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看东野圭吾的书,虽然都说他是推理著作大师,但不管是读《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白夜行》,以及其他著作,都不觉得是一部推理小说。书中那些复杂的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才是真正触动到我的,以至于每次读完我都不是去叹服其中精妙的推理剧情安排。心里一直缠绕的是那些挣扎、呐喊、撕裂、沉默······
还有经久不息的沉默······
最近读了新作《沉睡的人鱼之家》,这部小说不是推理小说,情节基本也没有任何悬疑感,甚至我觉得罕见的小说的前三分之二描述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显得平淡了,只有淡淡的人性交织,情感缠绕罢了。但是这似乎是为了后文凸显的张力十足,形成压抑已久忍不住爆发的场面。最后文章结束,回归平静时,心里始终缠绕着:死亡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人是不是死了谁有权定义?定义死亡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同死亡标准的冲突和大家围绕着死亡的“逢场作戏”。
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婚姻名存实亡的夫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直扮演着恩爱的父母,后来女儿因为意外溺水导致脑死,医生其不可能再苏醒过来,甚至连植物人都算不上,基本判定死亡无异。但是夫妻二人决定要继续这样照顾女儿,期间丈夫通过利用机器和电力刺激来操控女儿的身体,其本意是方便妻子照顾,并维持女儿身体机能的健康。但是,妻子却逐渐陷入疯狂,让女儿变得越来越像个“活死人”,女儿的活动越来越接近正常人,仿佛就只是闭着眼睛而已,甚至还会有微笑。一开始所有人都在维护着这个谎言:女儿没有死,只是闭着眼睛,睡着了而已。但是这层膜终有被戳破的一天,崩溃的母亲发现除了自己,其他人其实都认为她宝贝的女儿已经死去了。撕裂的母亲疯狂崩溃之后意识到女儿的生存与否,是否都能活动都不需要给别人看,不必被别人认同女儿还活着,因为她坚信她女儿还活着就行了。直到女儿终于来告别了,器官捐献了,一切终归平静了······
读完这部小说,简单的情节却非常直接的拷问着我:
如果是我,我身边的亲友陷入这样的脑死,我也会这么做吗?这样的行为是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接受死亡的念头,不惜去亵渎他们的生命?还是真的发自内心的认为他们并没有死去,这样做就是抱着终将有苏醒的一天的希望?
我想我也会这样做,只是不会做到这种程度,而是与文中丈夫一样,主要在于维持生命。因为我的死亡观是一个人全部身体机能都消失,如果还能呼吸,哪怕脑死我都不认为这个人死了。因此我也会抱着早晚会有苏醒的一天去对待,我也在害怕万一我放弃了,是不是扼杀了一条生命,是不是错过了奇迹,我不希望自己去担负这样的责任和不确定性度过余生。奇迹,就是神之降临,在没有任何生机希望的时候,这就是最后的信仰和依赖,我不会放弃。
那么,如果我是一个第三者呢?当我看到这样的情景,这样的行为。我会认同吗?是不是也会跟看恐怖片一样惊悚不安、寒毛直竖呢?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清楚,我会认同这种“生命亵渎”吗?但是我想我可能能够看到妈妈也许有满足自我私欲的疯狂后,还能看到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生命生活的执念:我要证明我的女儿是活着的,哪怕全世界都不认同;如果全世界都不认同,那只要我认同我女儿是活着的就好了。因为那是我的女儿,她一直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