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推荐《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从寒假开始读起,心理学的东西始终比较烧脑,从成都到南充再到西安,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其间参加了一次刘老的读书沙龙,和另外11位女性一起交流碰撞,感觉通透了很多。后来又忙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自己继续读着同时关注着刘老她们每次沙龙后的笔记、感受,半期考试后结合工作、学生和我自己的一些变化,继续读此书,顿时找到了“出口”!(内心是非常激动的)并记录如下:
这本书采用对话的方式,让人阅读的时候感觉非常亲切,“如师在侧,如友在临”,跟着书中两位主角(哲人和青年)的辩论,进入阿德勒式的心灵成长世界!
在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众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哲人慢慢与他分享:
问题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你自己怎样。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
我们能够正视世界吗?我们有这种“勇气”吗?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的或者失败的原因。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阿德勒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区别之一: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如果不感到幸福,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人们常常下决心“不改变”。是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我们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人的烦恼来自:自卑感,其来自主观的臆造。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关系的解释”。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就会有普遍追求,即“追求优越性”。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就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应该摒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而很多人抱着“不想成功”,也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大家都走在一个平面,“追求优越性”是自己不断超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看到别人过得比我好,如果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别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这样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权利斗争”与复仇。迅速退出“权利斗争”,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承认错误、赔礼道歉,这些都不是“失败”!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是入口,我们不需要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我们都不是为了“满足彼此的期待而活”!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比如孩子的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告诉孩子学习是他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就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太在乎孩子的课题,只是考虑孩子,渐渐失去了自我!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正如职场上,工作干不好可能是因为同事、上司,说这种话其实是找“干不好工作的借口”。如果上司、同事蛮不讲理,那都不是“我”的课题。应该是他们处理的课题,既没有必要去讨好,也没有必要委曲求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因为保持适度距离非常重要,夫妻、亲子、朋友都是如此!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称作“倾向性”。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往上推的态度。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气,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这样也就轻易理解作者写的:“如果在我们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分离课题、减轻人际关系负担,不是意味着要失去与别人的联系,不是落得遭人厌弃。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目标!英语中,共同体感觉叫做social interest, 也就是“对社会的关心”。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阿德勒心理学要以此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人生的主人公是“我”但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积极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去思考一下“我能够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共同体不止一个,跳出学校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对应来看,“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是首先需要做的。具体做法:不批评、不表扬、把人际关系看做横向(不同但是平等)、多鼓励!
有鼓励才有勇气!表扬很多时候是空洞的,特别对于弱者或者小孩,是上级、强者给出的“没能力的”信念,这不是鼓励是“评价”。最简单的做法其实就是“谢谢”,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在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别人给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这些都能够带来“我对别人有用”这一感受,继而能够增加生活的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就像5/12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的人来说,他们的家人朋友都认为,只要他们平安无事地存在着就非常难能可贵!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一个人时候能够无拘无束,但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考虑,这并不是“本真的自己”,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还是寻找共同体感觉,要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真诚地接收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幸福即贡献感”!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甘于平凡的勇气,拥有了这一点,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我不是天才,也许我只能选择“普通、平庸”,但是我要奋斗!人生是一连串的一刹那,活在此时此刻,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法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站在现实的角度,人生总是处于完结阶段!认真地过好了每一个“此时此刻”,每一个刹那就都是一种完结!
人生的意义都我们自己决定!我们的人生也需要旅人依靠北极星一样,需要“引导之星”,这就是“他者贡献”,无论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自己,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我们就不会迷,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就可以做到“我的力量很强大”!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改变!明白了这些,世界已经不是曾经的世界!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2018/5/13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