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仑:爱让人融合,而恨助我们分离
人生在世,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关系,每个人都活在关系里。处理关系的议题也常被上升到技能或者艺术的维度。那么处理关系这件事,应该如何学习?或者如何改善?
这需要区分几个不同的阶段。
比如如果是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他肯定不能跟妈妈冲突,冲突就会没奶吃。对婴儿来说,为了活下去,为了随时得到奶水,婴儿也会“演戏”,会本能地哄妈妈开心,有时哪怕不舒服了也会忍着,压抑着,压抑不住了才会表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婴儿也是有假性自体的。所以对婴儿来说,要在关系里游刃有余,并不能用冲突的方式来应对。
如果是儿童要跟别人在关系里面游刃有余,他要学会合作。跟他人合作要学会跟对方发生无伤大雅的竞争。比方两个小朋友打架,一个小朋友受不了了,就告老师,告家长,这个冲突本来可以帮他们发展耐挫力,面对冲突能力的,结果因为一方报告了家长,报告老师,他们的冲突就被定义为坏学生干的事儿。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不能耐受的冲突,失去了合作的这样的默契。(当然极端情况除外,儿童间过于暴力的冲突还是需要及时求助。)
如果是青少年,他想在关系里面游刃有余,他要去耐受他自己的混乱,同时也要面对别人的混乱。因为青少年内在很混乱,他周围的世界也很混乱。
而如果是一个 20 多岁的人,他想在关系里面游刃有余,他要学会跟社会妥协,不被社会碾压,同时的默默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每一个年龄阶段,你想在关系里面游刃有余,你所调动的功能,你所使用的角度,包括这种弹性力度,都是不一样的。这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对照以上,你认为你的心理状态在那个阶段?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在青春期的阶段,我认为就需要冲突的锻炼,因为青春期需要面对混乱;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到那个程度,可能还在儿童时期,比如焦虑情绪或者其他情绪很高涨的时候,可能自己的状态就会变成一个儿童的状态,这并不是一个丢脸的事,这也不是坏事。如果你正处于儿童阶段的时候,你可能就要学会怎么跟别人合作,怎么去默默的跟别人达成一些默契,调动一些压抑的部分。先把你要想要的东西或者你要完成的事完成,情绪就先部分的搁置起来。所以呢?想要在关系里游刃有余就要看你的心理状态处在那个阶段。
谈关系,就离不开和养育者的关系。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的爱的感觉,其实更多的跟依恋、依赖有关,本质上它跟融合有关。爱的能力很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不会爱,不会融合,你很难理解别人,你也很难被别人理解。有一类人,就非常难跟别人融合,他很难理解别人,他也不太愿意让别人理解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很难和别人融合。可是这种人他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在肉体方面是非常愿意跟别人融合的,我们称之为动物性的融合。
人的融合跟动物性的融合是不一样的,自恋性障碍就有个特点,它有很多动物性的融合,它没有人性或者精神性的融合。所以爱是帮我们每个人发展融合能力的,理解别人,被别人理解。而恨实际上是帮我们跟他人分离的。又会爱,又会恨,这样我们在关系里面就可以既可以近,又可以远。人性或者灵魂,或者精神世界,才能够有空间、有弹性、有人格、有弹性、相对成熟。
我们跟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融合得不是那么理想。所以在爱的层面上,我们有很多缺失。 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这些缺失。接下来可能会抛开父母,找别的人去弥补这些缺失。比方找好的老师,找好的咨询师,找好的恋人,找好的伴侣,生一个乖宝宝,不断地去创造发展新的客体,新的客体经验都可以帮你去填补爱的缺失。
等爱的缺失被填补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有了一些比跟你的养育者融合水平更高的融合体验。这些体验质量或许更高,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养育者当年欠了自己很多东西。这种感觉就会激活恨意,一恨就在提醒你如何把你跟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在你心里面的分量减少,把那些新客体的经验变大变多,以更新和升华过去跟养育者的客体经验。这就像人格的年轮,或者叫人格的蜕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体验的恨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会压抑,有的人可能会表达,有的人表达是灾难性的,有的人的表达可能是替代性的。
什么叫替代性?他有这个感觉之后,他向他的咨询师表达,向他的伴侣表达,这可能是替代性的。把他的咨询师或者伴侣当成养育者的替罪羊。这是一定会发生的。这些都没问题,关系本质就是相互使用的过程,就像曾奇峰老师所说,你关系的本质就是谁为谁承担焦虑,实际上承担焦虑就是使用的过程。使用不是利用,使用不是把对方当工具,利用才是把对方当工具。这是两个维度。
在冲突的过程当中,首先第一个阶段就是你意识到了有些恨,但这些恨没有妨碍你的生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人意识到恨之后,会妨碍自己的生活。比方很多人意识到这个恨之后,酗酒、滥交、突然辞职、突然离婚。有些人体会到恨之后,会颠覆自己的生活,这就不是一种我们想要体验的恨,或者说能帮助我们分离的恨。
能帮助我们分离的恨是怎样的?首先,恨意不能颠覆或者是损伤你的现在的生活质量,它不能够降低你的生活质量。其次,你有替罪羊可以用,你可以向一个咨询师表达这种恨。有替罪羊可以用,就意味着你恨的情绪是可以转移在不同的客体身上。有移情能力很重要,因为移情能力是神经症级别的能力,人格障碍是没有移情能力的,精神分裂也没有。第三,你能在这种恨的体验里边学到东西,也就是说,你在恨的感觉里面更多的体验到了你自己未知的东西。当这些维度都达成了,跟养育者的分离是一个附加物,是个副产品,坦白说,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跟养育者的分离并不是你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是你能够成熟到体验这种情绪,并在情绪体验里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