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算得上是中国诗词史上最奇魅瑰丽的一段,上承盛唐纵横豪气,中接中唐文体参差,诗歌发展到晚唐,格律体已经完全成熟,而风格也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最亮的星,他的诗里面有屈子的浪漫幻想,有杜甫的沉郁忧愁,有李贺的幽冷奇艳,有韩愈的壮阔雄奇,有魏晋阮籍的哲思寻探,也有六朝诗的华丽色彩,又沿袭刘禹锡,白居易的民歌色彩。
李商隐的诗,集合了前朝诗人大成,诗的文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过李商隐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其他诗人完全不一样,只有搞懂他在诗文创作中的弯弯绕绕,才能搞懂他为什么被称为朦胧派之祖,为什么他的作品都是含混不清,指代不明,让后人费劲了心思。
在大量阅读李商隐和其他唐朝诗人作品之后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等等大诗人,都是紧扣“诗言志”在进行创作,从而赋予了诗歌旺盛的生命力,而这种昂扬的气象在晚唐逐渐式微,进入了另一个迤逦、朦胧的境界。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李商隐。
和表达情感的诗词创作方式不同,李商隐是在塑造情感。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领悟到这一点,才能读懂李商隐,而他的代表作《锦瑟》、《无题》等等大都是在这种曲折朦胧中让后世读者迷惑了,不清楚他到底要说什么,是爱情?是友情?是际遇?是苍生?好像都可以。
其实他的重点在于塑造这种情境,表达什么内容的情感在他的创作中占比相当轻,在这种手法下写出来的诗文,如果我们一味去追寻他写这首诗的动机和隐藏在背后的真实感情,那么就会错过真正的重点,买椟还珠。
就以这首《无题》为例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们走在路上,碰到有很多人在开心的歌唱,不由自主地加入进去,一同舞蹈,一同释放自己,是否有必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吗?有些人会问,有些人不在乎,跟着开心就好了。
而李商隐就是开心的这个人,你要问他为什么,他就是不告诉你。
他的重点,是塑造这份情感来感染你、打动你,至于这份情感因何而起,那是他个人的事情。
搞懂这一点,就搞懂了李商隐。
我们大都走进想了解他的死胡同,为了追逐自以为重要的目标而迷失在他的花团锦簇之中。所以,我们会以为他在写偈子,写爱情诗,写友情诗,写怀才不遇。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解读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其实得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的而已。
我们看他是如何来塑造这种模棱两可的意境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是难的,这是现实的难。分别也是难的,这是心情的难。这是写爱情?是写友情?还是写普通朋友之间的酬答离别?是有误会?伤离别?长相思?难得见?都可以。而这种大而化之的描述会让不同经历的人代入自己的感情,理解成为自己想抒发的意思。一旦代入自身情感,心领神会,便潸然泪下。
“东风无力百花残”,就好像春天将尽,百花要凋谢,春风对此也毫无办法,根本帮不上忙,无力解决,无可奈何啊。这是在首句的“难”上更进一层的结果,这种情感啊,像时光渐老,任谁也无力回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我们知道律诗的颔联一般是承接首联,进行深化,为“承”。李商隐这里也是同样,开始深化首联的那种无力感、无奈的心情。就好像春蚕一样,不到死是解脱不了的。这里的“丝”,是可以理解为“相思”的,也是可以理解为任何情感的。也像蜡烛一样,除非把自己燃尽,泪才能干。
李商隐直接把这种情感比喻成春蚕和蜡烛,这就是他和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他以前的诗人大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出他寄托在飞鸟、孤云之中的寂寞。如杜甫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用云、鸟作寓,却生出一股豪侠之气。
这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但这些都是诗人眼见、现实存在的景象。
李商隐的春蚕和蜡烛,却并不是一定存在的,只是拿来一用的比喻喻体而已。正是因为这种完全可以想象出来的喻体,增强了情感塑造的指向不明。你要说是对爱人的相念,可以啊。我要说是写老师的奉献,时光荏苒,两鬓白发生,自然也没有问题。
我们继续看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仍然是对这种“无力感”和“无奈感”进行塑造,同样这两个场景也是幻想出来的,句中的“但愁”、“应觉”明确指出这只是诗人的想象延伸,并非实景。这种感觉啊,就好像早起对着镜子突然发现了白发,又好像晚上吟诵诗文感到月光的清寒,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失落和幻灭感,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就是仙山。青鸟,是给仙人传信的鸟。这是指两地分离,或者阴阳两隔,永远不可能再见面,最多通过青鸟来传递音讯。
这同样不是实指,李商隐仅仅是用这种场景的描写,来塑造他要塑造的那种无力感、无奈感,以及人生无常、人类渺小的幻灭感。
让我们陷入他无力、无奈的状态,跟他一起感同身受,这就是李商隐的目的。这是他塑造出来的情感境界,读者沉沦进去就好了,至于为什么沦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触发点,李商隐不在乎。
他这首诗叫《无题》,连标题都懒得取。
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在乎呢?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这种心境,能在合适的时候使用这些句子代入、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就是李商隐的成功,也是我们的成功。
所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来形容为孩子们呕心沥血,奉献自己的好老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们代入的感情,是我们自己对老师的敬佩和感恩,和李商隐要表达什么完全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