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复健指南 | 你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你是这样的人吗?
在朋友眼里,你开朗活泼,但你却认为自己是内向社恐;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好像跟所有人都合得来,但每次聚会一结束,你就好像身体被掏空;跟不熟悉的人来往会让你心累,但跟要好的朋友在一起,你会感到很舒服。
其实啊,这种情况或许意味着你是一个假性外向者。所谓假性外向就是表面看着很外向,平时的社交场合你都能够应付得很好,但事实上你并不爱社交,更喜欢通过独处来给自己充电,所以你对自己的性格认知是模糊的。
那些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却喜好孤独的灵魂
许多假性外向者,从自身和外界获得的自我认知,是极其分裂的。说自己外向,又对大部分社交场合充满抵触之心;称自己内向,再熟悉自己不过的朋友们又会拍着ta的肩膀哈哈大笑:真的吗,我不信。
为什么会这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重新理解
“内向”与“外向”
内向者 外向者 01
卡尔·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正式提出了外向和内向的概念。他认为,内向的人能量指向内部,独处的时光能带给他们能量,所以他们往往倾向选择安静和独处;外向的人的能量指向外部,他们能从社交活动中获取能量,因此他们常常活泼健谈,喜爱社交。
社会早早将人们二分于“内向”和“外向”的框架下:说一个人“外向”,意味着他长袖善舞、擅长社交;而一个人“内向”,则等同于他畏手畏脚、缺乏社交技巧。
然而事实上,“喜爱独处”“喜爱社交”,是由ta们能量指向形成的“因”,而可能(并非必然)造成的“果”;同样的,一个人是否有社交焦虑,并不取决于ta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可以有社交焦虑。
再者,内向和外向,本来就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我们的内向或外向性会落在一个区间内,很少有人是绝对的内向或外向者。
02“既有又有”的中间性格
上世纪40年代,第三种性格一一中间性格被提了出来。
具有中间性格的人,兼有外向和内向的特质,但二者都不占主导,ta们在慷慨陈词和认真聆听之间的切换更加轻松自如,情绪方面也更有适应性。
内向型
1.喜欢一个人待在安静的地方。
2.喜欢先思考,后表达。
3.非常确定什么样的事务,能让你补充足够的能量。
中间性格
1.有时喜欢安静,有时喜欢热闹。
2.有时先思考再说话,但也不会惧怕自由地表达。
3.不确定什么事能让你补充能量。
外向型
1.喜欢身处充满外界刺激的热闹环境中,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2.边思考边表达。
3.非常确定什么样的事物能让你获得能量。
说到底,一个人是否“假性外向”,和ta本人性格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又或是中间性格无关。假性外向者不一定外向,但必然有ta们“假”的一面。而ta们之所以会产生社交焦虑,正是因为ta们在社交中的实际表现与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分裂的,存在极大的不一致性。
这样说来,假性外向者们的困扰无非在一个“假”字。在ta们的人生经历中,由于种种原因,假性外向者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有悖于天性的社交模式。
假性外向心理成因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见到亲戚不敢打招呼,就会被家人指责:连叫人都不敢,以后长大了可怎么办啊?
在学校朋友少,爸妈老师会提醒你:要合群,开朗勇敢一点。
这些规训其实都是在默默地告诉你,性格内向是坏事,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受欢迎,于是很多内向的人会因此讨厌自己,逼自己假装外向,扮演一个社交牛人。
归根结底,假性社交的心理成因大致为:
01 对归属感的渴望
从小就被“表现得外向=受欢迎”所影响,即便自己本来并不适应外放的交往模式。为了自己看起来好相处,交往起来更容易,强迫自己扮演“社交达人”。
02人格特质
例如讨好型人格,高敏感人群以及共情能力强的人群,他们很容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波动,因此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义无反顾让自己“外向”起来。
相关研究显示,太习惯使用伪装、热情外放的社交方式生活,分裂社交中的实际表现与内心真实感受,会带来焦虑和疲惫感,致使你陷入自我疑惑与自我耗竭。你在社交中隐约透露的不和谐感,也会被他人察觉,从而影响关系的持久度和亲密度。
如何保持自我平衡
自我觉察
当下的社交让你感受如何?
及时离开令你心烦的社交情景,不要把自己钉在“看起来很不错”的状态中,越伪装自己,我们内心的冲突会越剧烈。
疏导情绪
用平和的方式放松自己,增加可以推动你进入积极情绪的福乐体验(阅读、观影、烹饪等),内在世界的自我修整能给你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