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从眼前的繁华飞速的倒退,越过更迭的王朝,越过繁华的古都,越过战场上的烽火狼烟,越过缠绵悱恻的旷世恋情,苍穹之下,时光急坠于衰落的夏王朝,最终停于豳地。
这处靠近渭河的地方,早已有了私人财产,政事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谐而又快乐的相处,是真正平等的父系氏族社会。这个氏族,就是姬姓部落。
姬姓部落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为人谦和,善良的古公亶父。如今,古公已经是姬姓部落的君主,领导着部落在富庶的豳地繁衍生息,创造财富,使氏族社会向着高一阶段前进。
有人的地方就有财富,有财富的地方就有战争。
与姬姓部落临近的戎狄部落看到别人的财富又嫉妒又眼红,一个没有好的领头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戎狄的社会发展十分落后,依旧处于“野蛮人”的状态。抢,是他们最喜欢干的事,即便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
于是,富裕的姬姓部落进入了戎狄部落的视线,姬姓部落的人们,每天依旧辛勤劳作,孩童追逐嬉戏,一片安宁祥和的生活氛围。
月黑风高,在姬姓部落房屋群不远处的庄稼地里,人影晃动,戎狄部落的人终于按耐不住,出动了侦查人员。他们已经连续侦查多晚,为了抢夺做充足的准备。而此时姬姓部落的人们对此毫无知觉,还在梦乡里沉睡。
戎狄的侦查人员悄悄退回了部落,向他们的首领做了详细汇报,经过研究后,他们愉快的决定天亮后行动。因为他们认为白天光线好,抢的时候能看得清抢的是什么。
对抢这件事,戎狄部落已经是老油条了,这次,因为富裕,姬姓部落成为被掳掠的对象。
天刚蒙蒙亮,戎狄的抢劫队伍出发了。他们分成三队,分别从东北,正东,东南三个方向冲向姬姓部落的居住地,他们每队20人,每人手里拿着棍棒等武器,嗷嗷喊叫着,打破了姬姓部落清晨时的宁静。女人们吓得搂紧自己的孩子,男人们惊惶地挥舞着手臂,人们哭喊连天,一片混乱。
毫无防备的姬姓部落人死的死,伤的伤,根本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就在戎狄忙着抢夺战利品的时候,古公在随从人员的保护下出现在戎狄的首领面前。
古公说:这些东西你们都拿走吧,不要再伤害我的子民了。
戎狄首领看着古公,也没什么好说的,戎狄的抢夺依旧在继续,有人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对保护财产的姬姓部落人暴力驱赶。
古公对自己人喊道:不要和他们争抢,他们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在古公的努力下,姬姓部落人放弃了对财产的无谓保护,眼睁睁看着他们把粮食,牛羊以及一些农具大肆掠夺而走,他们心满意足,这次抢夺收获颇丰。
戎狄首领带着敌意看了古公一眼,依旧什么都没说,招呼着手下大摇大摆的走回自己的部落。这些东西,够他们几个月的享用了。
姬姓部落的人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东西被无故掠走,又死伤了百余人,除了极度的气愤,悲伤外,只能忍下来。他们的文明使他们对暴力的对抗非常外行,他们一直都生活得很平静,没有战争,就像生活在父母羽翼下不谙世事的孩童。
古公安慰着部落人,他说:东西没了,我们可以再创造,人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只是野蛮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还很落后,远远不及我们生活得这么好,所以大家用不着和这样的野蛮人去争斗,我们不能有大伤亡,要保持人口的增长。我们已经给了他们那么多东西,相信他们不会再来骚扰我们了。
姬姓部落的人心得到了暂时安抚,面对亲人的死亡,他们怎么能不伤心呢。
一个四岁的孩童坐在死去的父母身边还在摆弄着手里的小石头,他不知道父母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挂在脸上的笑容依旧无忧无虑,看得人们心酸不已。有女人不忍,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抱回了屋内。
有的一家几口都倒在血泊中,有的父母失去了孩子,人们忍住悲痛,堆积的尸体需要掩埋,财产需要分配,家园需要修补。有种忙碌能淡忘悲痛,而有种忙碌只能加深悲痛。
男人们在距离部落稍远处的南面已经挖掘好了墓坑,没什么好陪葬的,男人们把一具又一具尸体整齐的码在坑里,跪在坑边痛哭的是女人以及懂了事的孩子们,亲人已经失去,痛哭也无法挽救。墓葬很简单,埋葬完后,古公带领着全部落人举行了隆重而严肃的祭奠,愿他们的亡灵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并保佑部落人丁兴旺,长治久安。
他们不能一直沉寂在悲痛之中,还有比悲痛更重要的事,就是他们的财产。是谁的要物归原主,损失大的,古公会拨出公有财产进行补偿。
一旦涉及到财产的事,人的私心便显露出来。山野里的一头牛,成了三户人家争执不下的麻烦,各自说这牛是自己的财产,却都说不出牛身上有啥特点。而女人们会为了几捆柴禾争得脸红脖子粗,互不相让。为了财物,姬姓部落的人失去了往日的谦和与礼让,似乎,被抢劫的怒气无从发泄,便都发泄在了对财务的争夺中。
如果古公不出面,这种事没人能摆平。古公在部落中既谦和又有权威,人人信服。古公提议,但凡远离居住地的财物,全部归公,损失多的,最后平均分配。
争执的人平息了怒气,都非常认同古公的决断,将所有财物全部聚拢,再由古公派人清查个人的财产损失,该补的补,让部落的生活早日恢复正常,使人与人之间不至于产生裂隙,这样不但有利于部落的团结,更有利于部落的生产,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部落的人们相信,在古公的带领下,他们能够平静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骚乱,只有安居乐业。
这次不幸的遭遇,表面看上去恢复了平静,但给姬姓部落人民的内心造成了恐慌与创伤。每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都心有余悸的想,那些野蛮人还会不会再来掠夺了。他们不知道的是,古公已经偷偷的派人在夜晚巡逻,以防再次发生不测。巡逻的事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古公不愿意看到人们人心惶惶的生活。
半个月过去了,姬姓部落相安无事。一个月过去了,依旧相安无事。直到时间过去了半年,生活一如往常平静。姬姓部落人们内心的恐慌和创伤也已经恢复如常,每天安心的劳作,过着平静的生活。
这片肥沃的土地为姬姓部落提供了衣食无忧的财富,他们创造的财富越多,就越容易受到掠夺。姬姓部落的人们为他们能生活在如此富饶又相安无事的地方很是满意,他们把全部精力都用于生产,认为根本就用不上所谓的武装。
古公的善良仁慈,在戎狄部落看来,就是软弱无能的象征。当他们第一次把掠夺来的粮食消耗殆尽时,姬姓部落再次被他们选为掠夺的目标,他们是胸有成足的,不劳而获就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准则。
烈日挂在天穹,戎狄部落光明正大的再次来到姬姓部落,这次,他们像一国之主一样,要古公把粮食,牛羊等家畜家禽献出一部分让他们带走,这叫兵不血刃,否则,他们将要大肆掠夺,那时候,谁死谁伤就得听天由命了。
姬姓部落的人眼神里充满了恐慌,他们在等待着古公的决断。古公心里清楚,一个没有武装的部落,手无寸铁的去反抗,会死很多人,这样对部落的发展是不利的,并且很容易使整个部落都垮掉。古公犹豫再三,只能满足戎狄的要求,乖乖的把粮食家畜家禽献给他们。
姬姓部落的人们对此又气愤又觉得窝囊,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听从了古公的吩咐,把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家畜家禽再次拱手献给戎狄。他们眼睁睁看着戎狄部落的人把他们的财产轻而易举的带走,这样的生活让他们看不到希望。
戎狄部落的人一走,古公说:该干嘛干嘛去吧。
人群散去,各自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平静只是表面的,压抑的情绪深藏在人们的心中,难道,这么辛辛苦苦的劳作就是为了满足戎狄的无耻抢掠吗?就没有办法制止他们的恶行吗?其实,人们对古公的善心是不满的,他们不愿意损失财产。
这次事件让古公对戎狄部落倍感失望,他认识到,他们是一条喂不饱的狼。可这片富庶之地,确实是给了姬姓部落以前从未有过的财富,这是他们在此定居,过上安定生活的根本所在。可如今,安定已经被戎狄打碎了,该怎么办呢?这是萦绕在古公心头的一道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姬姓部落就无法安定的生活,更谈不上繁荣的发展。
在表面的平静下,有人开始计划着离开姬姓部落,他们觉得,即便这里土地肥沃,但是挡不住戎狄的抢掠,一天又一天的忙碌后,积攒的财产拱手让人,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还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他们的家庭在上次戎狄抢掠时,女儿丢了性命,他们还没有从失去女儿的悲痛中走出来。这次戎狄来抢掠,又损失了大半财富,他们对这个部落丧失了信心。终于在一天晚上,他们悄悄地离开了部落,远离了这片富庶之地,去寻找他们认为适合生存的一处宝地。
姬姓部落人心浮动,先后已经有百余人悄悄地离开,古公处在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的处境,他急需解决,可又不愿看到流血伤亡的对抗,他无法在制止戎狄抢掠和保证部落安全之间做到平衡,他为此多日愁眉不展。
尝到甜头的戎狄部落野心越来越大,距离第二次抢掠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再次聚集人马前来威胁姬姓部落。
戎狄部落头领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把现在姬姓部落占领的土地归戎狄所有,二是要让姬姓部落的人做他们的牧奴,替他们放牧。戎狄头领给他们三天的考虑时间,说完便领着人撤了,留下呆若木鸡的姬姓部落人。
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戎狄的过分要求,彻底惹怒了姬姓部落,而君主古公亶父,仍是一如既往的淡定。
年轻人最先请战,决定以武力对抗戎狄,誓死保卫家园。他们的请战声代表了所有姬姓部落人,他们振臂高呼,要和戎狄决一死战,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此起彼伏。
古公静静的看着激愤的人群,他心里清楚,一场对抗在所难免,他就是想制止也制止不了,讲再多的道理,在群情激奋面前也是苍白无力。他什么都没说,转身回到议事的地方,跟在他身边的,只有几个亲信。
天色越来越暗,今晚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从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预示着不平静的一天来临了,空地上早早的就站满了人,等待着古公的决策。他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哪怕是鱼死网破。
太阳一点点的升高了,始终不见古公的身影。人群开始骚动,他们后来发现,古公离开了部落。一定是昨晚走的,他们群龙无首。
有人主张打退戎狄,等待古公的归来。有人主张离开这里,另外寻找一处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还有人主张去侵占戎狄的地盘,把他们赶走。众说纷纭,谁都拿不定主意。
女人们继续着她们往日的劳作,男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到底该怎么办。一天过去了,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派出去寻找古公的人也回来了,毫无收获。
这一晚注定是焦头烂额的,距离戎狄给的期限也少了一天。
第二天,全部落的人都停止了生产劳作,聚集在空地处,商量着该怎么办。时间滑到中午,没有任何结果,眼看着日头就要落山了,众人还是举棋不定。每个人都很沮丧,显然,他们丧失了准备和戎狄对抗的勇气,留给他们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归顺戎狄,要么逃离这里。
这一晚是个不眠夜,戎狄部落里的大多数人同意离开这里,并去追寻古公。可是古公向哪个方向走的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只能等待着去四面八方寻找古公足迹的人能不能找得到线索。众人经过商量后决定,想走的现在就收拾东西,不想走的可以留下。
打算离开的人动了起来,收拾着属于自己的粮食,家畜,带能带走的,实在带不走的,只能选择遗弃。姬姓部落一大半的人选择了离开,不想走的,以老弱病残居多,他们无力去对抗命运,只能听天由命。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出去寻找古公踪迹的人陆续回来了,他们依旧不能确定古公出走的方向,只是有人说在夜色中看到过一行七八个人,带着行装,像走长途路的样子,但无法确认是不是古公。他们想离开豳地却没有目的,如今只能捕风捉影的去追寻古公,能不能追得到,谁心里都没有把握。如果找不到古公,他们会留在一处没人占领并且适合生产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就这样,姬姓部落300多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留在原地的老弱病残眼含热泪,为他们送行。离开的人群中,有他们的家人,舍不得割舍也没办法,此事已成定局,这一别,永不会再见了。
他们猜的没错,古公不想看见部落流血牺牲,带着几名亲信趁着夜色悄悄离开了豳地。他们没有目标,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走得远一点,再寻找一处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他们相信,总会有一处能与豳地相媲美的地方,继续繁衍生息。他们在走过的路上,留下了记号,如果部落的人还想继续追随他,一定会找得到的。
无论道路多么崎岖难行,无论遇到多少豺狼虎豹,古公都要永往向前,事到如今,已经没有退路了。
古公一行人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有很多次险些命丧在险地,还好,最终都有惊无险,扛过了灾难。他们渡过了今陕西麟游县的漆水和沮水,爬过了今陕西麟游县东南一带的梁山,最终来到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岐山下的平原。
古公一行人站住了脚,他们观望着这望不到边际的平原,并找到了赖以生存的水源。能不能在此定居,古公要先向上帝和祖先举行占卜,还好,得到的是好兆头。要想在此处定居,首选要解决住的问题。于是,古公一行人就在这处野兽出没,荆棘丛生的荒野建起了房子。
从古公占卜后决定定居于此的那一刻起,姬姓部落的人就被后人称为“周人”,定居的这处平原,被称为“周原”。这是古公没有想到的事,当初是为了生存,而为了生存下去,再多的困难都要去拼一拼。
正如还在路上的姬姓部落人,他们看到了古公留下的记号,一路尾随。有很多生命就这样断送在这一路的艰辛中,他们曾带出来的家畜成为了他们在路上的食物,成为他们救命的稻草,即便如此,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岐山平原时,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生命。
古公对部落人的到来,喜极而泣,他继续带领着他们开垦荒地,修筑沟渠,待生活有了基本的保证后,古公又大封官吏,并命令官吏修建起一座座宗庙和宫殿。古公吸取了在豳地遭受戎狄部落抢掠的教训,在宗庙和宫殿的外围又垒起坚固的城墙,在危难来临时,可以保护生命和财产。
在古公的带领下,人口在慢慢的兴旺,肥沃的土地在人们的精耕细作之下,庄稼得到了大丰收,人们的食物变得非常充足。古公的治理得到了实践的印证,附近其他部落的人们便都来追随古公,使这处平原变得越来越兴旺。
当人们的生计得到充实后,古公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开始在上层统治阶级进行改革,废除了豳地时的一些习俗,再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等官位。这一系列成功的改革,使周人向阶级社会大大迈进了一步,而古公也顺理成章的成为这个新生国家的君主。
后世的周人称古公亶父为太王,尊奉他为周王朝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