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是一门很系统的智慧之学,学习零散的片段其实不难,难的是系统地学习这门知识与学问,尤其,对于那些没有什么基础、但对生活有感悟、有追求的人来说。
我之前组织过很多零散的文章,而这次,将会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做一个思想上的提升。系统地,按照零基础入门的思路,来谈谈佛学。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你将从佛学的误区、学佛的注意事项、佛学的智慧、佛学与其他国学的关系等角度,掌握佛学精髓。
希望你能有所收获,今天讲第13讲,请您阅读。
《笑傲江湖》里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生在世,行走江湖,每个人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不可避免的要与人打交道。
有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无论走到哪里都胜友如云,还有些人,却总觉得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抱怨命运的不公,人生处处受阻。
对于后面这一类人,在佛家的观念里,大有可能是深受“我执”的困扰。生而为人,躯体的病症,尚能一一救治。
然而,人内心中的欲望嗔恨、忧悲苦恼,却是最最棘手的,引发内心这些毛病的主要元凶,正是“我执”。
正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意思是说,人活一世,所谓的好运、厄运其实都是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心一念衍生的。
许多朋友总是抱怨自己霉运连连,于是不远万里烧香拜佛,不惜重金求签问卦。却不知道,只要从自身改变,断除我执,全世界就会对自己雨过天晴、和颜悦色。
01
我执,即无明,人生最大的障碍
在佛家看来,无明,是导致所有问题的第一主因。
无明,指的就是一个人内心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状态,头脑也搞不清楚状况,由此生活中产生出一系列的麻烦。
我执,正是因为无明,没能窥见自己的内心,亲手给自己的人生之路设下重重阻碍。
著名佛学大师星云大师就曾说过:“人生的种种烦恼痛苦,都是由于太过执着引起的。”深陷我执的人,不仅性格有缺陷,身边的人都对其敬而远之。
(1)导致人性贪婪和自私
浏览网页时,时常能看见一些颇具煽动性的标题,例如“某某美女炒股半年买奔驰”“宝妈做微商实现财富自由”“玩游戏挂机就赚钱”等等。
诸如此类的广告,每年换着法子与时俱进,唯一不变的只有看客们的贪婪心。一旦自身的弱点被他人利用,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
心有我执的人,内心总是苦苦执着于贪图某样东西,有的是金钱,有的是地位,有的是权势。
贪欲就像癌细胞一样逐步扩散,蔓延至全身。这样的人,很难过得轻松如意,只是不断地在苦海中挣扎,迟迟不愿上岸。
通常来说,贪婪和自私就像两兄弟,心有我执的人,不仅容易心生贪婪,还容易因为沉溺于贪欲中。只想到自己,无法顾念他人,让人感觉这类人非常自私自利。
一个人自私的习气过大,便越发听不进别人的话,往往到最后都容易吃苦栽跟头。
可见,你执着什么,什么就让你受苦;你贪爱什么,什么就让你受伤。越是自私自利,越是窘迫差劲。
(2)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生活中,职场上,明明大家都处于同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欢迎,有的人虽能力不强但升职加薪却是最快的?
其实还是我执在作祟。深陷我执的人,平日里爱抱怨,负能量满满,而且冷漠自私,让人难以接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
我执太深的人,总觉得全世界亏欠自己、所有人与自己为敌,心境难以平和,心态难以开阔。如此一来,即便个人能力再强也是白搭。
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人打交道。
常言道:“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那些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大多积极乐观、开朗大度,能够与人为善,一切都是良性循环。
由此看来,一念放下,一心向善,才能抛却我执,人际关系得以圆融通畅。
02
不执著这三种心态,你的人缘就会越好
佛家认为:“我执是障碍,容易让人蒙蔽双眼,看不到更宽广的世界。”
如果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执着,那便是“择善固执”,是好事,值得提倡。如果是在以下三种错误心态上执着,只会败坏人缘、烦恼丛生。
(1)错误的信念,即妄想心
所谓“妄想能消除,安身处处同”。
生活中,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工作的时候叫苦叫累,觉得放假真好,等到放假玩了很长一段时间,又开始感觉无聊,觉得还是上班好。
在城市生活的时候,觉得乡村鸡犬相闻、与世无争,在乡村生活的时候,又觉得城市才好,精神生活丰富、热热闹闹。
妄想心就是如此,总觉得自己当下所拥有的这不好那不好,难免口出怨言,带着怨气生活。若不戒除妄想心,很难在与人相处之时,给他人温暖阳光。
所以,学会成就自己好心态,养一张富贵嘴,处处播散正能量,才能受人欢迎、路路通畅。
(2)错误的迷恋,即执着心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世人很容易在错误的情感上执着,执着于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自己的某种兴趣爱好。
专情虽是好品质,倘若执着的情感是错误的、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那便是执着心。
一旦有了执着心,各种溺爱、错爱、私爱就产生了,不仅给他人带去困扰,还会因爱生恨,让自己痛不欲生。
所以,面对错误的事物,要拿得起,放得下,不为此执念过深,于己于人都有益处。敢于放下执着心的人,内心阳光明媚,总能吸引正确的人
3)错误的对比,攀比心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攀比心,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正向攀比,可以催人奋进、积极努力,而用负向攀比,只会让人丧失自我,变得尖酸嫉妒。
徒有一颗负向攀比心的人不明白,什么是富有?《道德经》中给出了一个答案:“知足者富也。”
戒除攀比心,懂得知足的人,内心安定、从容自信,也能在与人相处时,发自内心的称赞他人。这样大度平和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广受欢迎。
破除我执,靠智慧
曾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路过一条巷子,一个花盆突然从楼上坠下,哐啷一声砸碎在他面前。
这个人心想:“我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今天真走运!”
于是跨过花盆碎片,开心离去。
不久后,又有一个人路过这条巷子,楼上又一个花盆不慎掉落,哐啷一声砸碎在这人面前。
他瞬间阴云密布,苦着个脸,心想:“今天也太倒霉了,差点就脑袋开花死在这了!最近肯定不走运!”
然后,他闷闷不乐地踢了一下花盆碎片,离开后,接连好几天都为此苦闷不已。
相同的际遇,不同的两个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区别就在于,第一个人懂得放下我执,不开心的事情如过眼云烟,而另一个人从此深种执念,往后尝尽苦果。
佛法指引大家,破除我执,靠智慧。这里的智慧,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学识,而是自身云淡风轻、乐观积极的处世心态。
佛家有句话说:“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心想欢喜事,成就欢喜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人生。”
想来确实如此,其实这世间的苦与乐,不过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面对我执,有的人一念放下,欢欢喜喜每一天,有的人却紧抓不放,终日在苦海中沉浮。
所以,为人处世,若能成就自己一颗宽宏大量的内心,乐观正向的自处,方能念念生欢喜,日日有好运。
正所谓:“心生执着,则痛苦生,心生随缘,则欢喜生。”
朋友们,何必执念太深?放不下我执,世界充满敌意,放下我执,全世界都将对你和颜悦色。
从今日起,用智慧化解我执,不再为自己徒增烦恼,持一颗欢喜心,善待他人,生活一定会对我们喜笑颜开。
佛陀:此生过后,终归何处?
所属专栏: 佛陀传:佛法真谛
在鹿养宛,比丘陈如曾经问过佛陀,最后一生过后,不再来世间,也不落于其它五道之中,又能去哪里呢?
佛陀回答道:“成就佛陀,最后将会实证涅槃,彻底的解脱六道轮回,成为另一种存在”
陈如还是很疑惑,于是佛陀进一步的解释道:“这种存在超于世间的存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却又无处不在”
另外四位比丘也问道:“世尊,您是说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或者是你常说的佛国净土吗?”
佛陀道:“我说这一生过后,不再来世间,其实是强调苦的止息,而不是真有另外一个世界可去,我之所以说净土,并不是真有某块净土存在,而是称名为净土,说到底,不过应世人能够理解的概念而说,并不是实有”
陈如见到大家都还有疑惑,于是请求道:“世尊,请您为我们讲一讲涅槃吧!”
其他四位比丘也请求道:“愿闻其详”
于是佛陀谈到涅槃,即四圣谛中的“灭谛”,他说道:“涅槃就是入灭,是通过断除一切束缚众生于世间的力量而获得,也就是说,如果你还在世间有所留恋或被束缚,那么,就不可能实证涅槃,更不可能觉悟而成为圣者”
因为所谓圣者,就是断除一切所执所住,包括欲望,方能成就,而涅槃也是一样的道理,非圣者无以实证涅槃,更何况涅槃本身并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一种境界,更不是人为所造,而是一种超越于世人认知之外的存在,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述,唯有圣者亲证,方可了知。
换句话说,涅槃是一切修行求觉者的终极目标,当然实证涅槃之后,一切苦就已彻底的终结,而这正是通过远离一切形式的贪欲而获得,别无它法,就算是佛陀也一样无法帮你证到这个层次。
因此,佛陀加强语气道:“比丘们,放弃对于一切外境外缘的执著,打开自身原本就具足的智慧德相,才可以由心智之慧理解涅槃。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由于从无始时来“无明”的缘故,才由贪而生忧,由爱而生怖,而所谓修行,就是远离或出离一切贪爱与欲望,即离欲才无忧,无忧才会无怖”
五比丘问道:“涅槃或入灭就意味死亡,或者只有死后才能入涅槃吗?
佛陀道:“当然不是,因为涅槃的本质并不是死,而是说当我们断尽一切烦恼,消尽一切累世以来的业障之后,所实证到的最高且最圆满的境界。为什么说是最高且最圆满呢?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把烦恼以及起烦恼的因(业)一起灭掉了,没有因当然也就没有果了,也就是摆脱因果轮回的束缚,所以,这个时候,已经超越了空间或时间,也超越了生命的极限,跟生命的生死无关”
所谓轮回,其是众生果报的显现,因此,没有“因”,也就是意味着没有果报,没有果报,当然就没有轮回,即摆脱轮回了。
甚至可以说,涅槃的本质就是菩提,即开启一切智慧之意,也是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福报一切功德都完全圆满之意,即苦的彻底止息,灭谛。
所以,我们谈“四圣谛”之中的灭谛,就是涅槃,也是苦的止息,即把烦恼、业都彻底的断掉了,苦也断掉了,得到彻底清凉的境界,这种境界说到底就是回归“真我”,回归一切法本来的面目,这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
“因此”,佛陀问五位比丘道:“我们刚才谈到的涅槃,真的存在吗”
除了陈如微笑外,另外四位比丘们都很疑惑,于是陈如回答道:“刚才世尊讲的涅槃,并非涅槃,而是称名为涅槃”
佛陀也笑了,显然对于这个回答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