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第18篇微子第07章】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杨伯峻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钱穆译文】子路从行,落后了,遇见一老者,杖头担着一竹器,在路行走。子路问道:“你见我的先生吗?”老者说:“我四体来不及勤劳,五榖来不及分辨,那是你的先生呀!”走往田中,把杖插地,俯下身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立在一旁。老者止子路勿前行,留到家中过夜。杀一鸡,做些黍饭,请子路,又叫他两个儿子来和子路见面。明天一早,子路告辞,见到孔子,把昨日事告诉了。先生说:“这是一个隐者呀!”命子路再回去见他。子路到他家,人已出门了。子路和他二子说:“一个人不出仕,是不义的呀。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又如何可废呢?为要清洁己身,把人类大伦乱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尽他的义务罢了。至于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
【李泽厚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落在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子路问道:“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放下拐杖,便去锄草。子路拱手站着。老人留子路回家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并介绍会见了他的两个儿子。第二天,子路继续赶路,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土。”要子路再回去找他。子路到了,老人却已走开了。于路说:“不去做官,是没有道理的。长幼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君臣的关系又怎能废弃呢?为了使自己一身干净,却破坏了重要的社会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履行义务;但道义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子路随行但落在了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道:“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
拄着他的拐杖开始除草,子路(知他不想谈论老师就)拱手恭敬地站立着。(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是晚)杀鸡煮黍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跟上孔子)把经过告诉(孔子)。
孔子说:“隐者呀。”
(孔子)让子路返回,(老人)看见他到来,即走开了。
子路(对着老人背影)说:“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道的无法推行,早已经知道的了。”
【游梦僧意译】子路随(孔子出)行但掉队落单了,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老人)道:“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有梨子,有桃子,有麦子,老夫从耕几十年,就没听说过有‘夫子’这等果子!)”
拄着他的拐杖开始除草,(不再理会子路)。子路(知他不想谈论老师孔子就)拱手恭敬地站立着。(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当晚)杀鸡煮黍来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跟上孔子)把经过告诉(孔子)。
孔子说:“隐者呀。”
(孔子)让子路返回,(老人)看见他到来(就知道他是受孔子所使,来讲大道理和劝人出仕的),即转身离开(,不想与之对话)。
子路(对着老人背影)说:“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您既然知道)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您这样做,是取小节而舍大义,于礼不合)。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并非只固执于推行道),道的无法推行,(其实)早已经知道的了。”
【详解】解读之前,本僧唠嗑一件咱小区发生的事:阿麦在小区门口开了一间店,卖肉的!各位看官莫笑,是真的卖肉……哎,说不清,反正就是卖肉的,猪肉、羊肉、牛肉。
阿兜养了一只狗,叫“小柔”,阿兜整天带小柔出来溜弯,小柔每次都在阿麦店门边拉尿,对此,阿麦非常不满,向阿兜抗议,可人家说:“这又不是在你店里!”阿麦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天,阿兜火急火燎跑来问阿麦:“你看见小柔了吗?”阿麦幸灾乐祸又不动声色地说:“你眼瞎呀,什么‘烧肉’?猪肉羊肉牛肉都有,没烧肉。”小陈狠狠地瞪了一眼,就走了。
看了许多版本对本章的解读,本僧不禁长叹:解论者太缺诙谐之人了!。
众读者可能会问:“游梦僧,何故有此长叹?”因为本章老人回答子路的话,就是一句揶揄耍趣之言,孔子读懂了,子路读懂了,但千百年人,解读《论语》的人却无人领会,全解得一本正经,没了乐趣,岂不可惜。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下面开始解文析句。为了更好地展现此章所描述的情景,本僧再做一次导演,咱再演出一出好戏。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论语·先进》篇可见,其政事能力排第二。
从而后:子路从孔子行,相失在后。从,随行;后,落后,落单。大白话就是:跟着孔子出行,落到了后面。
遇:不期而相见。偶遇。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遇丈人:偶遇一老人。
以:用,拿,把,将。
荷:背;扛。
蓧:除草用的竹编农具。
以杖荷蓧:用拐杖挑着除䓍农具。
子见夫子乎:第一个“子”,代词,“你”或“您”之意,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夫子,即“老师”。全句意思为: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注意,前方高能。搞笑的段子来了。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所以成语“五体投地”是两手加两足再加头,共五体,伏地叩头是也。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常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人认为是老人在批评子路的,更有甚者,解读为批评孔子的。本僧认为老人是说子路,但目的不是批评,而是耍嘴皮子,原因请看后面对“孰为夫子”的解读。
孰:《正韵》何也。《国语·越语》有云:与其杀是人也,宁可得此国也,甚孰利乎?“孰”是“什么”之意。
先解释何为“拱而立”。
拱:《说文》拱,敛手也。本义: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拱而立”,即“敛手而恭敬地站立着”。
子路问:“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答:“(你这人,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这里哪里有‘夫子’这种瓜果。你看,有梨子,有桃子,有栗子,哪有什么‘夫子’!老夫从耕几十年,就没听说过有‘夫子’这等果子!)”
为了让众读者理解,本僧在后面加了一串果子。这样,大家理解这话的意思了吧——老人是“顾左右而言他”。
估计老人像《论语》其他章句中的长沮、桀溺等隐者一样,不想谈这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故意在子路面前装傻扮懵,把子路的问题曲解成:“你看到夫子(这种果子)吗?”。
大家还记得,长沮不想理孔子一行人时,是怎么说的吗?直接说“(孔丘不是博学多才,到处为人解惑释疑吗?)自然知道渡口在哪了!”(原文:“是知津矣!”)
老人跟长沮一样,故意曲解一些字词,以之来表达自己对孔子的不屑。
从后面的“拱而立”来看,子路听懂了老人的话里话外的意思,所以才不再言语,而仅“拱而立”,恭敬地站立一边,不敢再言语。
如果按众解论者解的,老人问的是“谁是你的老师?”子路是不是应该回答说:“我老师啊,高差不多两米,头上还有个凹,高大威猛,有点小帅,回头率挺高的……”
可见,把“孰为夫子”解读成“谁是夫子”并不合理。
也有人解读成“既不劳动,又不知道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乍听起来,好像有道理。细思则不然,这样的意思,古文应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以为夫子”!
老人机智幽默的回答,真可谓“装傻扮懵我最牛”,用粤语来说就是“诈傻扮懵我最叻”。由此也可看得出,《论语》并非严肃无趣的,诙谐之章句隐现其中,只可惜千百年来,无人读懂而已。
比如作为老师的孔子,并不板着脸,也会很孩子气地议论一下弟子:【05公冶长篇0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夫子也会用非正式而又形象的物件来比喻人物:【05公冶长篇0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又诚如孔子所钟爱的《诗经》,其中《淇奥》篇所描写的,君子亦可“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奈何儒者都一本正经地解之读之,而与乐趣失之交臂矣。但因为“不重则不威”一句的曲解,而把讲求“悦、乐、不愠”的孔学,曲解成了后来“严肃、板脸、苦大仇深”的儒学。
老人的机智幽默,千年无人理解。众人皆在争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批评孔子还是子路”。更有钱老为了解通此章,把“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硬生生地解读成“我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莫名其妙。如此,殊不可悲可叹。
还不理解的读者,可以返回文章开头,看看麦与兜的故事。
是故,本僧长叹:解论者太缺诙谐之人了!硬是把孔子之乐学,曲解而造就了儒教的苦学。
本僧还想探讨一个小问题:子路的问话有没有问题!
他问“您看见夫子了吗?”此话是有失礼之嫌的!孔子于你子路来说是老师(夫子),但对于老人来说呢?明显不是!比如在街上你问人说:“你看见老爸了吗?”估计那人都懒得搭理你:是你老爸,但不是我老爸。
有此失礼之处,也是子路最后不敢再吭声的原因之一吧!
芸:古同“耘”,除草。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拄着拐杖除草,子路敛手而恭敬地站立着。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植其杖”并不是把杖插一边,而是“手扶”之意,老人老了,弯腰除草,没有杖的支撑,腰受不了的,这算是常识。
再说,老人拿拐杖,不是拿来耍酷的,前面已经用它来“荷蓧”了,这里还不用,更待何时?这点来说,杨伯峻先生解读对了,而钱李两老则错矣。
食:动词,拿东西给人吃。此处解读为“款待”《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杀鸡煮黍来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注意,在古文(起码在《论语》里)“子”是指“子女”,可以是儿子,也可能是女儿。如孔子嫁女儿——【05公冶长篇0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所以说,杨钱李三老直接解读为“儿子”,是不严谨的。
咱稍稍讨论一下:老人为什么留宿并款待子路?
其一,因为其“拱而立”,未失礼节,显得有修养与学识,故老人重其知书识礼也。
其二,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为长,子路为幼,子路离群落单,身处荒郊野岭,老人为不废“长幼之节”而留他。这点,子路在后面的话中重点提到的。
此章记的是两天的事情,一起解读的话,文章会很长。咱先解读第一天的经过,后文再继续解读第二天的。
现在,咱分析一下剧本。
首先是时间问题,通过老人让子路留宿过夜,可知,事情是发生在傍晚时分。否则,大白昼的,就算是老人有意留,子路为了赶上孔子也未必会留。
地点就不用说了,肯定是野外。
其次是演员安排问题,总共四个演员:子路一个,老人一个,里面有“二子”,用一男一女更佳,男女平等嘛,同时给观众普及个知识:“古文里,‘子’可男可女,非独指男”。
再者,“夫子”不能说成“老师”,否则,就老人就无法曲解成果子了。
游导演说:“好,剧本分析结束,咱开拍小电影。”
旁边的小黄,偷偷对我说:“导演,咱拍的虽然短剧情电影,但别说是‘小电影’好不好?人家以为是苍井空老师参演呢。”
本僧与小黄相视一笑,相互一副“你懂的”的默契样子。
“好,咱开始拍这个短剧。时间刚好,下午近傍晚时分。注意,为了剧情需要,演子路的,不要把‘夫子’说成‘老师’。演老人的,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时,要表现出诧异和不解,就像遇到一个凭空捏造出‘夫子’这种果名的农盲。再者,弯腰去除草的时候,一边手扶着拐杖,一边手除草。”
……
欲知后事如何,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解论之<给坑害孔子的人>》系列文章。同时,欢迎在后面打赏支持,谢谢!
【第18篇微子第07章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游梦僧直译】子路随行但落在了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道:“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
拄着他的拐杖开始除草,子路(知他不想谈论老师就)拱手恭敬地站立着。(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是晚)杀鸡煮黍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跟上孔子)把经过告诉(孔子)。
孔子说:“隐者呀。”
(孔子)让子路返回,(老人)看见他到来,即走开了。
子路(对着老人背影)说:“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道的无法推行,早已经知道的了。”
【游梦僧意译】子路随(孔子出)行但掉队落单了,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老人)道:“您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你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是‘夫子’?(有梨子,有桃子,有麦子,老夫从耕几十年,就没听说过有‘夫子’这等果子!)”
拄着他的拐杖开始除草,(不再理会子路)。子路(知他不想谈论老师孔子就)拱手恭敬地站立着。(老人)止子路(让其)过宿,(当晚)杀鸡煮黍来款待他,(并让子路)见了他的两个子女。
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跟上孔子)把经过告诉(孔子)。
孔子说:“隐者呀。”
(孔子)让子路返回,(老人)看见他到来(就知道他是受孔子所使,来讲大道理和劝人出仕的),即转身离开(,不想与之对话)。
子路(对着老人背影)说:“不出仕为官(这行为)是不合理宜的。(您既然知道)长幼的礼仪,不可以废弃;君臣的理义,怎么就废弃了呢?想洁身自好,但却悖乱了大伦常(,您这样做,是取小节而舍大义,于礼不合)。君子出仕为官哪,(是)践行那(君臣之)义(而已,并非只固执于推行道),道的无法推行,(其实)早已经知道的了。”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