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滴入一滴墨的水
——海边的曼彻斯特影评
生活除了一些值得被截取下来、放映给别人看的东西还有什么?我在以前同学的空间里看到他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电影中的悲伤就像是一杯滴了墨的水,墨汁慢慢扩散开来,从外表上看还是这样一杯水,可你知道它已经有所不同,隐于深处却又是无处不在。于是我怀抱着一种看悲剧的感情去看了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试图看完一遍就对它进行大刀阔斧地砍杀、提炼,分析人物性格、情感,事件发展等等,然而这种颇有壮士扼腕的愤慨却随着影片的进行而消失殆尽,一种无法言喻的无力感深深地浸入皮肤、骨头乃至心灵和灵魂,我甚至无法向别人说:去吧,去看吧,它值得去看一下。我只怕有心者看完或嘲笑我的资历太浅或埋怨不着口地跟我一样消沉——这确实不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平淡到真实的情节发展
这部电影的情节简单到会让我这种颇有一腔导演梦的人误以为一切人的生活都能拍出类似的电影。Lee正如往常一样给住户清扫门前雪、修理家中物品,从电工、水工、修理工,只要是可以做的,他包揽了一切能为公司提供给住户方便的工作。然而在一次与住户的冲突被告时我们才发现Lee的生活没有与他所应得的报酬对应,一脸丧气的他跑到酒吧把气撒在了素不相识的两人身上,最终回到低矮的无光的地下室,再开始新的一天。然而第二天等待他的不是一如摔了一跤拍拍膝盖继续走路的平淡生活,而是他的哥哥去世的消息。他忙回到曼彻斯特,开始了他早希望丢弃在身后的那段往事的追溯。
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Lee着手办理哥哥的丧事。哥哥将Patrick的抚养权交给了Lee,但Lee并不想当Patrick的监护人,虽然叔侄两的矛盾从开始就有苗头,但真正引起冲突的从这里才开始。原来Lee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和三个儿女,生活在这个叫海边的曼彻斯特小镇上,偶尔与哥哥驾船出海,但在与朋友聚完会的半夜,家中着火,三个孩子全部葬身火海,Lee也自此陷入无尽的自责,之后的生活于他来说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自主的选择,他选择了背负痛苦的愧疚,再也不愿意走出来。哥哥留下的遗嘱意思是Lee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Lee万不能接受,但身负亲人的牵挂,他也不能随便留下十六岁未成年的侄子独自一人。葬礼结束两人依旧没能对到底住在海边的曼彻斯特还是波士顿做好决定。Lee不能接受的过去是两人矛盾的焦点,即使Patrick有一万个住在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优点都无所济事。但Patrick不能接受Lee的决断,Lee只好先陪Patrick住到他新学期开始。Lee与Patrick终于以Lee卖掉古董而冰释前嫌,然而Lee没有感到生活的变化,他向偶遇的Randi坦白心中已经空了。Lee的心没有空,他被永远困在过去的阴影中无法走出来,现在还是未来都被填满,他所说的空是相对于Randi对现在和未来满怀希望的空。拒绝她是他唯一救赎自己的办法。哀莫大于心死也不过如此。Lee最终回到了波士顿,增添了一间屋以备Patrick的来访,这或许就是Lee唯一活着的证明了。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或如刀尖般的叙述方式
电影采用正叙穿插倒叙的手法,Lee逐渐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同时,他在故地的回忆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
这中间有三段比较集中的回忆穿插。第一段是Lee从波士顿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哥哥的遗体的路上,回忆插进来介绍Lee开始揭露冰封的往事,并交代主人公的基本信息。刚开始的回忆是比较欢乐的场面,包括与哥哥和前妻的相处时光,可见Lee虽然对往事无法释怀,离开故土,但人作为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一旦勾起尘封往事的回忆依旧会先从愉悦的事情怀念。第二段是律师转述哥哥的遗嘱给Lee,希望他成为侄子的监护人。影片中Lee与律师对峙时,眼睛一会儿看向律师,一会儿看向窗外,窗外的阴影象征着他黑暗的过去,打到律师的镜头则是明亮的,象征着现实在此却令他难以面对,继而又转向窗外。此段中插入Lee喝酒误事的回忆,巨大的痛苦正是他不想回到海边的曼彻斯特以及留下来照顾侄子的原因。第三段回忆是Lee处理完哥哥的后事,回忆起Randi离开了Lee后大哥支持他离开海边的曼彻斯特,作为精神支柱般为他置办了家具,希望他慢慢走出阴影。这三段回忆是分别对哥哥和前妻的怀念,也是Lee回到故土面对的两大矛盾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可惜的是,哥哥的关爱使他站在侄子的角度考虑事情,二人的矛盾得以解决,但与之平行的另一个矛盾——到底与过去能不能和解,从头到尾都没有解决的迹象。Lee对过去的痛苦远大于失去哥哥的痛苦,因此他能轻易从失去哥哥的悲伤中走出来,解决抚养侄子的问题。影片穿插对比式地叙述使Lee的痛苦无限放大,刀尖般刺穿一切令他释怀的事物,以此警戒他不要忘却往事。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无法感同身受的人物情感
从Lee与多个人物的冲突中可以得到一个普遍的道理:人的情感无法共通。
1、与侄儿Patrick的相处
Lee离开海边的曼彻斯特时Patrick还是十一二岁的小男孩,由于Lee刻意地在离开时冻结了之前幸福的记忆,因此对Patrick的印象也就留在了小时候的状态,于是在十六岁的Patrick与女友之一睡同一个屋子时,Lee愣了几秒,随后说:“我是不是该提醒你注意戴套?”而Patrick却像个真正的大人一般回应:“我们(父亲跟自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随后大男孩抿着嘴,认真坦诚地为叔叔考虑:“如果我们吵醒你记得说一声。”徘徊地看了几眼叔叔才离开。而Lee则一脸有点缓不过来的表情坐在床边看了好一会儿才躺下。
Patrick交了很多朋友,有两个女友,参加冰球队、篮球队还有乐队,父亲死后他就像个没事人一样。Lee带他看被放在冷冻箱的父亲,他也只是瞟了一眼就回去了。Lee在电话里说对Randi说到:“孩子的心理没人清楚。”Lee很清楚Patrick与自己之间的距离,但即使他成长再如一个大人样子也无法摆脱作为孩子的本性。Lee的心已死,所以面对哥哥的去世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而Patrick假装逃避了一切,却在看到冰箱里的冷冻鸡时情绪失控。双方的隔阂随着Patrick的崩溃终于有破冰的兆头。
Lee和Patrick的依旧围绕着是否离开海边的曼彻斯特恒留着,直到Patrick被母亲邀请去她的新家吃了顿饭。由于Patrick的母亲离婚前有酗酒和精神崩溃的情况,Lee不放心Patrick与他母亲住在一起,此番吃饭Patrick更是感受到相隔多年的母子之间那道隐形的墙,尤其在回家后继父发来的希望Patrick不要再打扰他母亲的邮件之后。力的作用是相互,就像失恋的人往往比平时更加脆弱也更容易放下戒备。Patrick的失落Lee看在眼里,Lee似乎也从Patrick的失落中获得作为叔叔精神支柱,两人的矛盾随着Lee决定卖掉收藏枪为船换新的马达解决,Lee也在船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与前妻Randi的偶遇
与Patrick的和解似乎是个好兆头,观众也随着Lee的笑容忘记了他之前的经历。可是与Randi的偶遇则将所有人拉回到现实。
Randi泣不成声地跟Lee道歉,但是到最后Lee只用一句话表明了自己:“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3、与周围人无时无刻的碰撞
Lee对房客的态度一直都是无所谓甚至是脾气不好,对老板也是满腔的不快。在海边的曼彻斯特,自从Lee犯下错误,镇上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针对他。轻度的如Patrick的校长和秘书谈论到他、Patrick的冰球队队员和教练看到他来都说了一句话:“是那个Lee啊!”Lee仿佛是全镇所知的名人。实际上在与律师的交接哥哥的遗书回忆过往事后,观众已然清楚Lee在镇上的地位,因此之后Lee陪伴Patrick留在海边的曼彻斯特后寻找新工作,每个人都对他的到访都嗤之以鼻,他们当中或许有些人知道是因为Lee的不当操作才烧着了自己的孩子,也许更多的人只是听到了皮毛:这个人杀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带着害怕、敬畏、避而远之的态度面对Lee的到访,这能说是他们的观念错误吗?也许Lee根本不在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就像面对波士顿的屋主一样,他把自己紧紧裹在自责的壳里,沉浸在自责的溶液中慢慢腐蚀自己,却在外人看来无法看穿,甚至令人恐惧。
就像你不能把《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男主角的爱情观念当做现实中自己对于爱情的准则,更何况基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大背景,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态度更应该就事论事,如同蒲松龄或者吴敬梓嘲弄人间现实般跳进一个圈子里,顾影自怜却能让圈外的人心生羡慕。但这个电影一反常态,每个完整看完它的人都无法克制自己不带入进去自己的经历,接着沉浸良久才慢慢回味过来,哦,我不是电影里的任何人。观众沉浸式地品味其实不比演员沉浸式地表演轻松得多,因此每个推荐这部电影的人就姑且认作他们还未感受到电影中人物真正的痛苦,他们还是认作那杯水没有问题,一口饮下,那就姑且原谅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