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吃下两颗感冒药,趁着药劲还没上来,赶紧打开电脑码字。写下这篇记忆流水帐,没关系,趁热先写下来,这份热最新鲜,最可贵。
对,今晚,我想谢谢我和上外SISU的那些记忆流,流到哪里算哪里哈(写完这行,我的清水鼻涕情不自禁流下了,先擦擦,接着写)。
SISU,上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听到这个名字,在很多人眼中,她就是外语牛逼闪闪的代名词。在我心中,她的意味更加深长,像是你翻阅千山万水,终于见到了的那位,知青妈妈。
【一】
说起来,小时候我就住虹口,离上外本部不远。90年代初,我老妈还曾在上外迎宾馆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的迎宾馆,只有外籍专家和外教才能入住的。妈妈也因此结识了一批“老外”朋友。印象中,老妈对我的学习中,最关注地就是英语,不仅英语启蒙早,我还被强迫要求背诵新概念一、二、三,算是打了下些许童子功。在我心里,上外像是老妈在我心里种下的种子,是对我学所有成的最大期许。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中三年的学业压力把我压垮了,大学我并未如愿考取上外。但这不妨碍憧憬对上外的向往,研究生继续。
大学四年,我学习可以说比较刻苦,当时拿到了提前批保研的考试资格。在上财、同济、上外,这几所学校PK选择时,我义无反顾选了上外,并一举考取了公费生的名额。那是2009年,据说那是最后一批有公费读研的机会,往后都需自费,再争取奖学金。
2009年的夏天,可以说是我的高光时刻了,拿到上外的读研机会,走在街头感觉头都抬得比往常高了,多了不少自信。后来才知道,我入学读研的2009年,正是上外60周年校庆。
【二】
可能,我的幸运,就是踩着对的时间点,进入地这所我心目中的学校。
2009年承蒙校庆的恩泽,学校里几乎每天都有讲座,我也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一场讲座赶一场讲座,对学习如饥似渴。傍晚,我还和好友,一起跑步,去东华的食堂蹭饭。一口砂锅,量足好吃,特别满足。
有句说句,上外什么都好,就是食堂又贵又难吃哈。
研一的日子,过得充实悠闲,转眼就到了2010年。是啊!我们赶上了2010年世博会,作为上外学子成为世博会礼宾部的志愿者“小白菜”。做志愿者的日子,白天和同学暴走世博场馆,晚上我们还兼职了一份网信办舆情处的工作,编译各类新闻舆情,颇有几分谍战片色彩,成就感满满。
2011年,临毕业时,我还有幸申请到了复旦-香港浸会大学“财经工作”的交流机会,更幸运地是,这个工作坊是两地交替举办。2011年,碰巧是轮到在香港举办,于是我就有幸前往我崇拜的记者——闾丘露薇的母校交流!虽然,整个交流就短短一周,但对于当时我而言,相当地开眼界。
不知不觉,到了毕业的日子。因为学新闻,就想着干新闻,致力于到媒体工作,所以我们一批同学铆足劲,申请提前毕业。那真的是,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一边搞论文,整个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在上外读研的日子,其实也就短短两年,却特别的充实难忘。P.S,从上外毕业时,我还是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幸运地是,毕业后我就进入了魔都最大的报业集团,成为一名记者。
虽说是如愿成为了媒体人,但我内心总有一丝心虚。因为,毕竟,我在中文媒体工作,英语不用不用就荒废了,愧对师门啊。
【三】
工作的时光,总是飞奔前行。采访写稿,结婚生子,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2019年——上外周年70周年校庆。
原来,离开母亲已十年。校庆前夕,我作为媒体代表,参加了上外的校庆,感觉无上荣光。作为媒体人,再回到曾经的母校,见证并报道了母校的故事,备感自豪。这中间,自然有许多曲曲折折地故事,但我依旧感觉,幸运且幸福。
写到这里,我真心感恩在上外读研的日子,时光虽短,却给了我足够的安全、归属和自信。回头看,我也看见了自己青葱岁月里的努力、坚韧、拼搏与渴望。这份力量,其实现在依旧在我这里,能够感受到这份热和光。
流水帐,流到这里,差不多想收尾了。2021年,是我成为媒体人工作的十年,也是从上外毕业的十年。十年,你好。新起点,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