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核心观点概要
抛出儿童是否是评论家的问题,老师们(或家长们)认为和儿童们谈文学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儿童具有天赋的评论能力,而且自成一格(原因?)。
印象深刻部分
1.文学评论的艺术在于比较和分析,在于演绎诠释并因此使文学的影响更深更广,它同时也探讨读者与文本间的相互影响。37页
2.关于评论有一则颠扑不灭的真理,评论谈得是自我的体验,评论不外乎是以读者对文本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而向外拓展,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37、38页(阐释评论的概念)
3.陈述一部作品的意义就是交代自己阅读的感触。38页
4.一个评论家能做的:38页
@让别人知道出版界有这么一位作者,这么一部作品
@让我相信自己因未曾仔细阅读该书而低估了这位作者或这部作品的价值
@能够弥补我的不足,让我知道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所酝酿出的作品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加强我对一部作品的理解
@读后能增加见闻
@能让我触类旁通,思考人生、科学、经济、伦理、宗教等。
疑惑部分
讨论一下读后感(局限性,个人观点,不是自发的)和讨论(发散性,集思广益全面的,自发的)的区别???
第五章核心观点概要
针对上一章提出的评论家所有的特点逐一论证儿童就是评论家(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儿童成为评论家这个过程中需要指导者(职责所在就是帮助孩子们善用这份能力,似一个打磨者)的协助,还需要俩个外在条件:选对书,选择一本读者能力所及的书;经验丰富的读书伙伴,这个人能引导他发言,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让他学着读,也学着评论。45、46页
印象深刻部分
阅读讨论中的只言片语都弥足珍贵,插科打诨也是。43页
当读者接触到不熟悉的文体或写作方式时,容易发生困惑(不喜欢读不下去)。44页
孩子们希望老师帮助他们说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而不是替他们发言,或者解释来龙去脉。他们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掘出自我表达的能力。也即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老师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儿童读者为自己发言。44页(老师家长指导老师起辅助作用,引路人)
最成熟的评论,也不过就是找出文本中的特定模式,如语言、叙事方法、情节、象征和角色等……45页
在绘本中,很多叙事观点是用图画来表达的46页
插图可以让你知道书中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事,还有些其他的事情(比如季节,天气……),而文字只能告诉你一点点。52页
孩子们对一本书从无到有的过程极感兴趣,让孩子们了解创作过程有助于理清一些想法。55页
文学是从虚拟过往中创造出来的生命幻象,58页 补充: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在阅读讨论的活动中,虽说每个人的意见都弥足珍贵,但集思广益所理解的文本,往往要比个人的诠释来得复杂且深刻。全面
疑问部分:该怎么提问,如何引导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小说里什么事也没发生;只有语言纵横全场,唱大戏。59页
文学是语言学的结构产物,而阅读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语言的结构产物59页
【本章感悟,以前带娃看过的那些书,就感觉好像之前学习了英语但不会说一样,是哑巴英语,只是认识了一些单词的拼凑而已。】
本章提及的书《瞬间掠夺者》《怕黑的猫头鹰》《铁道通路》《谈书论书》《查利、夏洛特和金丝雀》《约瑟夫的院子》《苍鹭号》《兔子共和国》《莎莉,离水远一点》《彼得.潘》《帕格沃什船长》《外公》《一只猪能活多久》《牧羊猪》《烤奶油卷心菜的战争》《哥们儿萧菲克》《在那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