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我写文的此刻,我的上一篇文章《1小时1200元都买不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你想听吗?》的阅读量是24975,而在这之前,我最好的记录也不过就是1260。我5月22日开始在简书写作,至今发布文章8篇,只有2篇上了简书首页,真的是一个再小白不过的新人作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超过了预期。所以当我发现一个早上的时间阅读量一路飙升到9000的时候,我整个状态已经从惊喜到了惊吓!我有一段时间非常惶恐,全身发凉,深刻感觉到“意外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直到阅读量破万之后,我才渐渐回暖,把自己的魂找回来。
上一篇文章总共有223位读者给我留言,所有的留言我都有看过,很多留言引发了我新的思考,有些想法我直接增添到文章中去了,有些用词不当、错字的地方也做了修正。受到文章总体构架和字数的限制,还有很多想法我没办法加入到正文中去,想直接回复留言却发现越写越多,于是干脆写了这篇文章,当作梳理和补充,也是对文章为什么能获得2万阅读量的一次自我分析。
1.标题的拟定
看到有些留言说我标题党,给我留言就是为了跟我说没兴趣听。说实话,看到这样的评论我还有点小骄傲,作为一个万年起名无能星人,这些评论于我来说简直就是鼓励。也看到有读者很痛心,觉得简书的标题同质化很严重,少有卓尔不群的。关于标题,我的观点是“存在即合理”。既然现在简书也好,公众号也好,作者或者编辑都不约而同的用类似的方法起标题,一定是这些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家的喜好和需求。
我起这个标题也是特别练习过的,为了这个标题,我去翻看了简书的热门文章,也特别留意了关注的公众号,最后才拟出了这个标题。从现在的阅读量来看,这个标题无疑是成功的,很好的履行了身为一个标题的义务——吸引人们点击,那为什么这个标题能够吸引人?
(1)数字化
可以看到在《1小时1200元都买不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你想听吗?》这个标题里,我用了2个数字,”1“小时和”1200“元,那如果我把这些数字都用汉字来表达,整个标题就变成了《一小时一千两百元都买不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你想听吗?》,你会有什么感觉?
我特别就此询问了一下朋友,他们的反映基本和我预期相符。
<1>容易忽略。如果标题全部都是一模一样的文字,一眼扫过去一个不注意就跳过了。
<2>累。转换成全汉字的标题看上去就非常复杂,看得人心累,根本就没有点击它的欲望。
因此我在拟定标题时同时使用了数字和汉字,就是利用两者本身在形态上的不同,增加标题的辨识度,让信息的获取更加直观。更何况数字天生自带的专业感,也可以提升人们对于信息量的预期值。
(2)疑问句式
其实这个方法和我曾经提到过的“看书最好带着疑问去看”师出同门,疑问句式的标题会引出人们想要解密的好奇心,有疑问就会想知道答案,同时也对文章的内容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看文的过程就成为一场解密游戏,不断寻求答案,不断解答疑惑。
我现在看书前也喜欢给自己设定一个问题,我想从这本书里获得什么?针对这个主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这样看起书来非常过瘾,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不断的对照,不断的碰撞,虽然没有面对面,却又一种在交流的感觉,最后看完一本书宛如谜底揭穿,尘埃落定之时别有一番满足感,感觉看书也变得越来越有趣好玩了。
(3)把握本质
如果把我这个标题内所有的形容词都去掉,简化后就成为了《职业规划课,你想听吗?》。这就是此篇文章的本质,而在读者们点击进来之后会发现我的文章内容和标题是相符的,确实是关于职业规划的内容。至于文章内的观点他们认不认同是另一回事,至少我没有忽悠他们,让他们觉得标题和文章内容完全不一样。我觉得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讨厌标题党,就是因为标题和文章的本质内容不符,让人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4)差异化
事实上如果文章的标题真的变成了《职业规划课,你想听吗?》,我估计还是会有人愿意看的,但要到达这样的点击率就不大可能了。因为它就像是大白菜,太平常了,所以我用了一个很长的修饰语来显示出它的特殊。它是一堂即使你花了1200元都买不到的课程,而且这还是1小时的价格。这就和普通的职场规划课有明显的区分,珍贵程度大有不同。
另外我想补充一下,我的标题并没有夸大,因为1200元真的就是赵昂老师在分享中所说的实价,而且这个价格他也提到不一定会接。
(5)免费
这是一堂价值超过1200元的职场规划课,但既然有人把它的内容写出来了摆在了你的面前,那么很明显它现在就是免费的。换做是你,你会不会想听听看?至少换做是我,我会很想听,而从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来看,绝大数人的选择也会选择想听。人们对于免费的喜爱深入骨髓,更何况它原本很贵。这就好比你去买东西,在同等价钱的情况下,你是愿意选一个普通牌子呢,还是愿意选高质量的大牌呢?
以上是我对于此标题拟定的全部想法,而对于那位读者所说的“卓尔不群的标题”,我的理解是一个标题既有文学性或趣味性,又兼具吸引力。说实在现在我的起名能力确实达不到这种水平,既然我做不到“两全”,那么至少我先让标题做到“一全”,先履行好吸引力的职能再说。等到日后我的写作能力提升了,会做一些更多的尝试,争取写出两者兼备的标题来。
2.内容的选择和补充
根据读者的留言,在这一部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在文章中有些内容我没有写?为什么有些内容我又会这样写?
(1)年龄
看有读者评论说“年龄的增长才是职场最大的杀手”,而我在文中没有告诉读者这一点。其实倒不是我故意忽略,而是我觉得年龄的增长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就像我在文章中所说的,不论你到底工作几年,今年有没有超过30岁,只要你没有在一个行业内到达中上水平,你就始终处于职场发展的第一(前期)阶段。这很残酷,但这就是事实。职场从不以年龄论成败,最终看的还是你的实力。
我并不想和大家说“年龄不是问题,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之类的热血激励,即使这样的事例也是一抓一大把。对我而言,我向来觉得年龄是一个大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力和精力的流失,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各种问题、权衡、痛苦和迷茫会越来越多,但除了加倍的努力、坚持和付出,我想不到别的办法。
说来惭愧,我也是快30岁的人了,至今也仍是在职场的第一阶段往第二阶段挣扎。午夜梦回,有多少次都想穿越过去,把那个在迷茫中浪费大好时光的自己暴揍一顿,但可惜的是我回不去。我回不去,就只能向前。
所以对于年龄这种无法控制而又无他路可走的内容,我没有多写。
(2)德行
在写作“有德行才有人脉”这一点我卡壳了很久,无它,“德行”这个词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广了。整个词充满了一股“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每个人都对它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真要写这个内容,一篇文章都未必够用,更何况一个段落。当然,我也可以选择不展开写,但这违背了我写文的初衷。
虽然文章是我听了赵老师的分享后所写出的,但我的目的不是写一篇照搬照抄的课堂笔记,而是一次经过我自己理解消化后的输出,这样才能把他人的思想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我想写“德行”这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范围这么大,怎么办?在这里我真的要感谢我曾经的英语口语老师,他教我:“当你用英语和他人聊天的时候突然碰到一个内容不会说,你要做的不是卡壳在那拼命的去想那一个能够精准表达的词汇是什么,而是用你当时能够想到的几个词汇去描述它”。
我仔细的去回顾了赵老师所讲的内容,这一段有关“德行”的内容其实是在为如何维系人脉“服务”。“德行”我解释不清楚,但维系人脉,与牛人相处,我还是有一些内容可以写的。
我很清楚我要做的不是赵昂老师“拼专业“,而是尽力的用我已经掌握的知识去重述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这些专业知识更接地气,更容易被理解。
另外我发现有读者对这段理解可能有一些偏差,并不是说一个人要发展到职场的第二阶段才开始修炼自己的德行,而是在这个阶段要更加注重德行的修炼。我完全认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德行就是人们本心的体现,只是随着我们的长大,有的时候不免迷失,不免自私,而体现在职场上,尤其是在更侧重于与他人相处的第二阶段,就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尽力的把丢失的那部分本心找回来,更加注重自己德行的发展。
(3)游戏
在上一篇文章的开头我就提到过,在听赵昂老师的分享之前,我对于职业规划领域的了解是非常粗浅的,可以说我对于这个领域最全面最系统的了解全部来自于赵昂老师。在职业规划领域,他所代表的就是专业权威,而我只能算堪堪入门,但这样的我却要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转化这些知识,打算写出一篇又有干货又通俗易懂的文章来,怎么办?我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职业规划领域是赵昂老师的“优势领域”,那我的“优势领域”又是什么?我想到了游戏。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玩游戏的人,可以说市面上基本所有的游戏类型我都有试过。当然很多时候我的水平算不上非常好,但长期以来的游戏经历让我对于各种游戏的玩法以及其规则的设定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从而间接的培养了我游戏化的思维模式。
游戏领域是我熟悉且掌握较好的“优势领域”,而职业生涯规划领域是我了解甚少的“劣势领域”,那它们之间存不存在某种联系?我能不能用我的“优势领域”去解释我的“劣势领域”?我仔细研究了以后,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大家可以在我的文中发现,我举了很多游戏的例子,RPG游戏也好,赚奖励也好,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对我相对不利的写作局面,把原本因为理解不足所产生的“敌人”(问题)“拖”到我的“优势领域”里来解决。大家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的世界,我做主!”
这种思路和我上一点“德行”写作的思路还是有差别的。如果说写“德行”时颇有几分“不得已而为之”,那我运用游戏思维所写作的内容就相当于广告界的“精准投放”,两者所蕴含的底气全然不同。
另外我觉得现代人多少都会玩过1、2个游戏,对于游戏就算了解不深也都存有基本的概念。这样一来,我用游戏思维来写作就会较为容易让大家理解,从而获得认同和共鸣。
其实我已经很久都没玩游戏了,倒不是不喜欢了,而是我正在尝试把人生“玩”成一场最好玩的游戏。
3.写作的方法
(1)快?慢!
这个时代正在变得越来越快,一个眨眼你就错过了几亿的信息量,一不留神你就做不了“风口上的猪”,包括我的文章看上去也像是在教人们怎么更好更快的在职场上“如鱼得水”。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但我作为一个慢性子的人,时常在这种“求快”的环境中感觉焦虑、烦躁和不知所措。特别是在我的“自我提升”意识彻底觉醒之后,“求快”的思维就开始全面的“入侵”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虽然弄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令人非常欣喜,但同时对于过去浪费的时间也异常痛悔。我不断逼迫自己要更“快”一点,要紧跟潮流,紧跟时代,要尽快把过去损失的“变好可能性”用加倍的努力补回来。
这种“快”运用到写作上就变成了“我要多写文章,要尽快从量变到质变“,全然不顾时间、不顾身体,不顾自己的积累程度。然而即便如此,我所写的前6篇文章仍然没有1篇被简书首页收录,阅读量更少的可怜。其实在这些文章发布的那一刻,我就有预感它们上不了首页。它们是我仓促中“硬逼”着自己所写出来的产物,完成后我自己都不满意,我又怎能指望别人对它们满意。更何况我在创作过程中是如此的心浮气躁,以至于我都感觉不到写作所带给我的快乐究竟去了哪里。
这个时候我停下来问我自己,如果你“慢”下来会怎样?你会失去什么吗?我仔细想一想,发现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我本就是个无名小卒,看文的人都不多更何况喜欢,我是不是每天更文对大家来说根本没有影响。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放慢自己的节奏,好好地用心地去打磨每一篇文章,先做到让自己满意?
我看到最新的读者留言里有人问我那篇文章写了多久?我的答案是10天。这10天的时间里,我告诉自己慢点写没关系,每天写到550字就好,而在写作过程中有任何一点不明白都决不能姑息,必须要去查清楚,就这样一点一滴的“磨“出了6500字,再经过删减成了大家如今看到的模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诸位所看到的如何更“快”在职场发展的文章却是由我的“慢”炼成的。
(2)思路在路上
虽然我列出了这么多标题和内容写作的思路,但实际上在我真正动笔写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全面。如果我一开始就像上文中这样逐条列清楚了再写,那我完成的时间还可以再拖上一个月。我觉得一篇文章只要有2、3个值得一写的关键点,那就先开始动笔写,甚至我都不会考虑文章的整体框架,完全就是一堆零散的思维碎片。
我是坚定的“方向在路上”这句话的执行者,用在写作上就是”思路在路上“。我先从已经定立的关键点开始写,一边写一边就会衍生出新的思维碎片,这时候我会把新的思维碎片以关键词或者关键句的形式记下来,再回去接着写原来的内容。如果原来的内容写着卡壳了,那我也不会勉强,会直接选择另一个关键点接着写,直至它卡壳或者写完。总体来说我的写作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写法,比起写作的顺序,我更注重的是写作的连续性。
我觉得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1>避免拖延。我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而一个完美主义者会希望将所有的事情都完美准备好了再开始做,这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拖延。为了让自己的拖延症不在写作上发作,我才刻意选择了这种写法,制造一种“无法完美”的局面让自己不得不先开始做,而一旦我开始写了,我就向离成功的完成一篇文章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2>相互关联。由于新的关键点是边写边出现的,我就会很清楚它是由原来的哪一个关键点引发而来。新关键点和原关键点之间因此具有了天然的相关性。我可以很容易的将这些相互关联的点组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我称之为“合并同类项”。越来越多的“同类项”出现之后就会逐渐呈现出一个综合的整体特征,而这个整体特征就是我的小标题或是分段标题。
最后我会根据我所写出的内容,做一些顺序上的调整,适当的删减或者增补,塑造出一条总体清晰的文章脉络。
4.总结
看到这里的诸位读者,恭喜你达成了“已阅超5000字”的成就,再送你一个好消息,你已经身处结尾段落了。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最重要的目的——分析上一篇文章为什么会火,已经达成了。现在我要达成我的另一个目的了,就是用此文做一个道别。我很明白我的上一篇文章之所以会这么火,除了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原因,还有很多意外的“气运加成”,比如说最近到了毕业季,比如说赵老师的核心观点和主流观点不同(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想写出来的最主要原因,百家争鸣,方能开拓视野),比如说我选了一个很讨巧的大家都关注的职场主题。
上一篇文章是我最美丽的意外,让我这一个不论是在写作还是职场规划领域的新人获得了这么多的关注和喜欢,可这并非是常态,我真正的积累并没有厚重到可以和这个成绩匹配的程度。我不想沉浸在“我是个能写阅读量破2万的热文作者“的幻梦里。我很清楚一次成绩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沉迷其中只会让我患得患失,所以我需要这样的一次梳理,一次总结,一次告别,一次舍弃。
也许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就会被打回“原形”,继续做个阅读量只有几十几百的小透明,但没有关系,因为由那些阅读量,那些评论,那些喜欢所带来的温暖,已经足以支撑我走下去了。
其实我写作也好,分享也好,并不是想告诉我的读者:“我就是这样做的,你一定要按照我说的做,你才能升职,才会写作”,而是“这世上道路万千,你要不要来看看我走的这一条?也许里面会些东西你能用的到?”道理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旁人的建议永远只是仅供参考,信与不信,做与不做都是你的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就好。
日后我仍会写下去,会以自己的方式慢慢的打磨文章,会继续坚持“有输入就有输出”。目前手上已经攒了几篇书评待写,也想学学猫爷向更多的牛人们请教和学习。我会适当的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来与更广阔的世界相遇。
最后,虽然我前面提过要揍过去的自己一顿,但如果真能穿越回过去,我更想做的是给那个迷茫又畏惧的小姑娘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她:别害怕,在未来,你的用心,终会有人看见!
谢谢简书,谢谢赵昂老师,谢谢猫爷,谢谢猫群的小伙伴,谢谢所有点进来阅读的人们,也谢谢这个在成长道路上失败了无数次还没放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