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起,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帝王都城建设的重要建筑都是举足轻重的:祭祀建筑。
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祭祀建筑,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北京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已经在帝都矗立了三百四十多年的天坛祈年殿不幸被雷火击中。乾隆御题“祈年殿”匾额被击碎坠地,燃着了悬挂匾额的楣木,火势很快蔓延到殿内。尽管值守人员奋力扑救,却因为建筑过高,水不能至,最终无济于事。第二天天亮后,壮丽非凡的祈年殿已经灰飞烟灭,只留下厚厚的灰土堆积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楠木余香。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次天灾,或许我们在今天看到的还是那座修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642年)的恢弘殿宇。
幸运的是,一批早期来华摄影师用镜头为我们留下了大火前的祈年殿影像。那么老照片到底讲述了天坛祈年殿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天坛祈年殿,北京的标志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500多年至今,饱受劫难,经历了三次重大的修缮。最为惨重的一次就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8月24日被雷击中起火焚毁,《清实录·卷二七三》载“本月二十四日,雷雨交作,天坛祈年殿被雷火延烧……”。
由于祈年殿是明朝旧物,根本没有留下建造的图纸。光绪皇帝命刑部尚书麟书、工部尚书潘祖荫负责重建。参加过祈年殿修缮工程的工匠根据回忆完成了对祈年殿的重建设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工程竣工。重建后的祈年殿基本恢复了旧貌。尽管如此,重建前后的祈年殿在外形上还是稍有差异的,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建后的祈年殿显得“矮胖”了,最上层的琉璃瓦屋顶变小了,观察下面的老照片:
一生一世:400年两朝一回眸
第一张,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随军记者Felice Beato进入天坛拍摄的祈年殿,此时,祈年殿尚未被焚毁。
图中的祈年殿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坛祈年殿不是同一座建筑。图中的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更名“祈年殿”。
二生二世:金铎无意间更改了岁月
这是光绪年间新建的祈年殿。按照《清史稿》记载,重建的祈年殿,“营度仍循往制”,也就是说,它仍然保留了明代嘉靖年间初创时的建筑样式。
但由于祈年殿始建于明朝,并没有图纸遗留下来。所以重建时,工匠只能按回忆进行。重修后的祈年殿明显的变化是“矮胖”了很多,而且屋顶也变小了。
攒尖顶屋面和重檐坡度减小,现在的没原来尖了,显得敦实些。
细看宝顶样式也有较大区别。
三生三世:愿再等你七万年
北京天坛祈年殿院古建筑群自2005年5月21日开始全面修缮,是祈年殿自清光绪年间重建后的第三次大修,这张是现在的祈年殿,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红墙蓝瓦祈年殿......
365日更营 写作无戒训练营第二天 发布