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4【主讲人】樊登老师 【主题】卫灵公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学会说软话、办硬事
一、【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樊登老师解曰】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他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春秋战国时期,国军们关心的是战事,而做学问的人希望这些国君以仁义治国。孔子和孟子曾都被君王问及打仗一事,两人回答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孟子在面对梁惠王的提问时,直接以“王何必曰利”怼了回去;而孔子则对卫灵公说,如果要讨论祭祀的事我还略知一二,但打仗的事我从来没听过,以一种十分委婉的方式打断了卫灵公。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工作中也不例外。说话体现的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能力,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做到“说软话、办硬事”,其本质是以德服人,在敢于担当的时候又能考虑到他人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推荐书籍《放弃的艺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思考】拒绝是一门学问,如何做到婉转且有底线的拒绝?
【学习心得】:当一个公司的文化是唯利是图,无义无德,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婉转的方式拒绝同流合污,同时保证自身安全。
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樊登老师解曰】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迁居到蔡国,吴国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这时陈国、蔡国的大夫担心孔子在楚国起用后,他们的处境就危险了。”于是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一行人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各个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甚至病倒。即使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时候,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所以留下了这一段名句,意为君子即使再怎么贫穷,都不会忘了志向和操守,所谓不忘初心,即是如此!!!
【思考】:你认为“说软话、办硬事”是一种好的工作方式吗?快来谈谈你的想法吧~
【学习心得】:古人说:“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常言道,刚柔并进,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很多时候常常需要以柔性手段达到刚性效果。要知道说软话,并非无原则、和稀泥,而是为了办硬事、办成事。其实说软话,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需要相互坦诚,就事论事,不过分情绪化,摆正位置,把握分寸,换位思考,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赢得理解和支持。换言之,话是柔的,理是硬的,工作目标是刚性的。
三、【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樊登老师解曰】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它们贯穿起来。”
这里提到的一,是有争议的,有人说它指的是“仁”,有人说指的是“礼”,樊老师结合了大量的书籍之后,个人认为孔子对任何事都在想能学习到什么,这就是终身成长。
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图书馆,他是一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人。如果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会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是不是自身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变,此刻能够做的事情是什么。这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一”。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遇到困难时要先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从治国理政来看,就是整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从中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延续性。
推荐书籍《终身成长》《认知天性》
【思考】你如何理解“一以贯之”的“一”?快来谈谈你的想法吧~
【学习心得】:一以贯之意思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
我个人的理解:“一”可以代表初心、道德标准、原则底线、梦想愿景等等,一以贯之对待生活,一以贯之对待工作,一以贯之对待学习,热爱着,坚持着,品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