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你如何理解“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曾国藩传》感悟(15/17)】
正文:
品味历史沧桑,阅读促进成长。欢迎来到《读传记,省内心 》。今天是4月15日,继续为大家分享《曾国藩传》。
本书破解了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作者张宏杰研读大量资料,形成这本简明的《曾国藩传》,让读者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对曾国藩一生的成长历程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养料。
今天,我们开启第三卷《总督生涯》第三篇,也是全书的第十五章。
《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剿”捻》
前情提要: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又开始忙着与洋人打交道,在此期间建立起很多了不起的外交观念。正当此时,他突然接到朝廷上谕,命他北上“剿”捻。
01.长远筹划,裁湘留淮
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北方黄淮一带兴起了捻军起义。起初他们是小打小闹,并未引起朝廷重视。然而如今却异军突起,并且建立起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驰骋于黄淮流域,横扫千军如卷席。原本负责“剿”捻的首领,急于求成,被捻军抓住时机,设下埋伏,围困战死。
朝廷四顾无人,遂命曾国藩督军北上,两江总督暂由李鸿章代管。当初为消除朝廷疑虑,湘军已裁剪大半,不足以与捻军抗衡。
但这难不倒曾国藩,做大事的人眼光长远,湘军裁撤时,他就预料到这一天,所以保留了学生李鸿章的淮军,从而确保在清朝政府中的决定性地位。
02.培养人才,极致利他
提到李鸿章,必须说一下曾国藩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是平定太平天国,兴起洋务运动,还有就是致力于培养人才,他认为人才问题是天下兴衰的关键。
曾国藩人才战略的第一步是求才。他用自己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品德和声誉,吸引了当时中国大多数出类拔萃的人物。人才招揽之后,接下来就是观察,甚至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多次与新人长谈,以便进一步观察了解。同时为了做到用人无误,曾国藩还让新人到前线参加实战,从而鉴别他们的真实能力。
03.精心教导,授之以渔
经过上面两步的考察,曾国藩才会为根据幕僚的不同性格以及做事方式,安排工作。在此之后的重点就是培养。不仅个别谈话,曾国藩还利用吃饭的时候,谈古论今,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
曾国藩擅长“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李鸿章为例,他努力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对其精心教导,全方位改造。李爱睡懒觉,曾让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李平时好吹牛,但在曾的面前从不敢造次;李遇事容易动摇,曾教导他遇到困难要挺住。
曾国藩不仅教李鸿章如何做人,他教授李鸿章最重要的一堂课是建军。他利用一切时间,详细教导李鸿章如何行军,如何扎营,如何挖壕,如何待敌。这使得李鸿章在上海与太平军作战时,能够稳扎稳打,连战告捷。
当然,李鸿章成功一方面是曾国藩的全方位提携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他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出众。他天生善于处理复杂局面。别人怕事,他则喜事。局势越乱,责人越重,他越高兴。正是如此,曾国藩才决定日后将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04.湘消淮长,曾李瓜带
前面说到,曾国藩是一个凡事从长远筹划的人。早在他让李鸿章创建淮军时,就想到了多年后的“剿”捻任务。如今他北上平定捻军,正好征调这支队伍。但淮军和湘军一样,都是基于个人恩义建立起的军队,曾国藩对淮军的指挥问题没有把握。
李鸿章的来信彻底打消了这一顾虑。他调拨淮军精锐给曾,并让弟弟李鹤章前来协助,这让曾国藩得以全身心投入与捻军的作战之中。他采用一贯的“以静制动”的战备原则,制定了“河防战略”,即利用天然地形限制打击捻军。
然而这一策略并不顺利,防线一再被捻军攻破,曾国藩也因此遭受着朝廷和敌军的双重压力,他感觉难以支撑,于是将李鸿章调来协助,但想不到的是,朝廷借机让他回家休息,将兵权交由李鸿章。
曾国藩虽心有不甘,也只能无奈南返。让他欣慰的是,李鸿章确实是难得的人才,他利用河流的天然障碍,重点设防,以静制动,最终将捻军镇压了下去。
至此,曾国藩以自己的抽身退步,完成了湘消淮长,曾李瓜带的过程。因首倡河防之策,曾国藩再次升迁。然而随后却陷入“天津教案”,成了“卖国贼”。究竟怎么回事呢?且听明日道来。
【个人成长践行清单】
“读传记,省内心”。看了曾国藩的成长故事,我们又该如何践行呢?
每日一问:你如何理解“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正齐: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价值是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
践行清单
-极致利他:主动分享,成就他人,教才是最好的学
-赞扬他人:任何时候,不吝于对他人的认可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