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很多人都在讲读书的好处,可是读书这个事从我们两三岁开始,持续几十年,究竟有没有好处真的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很多人觉得读书改变了命运,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有很多人觉得读书没啥鸟用,很多读到博士的人依然找不到工作,而那些读书很少的人却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
我的个人观点是,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死读书是万万没用的。
我从不否认有很多人读了很少的书,或者从来不读书也能取得非常伟大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们的成就其实与读不读书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读书才获得了成功。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得对世界相对真实的认知,从而对未来的选择提供参考,因为在各类文献书籍中,有理论、有案例、有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认知,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读书并不是获得这种认知的唯一渠道,很多人能够通过自己或周围人的经历得到,可以通过别人的讲述得到,甚至是通过自己天生的认知能力领悟到。所以,孟子的母亲可以不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但她的做法依然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典范。但问题是,这样的成功很大程度需要运气的存在,概率也更低一些,但是这类人的成功能够冲击人们的惯有观念,所以才会被人们更多的关注。
事实上,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成功人士,还是高学历、爱读书的知识分子。
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者对美国最成功人士的学历水平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90%进入福布斯榜单的亿万富翁毕业于大学,其中的一半就读于美国最好和最权威的大学。而国内的一些统计数字也能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能够取得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所以对于一个资质一般的普通人,读书也许是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不多选择之一。
关于阅读的目的,功利性的阅读取向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尤其是明朝确立八股取士的制度之后,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四书五经上,其他的书往往都被忽略了。
现在的应试教育形势下,在很多家长眼里,只有教科书和与之相关的参考书才是正经书,其他的都只能算是闲书。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围剿“闲书”的故事发生在很多中国家庭中。
所以当一个人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多的也只会阅读和工作相关的专业书,对于其他书籍的涉猎少之又少。
由于阅读时缺乏兴趣的引领,很多人就把书读“死”了,这类人只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这类人只会纸上谈兵,缺少结合实际的能力;这类人只会把读书当作煎熬,而不是享受。
所以,才有了书呆子这个词的出现。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喜欢阅读,那么你就真的学会阅读了么?什么才是最好的读书法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学习过李笑来、古典、彭小六等一些大神的阅读方法,但是却发现他们的阅读真是各有千秋,有的人强调要“一字不差”的阅读,有的人强调要快速阅读,有的人喜欢电子书,有的人喜欢纸质书等等,有的人强调阅读的快感,有的人强调阅读的意义。所以,照搬某一个人的读书方式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最需要搞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但是无论阅读的差异有多大,这些大神的共同一点就是成为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他们在读书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把读书变成了一件厉害实用的方法。
所以,既要读书,又不能把书读死,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