐。为了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威慑力,周穆王花了两年时间,行程三万五千余里,对边疆地区进行巡视。其中,雁门关也是他巡视的地点之一。
在战国时期,雁门关属于赵国管辖。赵武灵王继位后,推行“胡服骑射”政策,使得赵国日益强盛。后来,名将李牧奉命镇守雁门,他率领精锐的骑兵部队,以诱敌深入之策,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匈奴十多年不敢南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反击匈奴,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进行北伐。蒙恬从雁门出塞,将匈奴打得落荒而逃。自此,匈奴骑兵被迫撤退七百余里,逃到阴山以北,再也不敢南下进犯。这一战,收复了整个河套地区,使得边疆得以安宁,蒙恬驻守边境十多年,使得匈奴不敢来犯。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曾亲自率领30万大军,出雁门追击韩王信和匈奴军队。可惜在匈奴的诱兵之计下,被匈奴大军重重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之久。幸好谋士陈平出了一个计策,收买了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化解危机。以上是我对雁门关历史的简单叙述。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刘邦的脱险,让我们铭记历史,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起了反击,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在雁门内外多次击败匈奴军队。李广在担任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期间,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然而,无休止的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汉朝与匈奴和亲,年轻貌美的王昭君从雁门出塞,嫁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这一举动换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雁门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在东汉末年,兵荒马乱,一代才女蔡文姬被俘虏至南匈奴,成为左贤王的夫人。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派人带着礼物到南匈奴,要将蔡文姬接回来。左贤王不愿意呀,但又不敢违背曹操的话,只好将蔡文姬放回中原。蔡文姬从雁门入关,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园。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中前进。隋炀帝时期,他意气风发地开始了北巡,却在雁门一带遭遇了突厥大军袭击,危在旦夕。这时,他采用了当年刘邦的老办法,走“夫人路线”,向始毕可汗的夫人义成公主求救,从而化解了危机。然而隋朝寿命太短,起义浪潮中覆灭。
唐朝建立后,同样面临着突厥的威胁。唐朝不修长城,却在雁门一带修筑了险峻的关口。这道关口之高,连大雁都飞不过去,因而得名“雁门关”。雁门关见证了唐朝的兴衰,老将郭子仪出雁门关平定了“安史之乱”,名将薛仁贵长期驻守雁门关防范突厥骑兵南下。仅在唐朝一朝,雁门关一带就发生了40余次战争,更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歌。李贺的一首《雁门太守行》描绘了一场悲壮的雁门关之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是战争的残酷与英勇的象征。
在宋朝时期,雁门关见证了宋朝与辽国之间的拉锯战,英勇的杨门虎将如杨业、杨延昭等人英勇出战。到了元朝,雁门关一度被毁,明朝时,吉安侯陆亨在附近重建了关城。而在和平年代,雁门关见证了官员们的治理,以及那些为保护百姓而牺牲的英雄。在雁门关两侧,时常有老虎出没,威胁着百姓和商人的生命。镇守雁门关的官员马公悲愤交加,终于亲手杀掉了老虎为弟弟报仇。他的弟弟毛遂自荐,本想为民除害,却反被老虎伤害,马公的悲痛与愤怒化为了他的英勇。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恩情,为他立下了“马公杀虎处”碑,并将他的遗体埋在了碑旁。
而在清朝时期,随着边疆的稳定,雁门关逐渐失去了边关的作用,城墙逐渐荒废,任风吹雨打,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而那些曾经的战争与英雄故事,也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踪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