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年的三月初三,一家人都要吃地米菜(也叫荠菜)煮鸡蛋。
相传在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在沔阳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
所以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也成了我们家喻户晓的一个民间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从田野里采来一把地米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捞起食之,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家里是除了要用地菜煮鸡蛋,还会杀鸡炖汤的。只是,我已经来惠州十多年了,这个风俗已经成为记忆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一到二月,母亲就张罗着存鸡蛋。那时,每家虽然也养鸡,但是自己吃是很少的,都是用来招待客人,或是卖了换钱买其他的农副产品或是油品。只有在三月初三这天,母亲就会准备一定分量的鸡蛋,挖了田里野生带花的荠菜,洗干净,放到水里和鸡蛋一起煮熟。进水前的鸡蛋还是白的,煮熟后蛋壳就变绿了。有的蛋在煮的过程中如果破了,那么煮熟后里面的蛋白也变成绿色的。中午,我们都会拿自家煮好的蛋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比一比,谁家的大,谁的鸡蛋是绿色。
最开心的事情是三月初三这天早上,母亲将昨天晚上和父亲商量好杀的那只鸡烫水、拔毛、斩块。中午放学回家吃完饭后,母亲就将斩好的鸡块炒一炒,放到瓦罐里,盖上盖子。在灶里放一推空谷壳或是木屑,点着后,再把瓦罐放在这点着的谷壳或是木屑堆里,利用谷壳和木屑燃烧的温度煨鸡汤。这样煨出来的汤特别浓郁,特别香甜。下午放学回家,迎路都是煨鸡汤的香味。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冲进厨房,看看鸡汤煨好了没有,再到村口望一望,父亲回来没有。因为只有等到父亲回来,我们才能一起喝香喷喷的鸡汤。等待总是漫长的,但是跟鸡汤的美味比,这是值得的。
喝完鸡汤,三月三才正式的过完了。就指望着明年的三月初三了。
如今,鸡蛋不缺,荠菜也能买得到,只不过那个味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