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书评了。书倒是也没少看,就是没写。。借口总是可以轻松找到一大堆,就不多说了。
今天想起来要写一篇,是因为这本别人推荐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本以对话形式书写的,非常通俗的“阿德勒心理学自助手册”。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有名家背书的高级鸡汤,仅次于名家亲自烹煮的顶级鸡汤,比如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其名,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因为鼓励个人勇敢的面对自身不足,同时克服困难去接纳并超越自己,而被称为“勇气心理学”,最有名的作品是《自卑与超越》。作为一个身高不足1米6,从幼年开始就是学渣,并且被各种厄运缠身的人(比如3岁时亲眼目睹玩伴的意外死亡),阿德勒后来取得的成就,就是他自己对他心理学理论的最有力的佐证。
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这里简短的概括一下:
第一,从“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出发看待自己。举个例子,你歌唱得不错,但是一到人多的地方嗓子就打不开,导致你没法当众演出。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会找出类似你三岁那年因为被同学嘲笑产生了心理阴影这种黑历史,来非常善解人意的帮助你,用别人的过失解释自己的失常。而“目的论”就比较直接了,它会做出结论,是你自己刻意绷住了嗓子才导致不能当众唱歌的,因为你害怕别人说你唱得不好。只要你不唱,就可以保有自己其实唱得很好只是因为blablabla的借口。换句话说,过去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你当下潜意识的逃避现实的目的,才是决定你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然后事后,你的大脑会帮忙你找各种非常合理的借口。。
第二,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这是因为和他人的关系,会导致竞争、嫉妒、争执、复仇,等等的负面情绪。乍一看这个观点有些绝对,比如在豆瓣本书的页面上一个读者逗乐留言“我怎么觉得穷才是一切烦恼的来源”。
其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这句话并不夸张。这些情绪微小却频繁的在发生,比如为了一个观点争论不休直到伤和气,或者是看到某个溜须拍马的同事一路高升,再或者是迫于亲人朋友的期望不得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等等。可是假设你一个人住在深山老林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你可能需要烦恼庄稼长不好下一顿吃什么,但是你今天有的大部分的烦恼都会消失:个子矮、长得丑、太胖、胆子小、不擅长交流、升不了职、买不起房……统统的都没有关系了。没有其他人的潜在的judge和影响,在基本生存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际关系的确是烦恼的最主要的来源。
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两个方面,一来以“横向关系”替代“纵向关系”。也就是说,把周围的人都看成平等的在为了生活在忙碌,为了实现实现生命价值在拼搏的“众生”,而不是用某些指标把人排序。二来、还是老调重弹的那句话“做自己”。书里的论述叫“课题分离”。对这个概念,一个豆瓣短评理解的非常精辟:就是两句话“关我屁事”“关你屁事”。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划清楚了和别人的界限,按自己的初心行动而不害怕被人讨厌了,就摆脱了人际关系的枷锁。但是这并不是让你做一个冷漠的人,因为还有下面的第三点。
第三,对共同体的贡献,是勇气和幸福感的来源。意思是你的行为也好、存在本身也好,要对外界有用,你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产生幸福感。这里面也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你不一定需要有行为,所以这种“有用”,并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下的那种“有用”。比如当你作为一个朋友、一个家人,即使你什么都做不了,你的存在对别人就是有意义的。其次是,这个“外界”被定义为一个抽象的“共同体”,它的范围几乎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也就是说,如果在你生活的小圈子里没有找到归属感,没事。你可以扩大你搜索的范围。哪怕你是十恶不赦,放眼古今和全世界,你也可以作为反面典型给人类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说笑了,举个例子而已lol)。尽管有如此两条,还是积极的参与社团,为他人付出才是最容易的获得贡献感和价值感的方式。毕竟靠无限扩大受益于你的共同体还得脸皮够厚才行。。
第四,专注于当下。所有有关幸福的理论、哲学、宗教,其实都提到这一点。人生并不是一个故事,是为了高潮和最终的结局才存在的。相反人生是每时每刻的点集,因为人只能活在当下。如《心之道》里所说,人的存在只有当下的体验才能佐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那些你纠缠的过去和将来是真实存在的。《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里也说过,“当下”,也许才是“永恒”的同义词。如果你总是不能尽情体验当下,你就没有真正的活过。
这里有一点个人体会。建立在理性系统(比如科学、法律)的现代文明,是鼓励人去研究过去和预测未来的。也正因为此,我们建立了这么复杂却robust的社会系统,我们有了互联网,我们把人类送上了月球,把声音传递给了宇宙的深处。可是,这些和人内心的幸福,完全是不同维度的事情。而且如果一个人大脑使用过度,无时无刻不在总结历史数据,分析和预测未来,他幸不幸福且不说,每天晚上觉肯定是很难睡踏实了。所以某种程度上,人对进步和幸福的追求,至少在需要用到的心智模式上是矛盾的。就像一个好朋友的朋友圈曾经说过,你总是看到还没有得到的东西,就会进步;你总是看到已经拥有的东西,就会幸福。大抵如此。
最后提一下,作者岸本先生曾是阿德勒的学生。在后记里,岸本先生也提到,希望自己能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把先师的观点发扬光大,传播给后人。在我看来,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自助书籍泛滥的时代,这个目标可能很难实现,但是岸边先生的诚意,我在书里是完全能感受到的。
好了,这碗鸡汤下肚,希望大家都能开心、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