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是有两个孩子的。一个我,一个妹妹。
年近三十,还没有成婚和安定下来-这个是我的选择和决定。妹妹刚达到法定适婚年龄便结婚安定了下来,也已经怀了小宝宝啦。
日前问到妹妹她对于以后孩子的教育是怎么看待的,妹妹答道:我读书不好,只读了职业学校,我老公也不是高学历人才,但目前有自己的事业。A(她老公,我妹夫)说了:孩子要是能读就让她继续读,她要是不爱读书,我也不逼着她。
这个教育理念跟我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我觉得:至少在某一定时间段里孩子是需要引导和教育的。某些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此处并不是说学历需要到多高或者成为多么有用的人。
从小到大,似乎我和妹妹的境遇完全不同。作为长女,需要更多的为家庭付出和做榜样。小妹就可以无忧无虑成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农村,父母本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似乎从我小时候能一天背会奶奶的经文起,我就一直被灌输“你是聪明的孩子,所以学习成绩一定要好,一定要拿奖状,一定要赚大钱。”的概念。所以为了维持“我是聪明孩子”的印象,我一直在努力读书,为父母努力读书,为获得奖励努力读书,为赚大钱努力读书。- 这个可怖的想法直到我走出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才发现是错误的。
与此同时,似乎因为我的“优秀”,小妹都不需要优秀一样,爸妈从来没有逼迫妹妹看书学习,拿奖状,赚大钱。只是在慢慢二十多年里:
-读书读得不好,没事,就是天生不爱读书。
-钱赚的不多,没事,没学历的人天生赚不到大钱。
-二十多岁结婚了,没事,你还是一个孩子。
而我一直在独立,孤独得前行,似乎独立惯了,慢慢就成了一种优秀的品质。
至今无法忘记中考那一年,我因为压力太大不想读书了爸爸坐在我面前一边一杯杯喝着酒,一边诉着他的苦。
至今无法忘记高考那一年,因为没有考好,我连家门都不敢进的那一天。
在这场“逼迫学习的过程中”,我已经沦为了自己战场上的失利者,因为似乎读书是为了他们好,读书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梦想。
————————————
直到
————————————
这几年走出了小城,走到了别的省份和别的国家,见了很多人之后,发现:读书其实是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一种方式。但也明白了自己焦虑的情绪无法控制是因为那么些年被父母鸡了娃。
啊,虽然前二十多年一直都像是不为自己活着,幸好有机会明白了:父母的梦想是父母的,你不需要去承担实现父母梦想的义务。你也不需要为了改变家庭的条件而去承担不该承担的压力。虽然这个道理明白得晚了一些,但至少后来的日子都是在为自己活着了。
回到一开始的跟妹妹的那次对话,有时想妹妹没有被我爸妈鸡娃,所以到目前为止的人生有吃有喝,没发大财;但顺风顺水,夫妻恩爱,平安喜乐;而我虽小有成就但焦虑不断,童年啊,再怎么不完美的童年我也得接受了,过往啊,它已然已经存在,跟自己和解了吧。
只希望以后自己鸡娃,也是需要在有限的自己能力范围内鸡娃。
本文原创,严禁不经许可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