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要持续练琴?因为要形成习惯。
一旦形成习惯,你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变得更好。
事实上我认为,能将自己的练习,变成生活中的一项习惯的学琴者,本身就是个积极向上的人。
没有向上的动力,很难持续下去,更难形成习惯。
二
我发现,很多节奏感较薄弱的学琴者在练习时,他们更多的是只演奏乐器,而忽略了身体拍子的配合。
我猜想原因有以下两个。
①头脑被指法与演奏技巧“占满”了,没有余力再考虑身体拍子的事。
②觉得太难,想加身体拍子,但却加不上。
以下是针对这两个原因,所制定的解决方法。
受第一个原因影响的学琴者,可以先把你的指法练熟,先能够适当地在乐谱中,加入一些演奏技巧。
这些练到位之后,再尝试着慢练的同时,用自己的身体拍子做到配合。
受第二个原因影响的学琴者,你先思考一下,你是觉得身体拍子太难“画”,还是觉得演奏过程中与身体拍子相互配合太难,还是其它的难点?
觉得身体拍子难“画”,则需要先“回炉再造”,先在慢速中学会唱谱、唱节奏、在乐谱上画拍子,最后才是整合在一起,用身体打出来。
觉得在演奏与练习中,配合太难,请参考第一个原因的解决方法。
三
临近演出、比赛时,为什么会有焦虑感?
无外乎以下3点原因。
①自己的作品没练好。
②自己的信心不足,没有自信。
③受到他人或外部其它环境、事物的影响,乱了心智。
无论哪种原因,首先要解决的是,先停止这样想,不能顺着这种认识再往下想了。
因为这是一条越想越焦虑的“路”。
四
有学琴者说,我的节奏感不好,练起来非常困难。
其实他们是把前后顺序搞反了。
他们认为,节奏感是天生的。如果生来不好,很难练习好乐器,很难提高演奏技术。
实际上,节奏感只是学习一门乐器中,很小的一个环节。
虽然有天赋,能够更快、更好地入门,但多唱谱,多打拍子,以及最重要的,多上手大胆演奏,才是获得良好节奏感的根本。
有天赋,也得靠持续的练习才能体现。没天赋,多练点,持续练下去,也会变得慢慢有“天赋”了。
五
在练琴中,想不明白,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试着先“丢”一边。
这时让自己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甚至睡一会都行。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让自己“抽离”出来,暂时不面对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再次面对时,头脑恢复了清醒,之前练习中、思考中消耗的精力,现在又补充回来了。
此时面对同样的问题,却有着不同的感受。“灵光乍现”就是这么来的。
六
“浅尝辄止”,练了两下就说自己不适合这乐器,不适合那乐器的,在我看来,其实是不适合做事。
不仅练琴,其它的各种事,只要有了这种心态,别想做好。
其实每件事都会各种“刁难”你,就看你怎么看待以及如何应对了。
看别人练琴“顺风顺水”,轻松自在,那是你在看不到的背后,人家已经被他手中的乐器,“百般刁难”过了。
现在和乐器成为了“朋友”,恰巧被你看到而已。
七
有很多学琴者,他们有天赋,有实力,为什么最后却放弃了练琴?
因为他们做不到持续性地努力。
什么是持续努力?认真练习一天,不算持续;认真练上一周,也不算;练上一个月,只能算为持续,开了个好头。
风雨无阻,日日不间断,不问归期,不舍昼夜,这才算持续地努力。
八
学琴者普遍喜欢各种各样具体可见的演奏技术与技巧,而往往忽略了那些不可见的、背后的原理、练习的方法论与练习的思考等。
实际上,后者才是更重要的。它们是“根基”,是“燃料”。
没有思考的练习,是练不出来啥结果的;不懂练习原理、方法论的学琴者,很难获得扎实的演奏技术,更不会在作品中,加入轻松、自然的演奏技巧。
九
很多学琴者对休息有“羞耻感”。
觉得一旦休息,自己的练习便会“前功尽弃”、“付之东流”。
于是又继续投入到了练习之中。
殊不知人是血肉之躯,长时间重复、高强度地做同一件事,很容易疲劳。
状态不佳,练习效果自然也不佳。
再耗下去就没意义了。既浪费了时间,又累坏了身体,还郁闷了心情。
该歇就歇,累了就歇。
练琴是有“进度条储存”的“功能”的,你练过的内容,短时间内忘不了,身体上的“记忆”也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