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被冠上了内向的帽子,而我也躲在内向不懂事的避风港里保护着自己。
我自卑,不敢上台演讲;我自卑,不愿意张扬;我自卑,羞怯不爱表达;我自卑,所以常常敏感与周围关系!
自卑的我高中不敢表现,大学不敢社交,研究生低调普通,因为没有资本,没有能量,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学习,
当然了,成绩不敢说优秀,但也差强人意,屡获奖学金。业余时间更多阅读、写作,高中时候文章屡获校奖,还拿过一些稿费。大学时间,作为校报编辑,经常有散文随笔见诸报端。曾经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作家,可无奈读研期间忙于实验和毕业,写作之路也就搁浅了。
直到全职带娃期间,偶尔写些育儿心得抒发心中感想,还有幸获得大V店的征文比赛,拿到一台牛听听。
但直到最近,面对着悦享汇众多的优秀者,高能的苹果妈妈,学习力达人棉棉,暖心的坦坦妈、高能的小小、磁力片达人七妈、正能量阳光老师,还有很多的优秀者。看着他们从17年初的悦享汇开始逐步找到自己方向,走向卓越,我有些惴惴不安感。
自卑让我裹步不前,自卑让我有些迷茫,难不成我就如此被自卑打败,做一个需要被外力推动才能前进一步的被动者,那我离未来有多远!
这样,将永远看不到出口,只会在面前犹豫徘徊。
我没有紧箍咒,也没有七十二变,可是我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我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的爱好和兴趣,而环球悦享航班中史蒂夫的《微习惯》也给了我人生的方向:普通人也可以逆袭成为畅销书作家。
也如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写道,写作是普通人可以借以获得财富自由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不是因为我们起步普通,而是因为我们永远普通的活着,所以成了普通人。
所以我开始了简书日更之路!也有了这第80篇文章。
自卑让我压抑着自己,自卑让我给自己建造了一个避风港湾给自己无数的借口隐藏自己,但自卑也让我不断想超越生活,超越过去,自卑让我不断看到人生的意义。
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看到了一束光,原来自卑也是可以超越的,正如现在的我,也可以活出自己!纵然不优秀,又何妨!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第一,自卑
所谓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价值持怀疑态度,是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常表现为嫉妒、紧张、羞怯、孤僻、不安等。自卑使人变得敏感,受不了刺激。
自卑让我们压抑自己个性,但其实自卑在每个人体内都流淌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处理的好,就会超越自卑变成优越,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或者走向犯罪道路。
回想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农耕时代有木棍、火到锄头、犁,再到工业文明时代的机器、自行车,再到现在的飞机、火车、冰箱、空调,不都是由于人类的脆弱感,而带来工业的大跃进。与此同时,也如《反脆弱》中所讲的人类的脆弱性越来越大,脆弱让我们不断进步。
可以说,脆弱是科技的驱动力,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始动力。
自卑只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想让我们变得更好,没有自卑也是万万不可的。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不断探索,追求科技发展,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美好的过程必然会产生自卑。
第二,优越感
而当我们想克服自卑,就会追求优越感。
优越感赋予我们动力让我们不断向前,也会赐予我们舒适区让我们躲起来。
如同我现在阅读一些育儿书籍,参加心智训练营来提升自己,就是想追求一种优越感,想让自己不脱社会,变得更好,让孩子变得更好的优越感。
瑶瑶和小朋友玩耍,总喜欢做火车头也是想有优越感。
第三,自卑和优越感关系
乔布斯能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将自卑幻化为创业的驱动力,创立了IPHONE王国;
也有许多人走不出自卑的阴影走向了抑郁症或者自杀,他们就是通过错误方式来获取优越感。
自杀看似解脱了,可也是在抗争,争取自己的优越感维护自己的自尊和高傲,用自己的脆弱来凸显别人的残忍。
朋友圈经常看到有人晒车晒房,何尝不是想通过晒来证明自己富有,来获取优越感,还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还有职场受气,回家向爱人孩子撒气,何尝不是通过向证明自己的权威来压抑内心的自卑,也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网上经常看到鸡汤“找一个爱我但我不爱的人就会很幸福”,这其实是自卑感补偿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没有爱,过度索取的付出只会让爱逐渐萎靡,而缺爱的婚姻只会让被爱者的自卑越来越浓。
自卑的我不爱社交,也是想逃开不舒服社交场地,因为这样我不会损失自己的优越感,可以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坠入爱河的情侣为何起初常常相亲相爱,偎依相拥在一起,就是爱让我们彼此打开了防御,产生了脆弱感。
所以说好的婚姻就是放下自己的外壳,打开自己的防御,让伴侣看到彼此的渴望和脆弱,因为爱是体验对方体验的过程。
想起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屡次去医院却查不出病因。妈妈只好骑着自行车带我穿山越岭找土医,而我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妈妈骑着自行车带我穿山越岭的画面,只有那时候,我才有妈妈的爱和关怀。而平常的大多数,我都是父母训斥的对象。
到底什么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追求优越感?
第四,生命的意义
其实孩子在6岁之前就会形成自己的价值感。当孩子的童年得不到爱,一生就在追求爱,追求别人的肯定和支持。
工作中,寻求领导的赏识和肯定;婚姻中,期望老公的无条件的爱和肯定……一生都在寻求外在的肯定和心理营养。
而正确的人生观会赋予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帮助他人,造福他人而追求,把自卑化为进取的动力,不断向前。
而当我们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同,结果也就不同。《第56号教室》中的雷夫老师就是把追求学生平等,造福人类作为生命的意义,全心全意教孩子。而经常在新闻中见到一些令人发指的幼师,就是用体罚学生来弥补自己小时候脆弱感,通过体罚来掩盖自己的自卑。
而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当我们寻求优越感的方式不同,人生结果也大相径庭。
当我们企图掩盖自己自卑,就会被自卑打败,走向抑郁自杀甚至犯罪道路;
当我们直面自己的自卑,与社会连接,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加在人生目标上,就会超越自卑,超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