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姿势,我今天读了楚辞。楚辞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屈原所在,这里面很多文章为我们贡献了很多朗朗上口的成语,里面用句优美,文辞华丽。因此也有句俗话叫女取名用诗经、男取名用楚辞。楚辞开头第一句里面就出现了伯庸二字,看来我喜欢的作家马伯庸正是取了这两个字。
楚辞最重要的作者就是屈原,我对屈原的了解原来是这样的,他是个忠臣,但是没有得到重用,最后秦兵攻灭了楚国,他就投江殉国,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发明了粽子。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屈原的楚辞看的人肯定不多了,因为毕竟时间隔得太久了,如果没有注释版,普通人根本无法正常地阅读楚辞,包括这里面意思,恐怕也不能为我们现代人所理解了。比如但是和屈原时常把自己和大王的关系比作王和妻妾的关系,让人感觉基情四射。
读了离骚之后,我觉得屈原就是个自恋的愤青,他在离骚中强烈表达了自己长得帅而且忠诚德行非常好的优点,多次强调了自己穿得都是香喷喷鲜花做的花衣裳,发了一大通怪楚王为何不重用自己的怨气。忧愁楚王听信谗言。此外,屈原也把朝中别的大臣比作秽物,而且还提出了别的大臣之所以不喜欢他可能是妒忌他美貌的关系。总之千言万语一句话,世人皆醉我独醒,我被迫害了,我那么帅,道德又好,为甚么不被重要呢?
文辞之中充满着怨妇之感。
我不知道现实当中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我在想,如果我是屈原的同事的话,一定会极度讨厌这个人,因为此人也并没有拿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出来,也没见到干出什么成绩出来,相反确有着极高的优越感而贬斥他人。所以群成不排挤你排挤谁呢,群成不给你小鞋穿,给谁小鞋穿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太多像屈原这样的“正人君子”,他们在个人品行上无可指摘,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拥有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所以一旦在政治上不得意,他们就把原因归结在领导眼瞎了,同事都是奸贼。他们的逻辑就是,我道德很好,但是我政治上失败了,所以让我失败的人都是道德很差的人。
不过厉害的是,屈原的文采真得是好。屈原如果没有这样的遭遇,以及这样因为自恋却不得志而产生的愤恨,恐怕我们也没有机会读到楚辞了。
屈原的文章留下来了,并为千古所传颂。如果不了解实情,以及不可追问的人,可能也就因此得出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结论。哎呀!就是因为没重用这些杰出的文人雅士,所以xx就亡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