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从哪里来?
——《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 兴趣的秘密何在
一、提出问题
本条苏霍姆林斯基上来就提出三个问题:怎样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这种以问题为建议开篇的写法,让人思路清晰,重要鲜明。
二、课上得有趣是什么?
苏氏说: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有趣的课堂,是一种高涨的情绪反应,学生全情投入,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前几天看李迪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其中提到一种上课状态:上完课后,老师也兴奋地拿出手机,把自己在课堂上与学生讲课的过程中,生成的板书拍下来。文章本意想表达一种忘我的教学状态。
但我从中也看出一种师生全情投入,共同生成一节好课的情景。
这样的课可能是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有预设到的。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在老师的带领下领悟知识的惊奇,体验创造的欢乐,生成有趣的课堂,共绘惊艳的板书。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美好状态呀。
三、兴趣的源泉来自哪里?
1.知识本身
苏氏说: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
他指出,自然界万物之间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和创造等,天然带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特征,是兴趣取之不尽的源泉。
但这种天然的兴趣源泉,有时候是明显的,有时候是藏在深处的,作为老师,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
如何发现这些自然与人本身的兴趣呢?
我想这需要老师深入研究自然,多多积累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用一辈子去备课”。
老师还能够跳过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界与人思想的乐趣,找到兴趣的来源。
作为语文老师,我谨慎地使用多媒体。因为我总是担心多媒体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看似能勉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想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让学生在文本中、在语言里、从文字内读出作者的情感,触发自己的感受,真正领略文字本身的美来。
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培养出对语言敏锐的感受,领悟文字的典雅、气度、格调……而不只是被表现的解读性的图片迷惑。
诗词的悠远、小说的深刻、散文的隽永、杂文的睿智……文字本身就有激发学生兴趣的魅力。
2.教师的态度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每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抱有精益求精的态度,觉得知识是有趣的,并把这种有趣通过自己的讲授学习,传递给学生,这种专业的态度来自职业要求,更来自对知识、真理本身的敬畏之心。
这里,苏氏再次提到“接合点”、“交接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各路事实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的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这是苏氏理念中的一个重点:交集点。
我的理解总结为:
教材中新旧知识产生因果联系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地方,是学生新知与旧知产生矛盾、交插过渡的地方,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经验、事实、感受等智力背景可能产生交接的地方。
本条苏氏以自己给学生讲“植物根系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为例,启发学生去研究土壤,去自己感受发现根系的神奇现象。
这就建立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搭建了一座认知的桥梁。
而这座桥梁,就相当于“交集点”。
教师要关于找到这些“交集点”,用适于学生的疑问去激发学生探索这些联系的东西的内容,通过解答这些疑问,激发学习的兴趣,获得知识。
这也是一种教师职业专业的素养。
3.运用知识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苏氏一向反对死记硬背,主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这种“权力感”,是一种理智的权威高尚感带来的,是一种智力劳动带来的成就感的体验,一种在脑力活动中控制感的体验,一种强调的知识带来的“自尊感”的体验。
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了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学习的兴趣自然就高涨起来了。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人天然有追求智力优势感的心理需要,哪怕儿童也不例外。
这种需要是自我实现的内心需要,是人的高级追求,教师要满足学生这样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探索精神。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自然也会是有兴趣的。
记得我上学期在讲《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时,学生提出“陈元方也有点无礼”的观点。我没有马上评价,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观点,有礼无礼,分别作为正反方,下节课进行辩论。
虽然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辩论这节课上,一个个群情激愤,运用课文中的事例、细节,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想压倒对方,那种使用智力的“权力感”彰显得很充分。这节课自然也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