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字廷芝,汝州人。他的一首《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是唐诗中的精品,但他在唐代诗人中并不是特别著名,留给后人的诗歌也不是很多。才华出众的他本应写出更多的锦绣华章,却不幸英年早逝。关于他的死亡,历史上有着一段悲惨的记载。
《唐才子传》里说,刘希夷在上元二年考中进士,这年才二十五,以文章出名。他喜欢作诗,善于闺情之作,辞意柔婉华丽,情调感伤,由于他写的大多是歌行古体诗,和当时流行的近体诗不相合,所以不被人们看重。刘希夷容貌俊美,喜欢谈笑,善弹琵琶,饮酒数斗不醉,为人落拓不羁。他曾经写了一首《白头吟》,其中有两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写完后自己感叹说:“这恐怕是不好的预言吧,石崇曾写诗说‘白首同所归’,和我有什么不同呢。”就把这两句抹去了。写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又感叹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怎么能由这两句虚言决定呢?”于是就把这四句都保留了下来。他的舅舅宋之问看到了这首诗,非常喜爱后面那两句,知道他还没有把诗给别人看过,就恳求刘希夷把这首诗让给他,刘希夷答应了他却没有把诗给他。宋之问恨他欺骗自己,就派奴才用装满土的袋子压死了刘希夷,这时刘希夷还不到三十岁,人们都很可怜他。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的记录都和这个说法差不多。
宋代王谠在《唐语林》卷五中也有记载。他说,刘希夷写完此诗以后,还未对外示人,就被宋之问看到了。宋之问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十分欣赏,要求刘希夷将这两句诗送给他,作为他的作品,当然被刘希夷拒绝了,致使宋之问“大怒”,遂“以土囊压杀之”。
刘希夷天赋超群,才情高妙,但年纪轻轻,功名事业都没有成就,就被人害死,况且是死在自己的亲人手中,确实让人悲叹不已。也有人考证,说刘希夷死于宋之问这事并不可靠,但由于宋之问人品卑劣,加之他诗集里也有一首几乎和这首诗一模一样的作品,大部分人都还是认同这一说法。
那么,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让刘希夷赔上性命的名作吧。
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落,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飘零的落花长声叹息。今年我在这里看着花的凋零和衰败,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到那繁花似锦的胜况?已经看过了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古人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落花而伤怀。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可他从前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他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也曾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他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到哪里去了呢?美人的青春娇颜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全诗用“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主旨,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就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命运典型化,表明了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说他们应该同病相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