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精神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作为与压力直接相关的疾病,已经成为残障的首因。不仅仅在中国,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都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大多数焦虑症和一般的抑郁症都在14岁之前出现,就在今年我周围一个小区有一名即将上高中的孩子,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所以现在积极改善年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当今社会中父母们工作中、生活中的焦虑,正在一点一点的侵蚀着孩子,慢性压力实际上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更敏感,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焦虑感。新一代父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养育难题,到底该如何管教孩子?可谓是百家讲坛,众说纷纭,这里,我想介绍的是来自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阿尔弗雷德的一种教育理念:不批评,不表扬。
1. 为什么不能批评孩子?
要想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批评孩子?我想大多数人会说,看见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说不学习,或者不听父母话任意妄为,难道我还不批评他吗?那问题又来了,批评可以解决孩子的不良行为吗?批评,确实见效快,但是孩子很难就此改掉不良行为。
大家有想过,为什么孩子知道自己做什么会被批评,但还是继续做挨批评的事情吗?也许是因为当时家长的批评,让孩子感到害怕,但是害怕的感受过去了他会再次去尝试,甚至是用各种方法逃避父母的监督,继续做一些本该挨批评的行为。比如说,看手机和ipad,当我们发现孩子沉迷于看手机看ipad时,家长采用批评的方法,孩子当时大都会关掉电子产品。但是以后,他也许会出现背着我们偷偷看,在厕所看,在被窝看,这些场景有没有像我们当年背着自己家长看杂质和小说?
没有孩子喜欢被父母批评,更没有人希望自己是人际关系中那个处于弱势的角色。所以,当亲子关系一旦疏远,父母根本没有办法帮助孩子改掉错误。那如果批评没有效果,是不是表扬就可以了呢?
2.为什么不要表扬孩子?
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家里你和爱人正在看电视,他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并且把瓜子皮都丢到了垃圾桶里。此时,你给他一个温暖的笑容,开心地说:“哦,亲爱的,你做的真是太棒了,把瓜子皮都丢到垃圾桶了,没有一个瓜子皮在地上。”
怎样,想笑吗?我想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和爱人说话吧。不表扬自己的爱人,是仅仅因为他能做到这一点再简单不过吗?如果爱人做了很难的一件事情,比如养活了即将要枯死的栀子花,你会表扬他吗?仍然不会。
所以我们不去表扬自己的爱人,是因为什么?根本原因,是爱人和我们是平等的,对于任何平等的关系,比如配偶、朋友、同事,你都不会说表扬的话。只有长辈对待晚辈,领导对待下级,才会用到表扬。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表扬孩子这件事情,你想到了什么?是不是你在表扬孩子的同时,是在告诉他,你不行,你的能力不够,在这个家里咱俩不是平等的关系,我比你更高一级。
这其实回到了和批评一样的境地,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和父母不平等,是弱势的一方,要记住,没有人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的表扬真的可能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适。
我想,在这里一定很多父母都会对这个理论嗤之以鼻,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表扬激发孩子内心的快乐感,能让孩子更充满干劲儿,好像并没有什么缺点。那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如果一旦得不得表扬时,孩子会怎样?
考试好了会得到表扬,那考不好呢,如果没有了表扬孩子会怎样?所以我们关注表扬孩子,就容易让孩子陷入一旦得不得表扬时,没有了太多的激情。也许你会说,考不好的时候一定也有这得表扬的地方。但是长大以后到社会上呢,在学校里呢?谁能保证一直会有人在找孩子值得表扬的地方呢?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过,青春期的失败者往往是小时候被宠坏的孩子,他们在表扬的温暖气氛中长大,但是到了青春期却发现外界的空气寒冷刺骨,于是开始责怪表扬他们的家长。
所以做家长的应该明白,并非人人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好言相劝。一旦成为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努力的孩子,就麻烦了。
那些到这里,我们好像总结出教育孩子,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感谢孩子,做到课题分离。
实际上,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本质上都折射出家长没有把孩子看做是和自己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就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想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与指导,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唯一前提。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重要的理论之一。简单说,就是孩子的学习、交友、工作等等都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从孩子他自己的课题中分离出来。只有这样,才是把孩子看做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以学习来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学习好的最大受益者,学习不好的最大受害者,都是孩子自己。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就会破坏彼此的关系。而且,孩子也愿意把学习的责任转嫁给父母。
这么一看,好像父母似乎没有能做的事情了。当然不是,课题分离是父母不去妄加干涉,但是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主动提出来需求,或者家长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作为家长我们是必须要给孩子支持的。课题分离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寻找管教的边界。
虽然课题分离,是让孩子自己做主,但是如果孩子做出的决定真的非常愚蠢时,作为家长我们也并不是要放任不管。比如,孩子要求在临睡前吃巧克力,作为父母,你要让孩子领悟到应该自己做合适的事情。你可以说:“我不能因为爱你,就放纵你做出的这个决定,因为它听起来实在不靠谱”。无论何时,设立边界,都是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对于孩子的优秀,我们不表扬,又该怎么做呢?比如写作业这个件事情,如果孩子自主写作业质量很高,我们此刻先抑制住自己要表扬孩子的冲动。当然我相信,孩子可能也在等待一个表扬。但是此时,想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你可说,孩子谢谢你的努力,虽然这都是为了你自己,但是这让我感到很开心。
再比如说,对于孩子打针不哭,你不需要表扬她很勇敢,可以感谢她让你省了不少力气和时间。你的感谢,带给孩子的不只是被看见,更是让她感到了贡献感和体会到合作,从而感受到了自己的归属感。阿德勒认为,所有失败者,几乎都缺乏归属感和社会性趣。而拥有贡献感,孩子将不会再盲目地渴求表扬。
所以,作为父母,虽然相对与孩子知识和经验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人绝对平等。没有人愿意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孩子也一样。对于无论如何,都将离开父母自己独立生活的孩子来说,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更无法代替孩子去学习和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直面自己的课题,而我们也要面对作为父母的课题,是给孩子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
写在最后:
本文理论来自岸见一郎《不管教的勇气》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及奈德和约翰逊合著的《自驱型成长》, 岸见一郎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日本心理学家,著有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被誉为是心理学界的三大巨头,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正面管教》、《终身成长》等等巨著,作者均是受阿德勒心理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