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红瑀
几年前,台湾各大电视台联合报导了一则新闻,一位政大博士生放弃当教授的机会,回家乡台中开鸡排店。新闻一出,马上引来社会上各种声音,其中鸿海郭台铭董事长的批评最让人省思,他点到了一个重点,认为博士生转行开鸡排店是浪费教育资源。
电视播出后,坦白讲我也是站在郭董这边,因为我们都知道培养一位博士生是需要政府补贴的,享受了津贴而没有回馈,好好的不去做学术硏究,跑去卖鸡排当然是一种浪费。只是我没办法理解,明明可以做教授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开鸡排店?
违反常理的事情,通常都事出有因。于是,我花了点时间追踪这则新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反而认为这位博士生的书真的没有白读,从某个层面来讲,这则新闻的报导,对教育界和社会都是正面的教材。
这位政大博士生其实并没有毕业,他在就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发现学长不容易找到教职,意识到台湾高教面临供过于求的窘况,毅然决定放弃继续攻读博士,转向房仲业求职,最后才决定返乡开鸡排店。这个过程的转变,是需要很大勇气和决心的。
他原本是助教,因为跟妻子离婚想转换环境才去考博士,求学过程中发现自己似乎做了错误的决定,及时喊停已经是明智之举,休学去做房屋仲介表示他能放下身段,回去台中开鸡排店也许跟生涯规划有关,但也反映了台湾的就业市场不佳的现状。
台湾一直有个22K的不成文规定,要解释这个方案的由来,还得从2009年说起。当年教育部推出「由各公私立大专校院媒介各校95~97 学年度大专毕业生至企业实习」计划,由教育部出资26190元,扣除劳健保险后,每个大专毕业生大约实拿22K,所以被称为22K方案。
这个方案说直白一点,就是纳税人缴钱给企业免费用人,假借实习之名行正职人员之实,一年约满还能随时遣散且无须给任何补偿,对社会新鲜人来说毫无保障自不必说,这个由政府定出来的22K彷佛是一个跨不过的门槛,其他民间企业也纷纷效法开出同样的底薪。
单以失业率来看,当年实习生计划的确在某个程度上降低了失业率,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基本起薪也随之降低,22K就像一个魔咒,紧紧罩在受薪阶层头上,怎么都拿不掉。即将到来的2018年,台湾的基本工资才调涨到22K,隔了九年竟然还是无法跳脱这个数字,可见低薪已经是常态。
我任职的公司在香港、深圳和上海都有分公司,这几个地方的薪资水准,我是清楚的。以刚毕业的一般大学生来讲,基本工资加上伙食、全勤等福利津贴,台湾约24K台币(折合4800人民币),香港大约有10K港币(约8500人民币),深圳是5500人民币左右。
从数字上来看,台湾的薪水已经是最低的,但民生消费并不低,至少交通和一般日常消费不会比深圳低,大部分的进口食品和日用品也比香港高或价格接近。唯一的优势,就是除了台北县市,其他地方的房价相对便宜。
也许内地和香港民众会觉得,房价低就已经很好,这样生活压力不至于太大。但是,如果你知道,十几年前台湾的薪水和现在差不多一样,而深圳的薪资水准可是比十几年前翻了一番,这样你还会羡慕吗?没有希望的未来,才是最让人失望的事情。
这就不难理解,一个博士生宁愿去开鸡排店,也不想再回去做助教一职,更何况,他离开时教职可能已经被取代,想回去很难了,说不定还得重新排队。台湾除了高教出来的博、硕士生过剩,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流浪教师」的问题。
「流浪教师」是自民国87年师资培育法上阵后,已修完教育学程、实习完毕也已取得教师证,但是还没找到正式教师职缺的人。台湾近年少子化的关系,小孩出生率下降,自然学校就招生不足,减少班级是普遍做法,老师的需求就会相应减少。
但是,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是知道了也没有做相关的配套措施,「流浪教师」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直到今年才有效地控制师培生的人数。据网上查询到的数据,2015年就已经有高达七万六千位「流浪教师」,即便这两年增长率有显著下降,这样的数字看来还是高得吓人。
既然没办法依靠政府,民众只能自救,一些学者专家就跳出来建议教师西进,台湾的「流浪教师」开始转往内地寻求教职,尤其是年龄30-40岁之间的青年老师,成为西进内地的主力人群。虽然到内地任职并不如坊间盛传般薪资丰厚,至少薪水不会比在台湾任职少,且合约期稳定,这样的条件已经足够吸引兼课赚钟点费的老师们。
这两年,漂泊无定所的流浪老师们似乎又多了一条路,学者专家建议可往南向国家发展,甚至可以考虑东北亚国家的华侨学校。这下可好,台湾的青年教师开始大量输出,有风险意识人士表示担忧,台湾孩子的未来怎么办?未来的教师族群势必出现断层,老教师退休了,年轻教师又接不上。
虽说我的两个孩子已长大成年,教师断层对我家孩子影响甚微,我也不确定孩子的孩子未来会在哪个国家居住,但身为母亲的角色,对此还是甚为担心,因为我对台湾是有感情的,我热爱这块土地,现在我人在香港,还是会从网上关注事件的发展。
其中,专家们这两个建议是我觉得可行的,只是不知道政府是否有听进去?
(一)班级小班制教学,增加教师名额
依据2015年台湾教育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公立国中人数为每班27.5人;公立高中每班34.6人(不少学校超过40人),较欧洲国家及美国明显为高。如果最终将现行的国高中都减少到20-25人一班,每年就会增班而不是减班,以此达到「扩大教育内需」。
(二)届龄退休教师,由政府出资派遣至海外侨校担任顾问
既然教育部鼓励中学老师往南向国家发展,不如让届龄退休的老师可以申请在最后两年到海外侨校担任教学顾问,由政府支付其薪资和海外生活费,两年后返国办理退休。因此空出来的位置,让新晋教师填补,同时解决「扩大内需」和「断层」问题。
两个建议都涉及到教育经费的问题,恐怕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决,但是,再难办的事情还是有方法解决的。衷心希望主管单位以孩子的教育为优先,失去了这个优势,孩子的未来不知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