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时代是我们人类想象力之外的未来
刘慈欣在一次演讲里说:“区块链最让人惊叹的一点,就是它用数字技术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信任体系,而以前这种信任体系是由于某些外部的政治力量,像国家这些建立起来的。我没有见过科幻小说中有区块链这种东西,现在科学技术很多地方已经走到科幻的前面了。”
不仅是科幻小说,甚至包括科幻电影、漫画,人类一切靠想象力创作的文艺作品,几乎从来没有人提到过区块链技术。就像是一百多年前,人们还无法想象互联网是怎么回事,然而它还是不可阻止的来了,它将改变人类未来的方方面面。
那么区块链技术对现实生活会造成哪些影响呢?这要从它的三个特性说起。
1.去中心化
这么说吧,我们现在的中心化交易,其实一直都需要一个负责仲裁的第三方。
买房、就业签合同,合同就是法律文书,由法院作为仲裁。网上购物用淘宝,淘宝和支付宝共同担保,由阿里作为仲裁。当双方交易出现问题,需要第三方出面调查解决。
如果你遗失了重要证据,那么你就处于劣势。
如果仲裁出现偏差,或者仲裁法手续麻烦,收费高昂,甚至仲裁人员有不公正倾向,交易双方的权力都没有保障。
区块链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去中心化世界,一切由电脑程序仲裁,当卖家及货品满足智能合约设定的诸多条件时,电脑程序设定被触发,交易自动发生,钱汇入卖家账户,任何一点条件不满足,交易都不发生。
交易过程只在交易双方之间发生,许多复杂程序都被省略,交易费用也降低很多,这一点在跨国转账,大宗支付上有广泛前景。
2.匿名性
网络时代,大家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数据被泄露,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可是如果想要获得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便利,注册网站客户端,登记用户信息在所难免。
即使是信息被存储在云端,只要还有一个存储主体,就有被泄露的可能,区块链的匿名性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区块链的匿名性建立在非实名制的基础上。
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你的实名身份被确定,只要你的信息被对方知晓,你在网上发的一个帖子,买过的东西,住过的酒店,甚至用过的密码,都会被对方追踪到,有时候甚至不是因为你的个人原因,而是因为主体后台的大规模信息泄露,常常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区块链在设计上采用了非实名制,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不会因个人身份产生影响。
这里的非实名是指每个人在区块链上有一个和真实身份无关的虚拟身份,但是这个虚拟身份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这也保证了区块链的匿名性是可控的。
3.去信任
这一点可以说是区块链的终极绝招。
去信任并不是人与人的信任不重要,而是说,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因为智能合约的使用,没有任何主体能干扰契约的执行。
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供稿方经常要求,“先打钱再给稿子!”,用稿方却要求,“你先写再给钱。”
在互联网的交易中,总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即使是现实世界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实也很难做到同步进行。
如果双方原先没有信任基础的,想要促成这笔交易,势必需要一方付出“损失风险”做先践行的那个。
为了规避损失,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做法是找第三方来做担保,建立信任,比如熟人介绍或者第三方机构,而区块链正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的方案我们叫做“智能合约”,简单来说,智能合约系统根据事件描述信息中包含的触发条件,当触发条件满足时,从智能合约自动发出预设的数据资源,以及包括触发条件的事件。
回到打钱和给稿这件事,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智能合约就像一个第三方机器人,如果A给这个机器人协商的定额稿费,同时B给这个机器人稿件,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机器人就会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第三方自动完成这笔交易。
同时这份合约在一开始就全网进行了公布,在执行后又会记录在账本里(要注意区分,合约可能是在A、B之间进行,但记账是在全网,这个网络远远大于两方)账本里写的清清楚楚,全程没有办法污蔑对方。
所以智能合约只是用一种方式代替了原本作为信任中介的第三方,而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更灵活(智能),成本更低(程序执行,不需要现实生活中第三方机构进行一系列冗长的流程确认),不可篡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区块链不光能规避损失,还非常有可能为我们争取到很多本身应得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区块链“去信任”的这一特性的应用极广,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场景。
债务到期,智能合约被触发,债务按照约定利率自动归还,老赖再也不能赖账;
文章、歌曲、电影被人下载,智能合约被触发,创作者自动收到盈利,知识版权有了保障;
个人生活遭遇事故,智能合约被触发,保险自动理赔,保险公司再也别想吹毛求疵拖延赔偿。
除此之外,还有政治贪腐,食品卫生,医疗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应用空间。
区块链现在还只是萌芽,币圈应用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有一天它真的发展起来,它带来的去信任社会,将是一个值得我们人类探索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